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那麼用力,也許全都用錯了地方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那麼用力,也許全都用錯了地方

小冉發現孩子"亂花錢",她強壓怒火,故作平靜的對孩子說,以後不給你零花錢了,如果想要零花錢就幫忙多幹家務,給你掙錢的機會,結果孩子回答:我不幹,不給錢就算了。

對於這個答案,小冉是毫無準備的,一時語塞,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接話。

很多家長都面臨過類似的情境,孩子"犯了錯",自己已經壓下所有的怒火,儘量保持平靜,但是孩子仍然毫不配合。打罵?知道不對。說教?油鹽不進。心平氣和?臣妾做不到…..

家長的抓狂和情緒裂變多源於此,很多時候,並不是家長一開始就要爆發,懲罰孩子,而實在是孩子"太難管"。所以,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孩子為什麼這麼"難管"。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那麼用力,也許全都用錯了地方

1.不要懷疑,控制、威脅永遠只能收穫逆反。

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是弱勢群體,就像小冉這樣,當她發現孩子"亂花錢"之後,作為掌握金錢支配主動權的家長,她可以輕易的剝奪孩子獲得零花錢,或者以她認為合適的方式指定孩子獲得零花錢的渠道(勞動)。

這是家長們常用的教育方法。貌似沒有暴力的打罵,似乎還很通情達理,但實際上背後仍然是深切的控制。

控制是人際關係中最常用的錯誤手段,每個人都討厭被人控制,但是每個人幾乎又都會使用這種方式。就連最小的嬰兒,在有需要的時候大哭,一方面是因為生理上的難受,以哭聲表達自己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在用哭聲表達對媽媽的控制——你愛我,所以我一哭你就要趕緊滿足我。從某種意義上說,控制,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本事。

但同時,控制也是最讓人不舒服的感受之一,幾乎沒有人喜歡被控制的感覺,這是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獲得"自我掌控感",這種自我掌控感是每個人的需求。

當有人試圖控制我們時,也就是在試圖破壞我們的自我掌控感,所以這種行為一定會激起對抗的情緒。

你能控制的,只有愛你、在乎你的人,或者是力量比你弱小的人。就像家長之於孩子。

不管小冉的本意是不是控制,她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明顯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往往和懲罰相關聯。不管是認為孩子"亂花錢",所以告訴孩子"你被取消零花錢了",還是自己做主讓孩子"從此以後,靠勞動掙錢",她都是在用她的"尺子"衡量孩子的行為,拿自己的是非好惡來評價孩子,同時也是依靠自己作為家長的"強勢"地位隨意取消(剝奪)孩子原本擁有的權益,以及強行為孩子樹立一個她認為"對"的規則。這種控制當中,也包含了明顯的懲罰的意味。

實現自我掌控和試圖掌控別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掌控感,同時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只有當我能"掌控"局面的時候,才意味著我是"安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掌控欲強的人,都是自身安全感缺失的人,ta只有通過控制這樣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才能實現自己的安全局面。

小冉的孩子對小冉的控制的反應是漠然,她不置可否的回答:我不幹,零花錢我也不要了。這種看上去並不激烈的反應,正是孩子抵抗小冉控制的方法,而且是一種外表很溫和,實則很激烈的逆反方式。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下一條。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那麼用力,也許全都用錯了地方

2.消極對抗,隱性逆反背後實際上掩藏著你看不到的"危險"。

小冉女兒的回答,態度上並不激烈,她沒有對小冉剝奪她的零花錢有過激的反應,也沒有對小冉提出的條件有過激的反應。但是這背後的內容和深遠的影響,我們需要看到、看懂。

① 斷裂

"錢,我不要了"——這是一種典型的面對傷害時的斷裂模式,比起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積極鬥爭,這種斷裂的模式顯得更為消極。它其實是深切的壓抑了自己的情緒,並以"什麼都不要"來掩飾自己的痛苦。

這種模式在人際關係中,也會實現泛化,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動輒提出分手,其實背後就是一種對痛苦的斷裂。它的潛臺詞是:我連你(我愛的人)都不要了,誰還能傷害到我?

在現實中,很多外表冷酷,甚至堅強、獨立的人,其背後都是對關係的恐懼,他們會在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裡,"搶先一步"先中斷關係(選擇分手),以此來實現自我保護。

這類人,內心深處是深深的創傷,而這些創傷的由來,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的意願是被隨意踐踏的,自己是不被尊重和深愛的,所以他們會選擇斷裂的模式,其潛意識是切斷自己對重要事務(人)的渴望,迴避其帶來的痛苦,以此來保護自己。

② 無力感

什麼人會選擇斷裂?從某種意義上說,斷裂是一個人"孤勇"的表現,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不被理解的人,會滋生出一種生命深處的勇氣:選擇"切斷與外界的聯繫"、"放棄一切",以這樣的方式來實現自我的保護。

這種選擇的背後,是深深的無力感。當ta對局勢完全不能控制,當ta的個人自主意志經常得不到滿足,當ta的希望總被摧毀,逐漸的,ta就會對挫折產生一種無力感,而這種對於挫折的態度還會泛化,逐漸發展到人格的層面,這是導致一個人消極人格的重要原因。

當一個人是消極型人格的時候,其心理狀態和自我效能會大受影響。而這樣的人,也更容易陷入到悲觀、抑鬱、焦慮等負面情緒當中。

③ 隱性逆反

逆反並不是青春期孩子的專利,事實上,逆反是一種人格特徵,這種人格特徵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而深遠。

不管是渾身炸刺的顯性逆反,還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隱性逆反,對自己的傷害都是巨大的。相比較特徵明顯的顯性逆反,隱性逆反似乎看上去破壞性會小一些,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小冉的女兒這種貌似溫和的語言之下,實際上是強烈的"不合作"態度,這種逆反對於她的人際關係相處,學習工作等方面影響極大。比如說老師讓完成作業,可能她就會表面答應,背後磨洋工,以這樣一種不太激烈的方式實施著自己的抵抗情緒。

事實上,孩子寫作業所有的拖拉磨蹭,其背後都是因為逆反。

逆反的形成,背後是情緒。換言之,如果一個孩子情緒上是平和淡定的,ta就基本上不會有什麼逆反。而之所以有情緒,其背後又恰恰是因為父母不能和孩子做有效的溝通——能夠疏導情緒,並對孩子做有效引領的溝通。

就像小冉女兒這件事,小冉只是按照自己的標準,看到了孩子"亂花錢",但這個現象背後是什麼原因,她並沒有仔細探查,她既沒有對孩子的情緒進行梳理和引領,也沒有對孩子花錢這個現象和孩子做有效的溝通,只是簡單的取消孩子的零花錢。

這種簡單的禁止,在生活中非常常見,例如"你不要摸那"、"你不要動這個"、"你不要如何如何"….這種方式,實際上是家長在教育上的"偷懶",因為這是最簡單的教育方式。但是結果顯然是不好的。

類似的小事積壓的越多,孩子內心情緒池的發酵越強烈,情緒的"成分"越複雜,越難化解,當這些被壓抑的情緒逐漸累積之後,孩子的逆反就出來了。

所以,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抱怨孩子怎麼這麼難管,但殊不知,這種現象只是過去各種"雞毛蒜皮"的累加,只是一直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才會在特定的時間爆發而已。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同理,小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家長及時的處理和引領,孩子的問題就會積累的越來越多。

而當這些問題逐漸泛化,轉變到人格層面之後,再想矯正,就需要花上十倍百倍的時間和精力。所以,父母的陪伴質量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那麼用力,也許全都用錯了地方

3. 對孩子規則的制定絕不是天馬行空

很多家長都很喜歡給孩子樹立規則,事實上,家長對孩子的愛是必須以規則為基礎的,否則,沒有規則的愛就會淪為溺愛。但是問題是,什麼是規則?

太多的家長混淆了規則的概念。他們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規定"當成"規則"對孩子強加灌輸。他們不知道的是,規則首先必須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之上,否則,單方面以家長的個人意志制定的規則,那不是真正規則,而是規定,其本質仍然是控制。

規則是需要和孩子商量著來的,只有當父母充分的尊重孩子的意願,尊重孩子在對自己能力做出評估的基礎上,經過協商,制定出來的"規則"才有效果,否則,那些規則,要麼成為執行不下去的一紙空文,要麼成為孩子眼中"約束自己"的壞東西,一說規則,就會引發孩子的逆反。

關於規則的制定,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經有過多次詳細的闡述。事實上,規則感是一個人人格形成的重要保障,如果一個人的規則意識不強,那麼ta的成就也不會太高。

但是規則≠約束。著同樣是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就好像他們要根據自己的意願,把孩子規定在一個個格子裡,不能出邊界一步,否則就會遭受懲罰。

中國人是很講規矩的,有句老話叫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規矩太多,難成方圓"。

當家長給孩子制定的規則過於細化,細化到每一個行為應該怎樣做才正確,完成作業的時間應該是多少,錯題率是多少才算合格,作業的整潔度怎樣才合格,見到叔叔阿姨怎樣打招呼,玩遊戲能玩多久,吃飯應該怎麼吃….如果家長事無鉅細,凡事都要一本正經的為孩子樹立規則,那麼這些規則就不是真正的規則,而是束縛在孩子身上的繩索,太多的規矩,會讓孩子感覺窒息,舉步維艱,喪失ta的主觀能動性。

在家庭教育中,"抓大放小"是一個基本的原則,不要事事都管,而要在大的方向上施加引領。要樹立規則意識,但不是要時時處處以規則之名實施控制。

很多家長混淆了規則的概念,嚴重的損害了孩子自主的生命力,但自己還渾然不覺,這是應該引起重視的。

另外,

在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天馬行空的隨意性。今天給你一個規定, 明天自己就把規定忘了,家長經常充當規則的制定者和破壞者的雙重身份,而家長的這種行為,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建立,起了非常壞的影響。更會讓孩子對規則產生逆反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規則的建立是一個嚴肅而認真的話題,樹立規則,需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從小事和簡單的事入手,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而不是處處實施細化和管理。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那麼用力,也許全都用錯了地方

4. 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和勞動觀

小冉說讓孩子靠勞動換取零花錢,這同樣也是很多家長都經常採取的"自認為正確"的教養方式。

很多家長認為,這樣做,既可以讓孩子體會金錢的來之不易,明白金錢是需要靠勞動換取的,又可以讓孩子鍛鍊勞動的能力,一舉兩得。

家庭教育和心理學是一件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事,很多道理貌似聽上去很正確,但是人們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才會在真正落實的時候產生達成的效果和自己的初心嚴重偏離的結果。

首先,這個概念提出的情境非常值得商榷。在本文中,小冉是在取消孩子零花錢的時候提出的這個要求,可以想象一樣,孩子被剝奪了零花錢,本來就有情緒,這個時候再提出這樣的一個"條件",無形當中就會對孩子產生影響,ta會不自覺的對"勞動"產生敵意,因為勞動換取零花錢這個條件,本身就蘊含著控制,孩子反抗家長的控制,也會順便反感勞動。

這種對勞動的反感,正是源於家長在不恰當的情境下,將勞動和零花錢劃上了聯繫。

其次,勞動本身是美好的事情,孩子本身也是喜歡勞動的,其天性也是願意讓家長高興的,如果ta的勞動給父母帶來了快樂,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高興和驕傲的,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感,也能夠更加刺激孩子願意幫父母做事,而將勞動和金錢掛鉤,實際上是給孩子一種負性暗示:即認為勞動本身是一件苦差事,而且這樣做也會極大削弱勞動本身的價值和快樂的感受,同時也會消減孩子對勞動的興趣。

第三,勞動換錢,這樣一種引導方式,實際上是在無形當中向孩子傳達一種"物化"的價值觀。如果勞動可以換錢,換取父母的獎勵,那麼也意味著金錢才是勞動的終極目標,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ta的一切事物都和錢掛鉤,那麼ta就會默認為一切關係都可以處理為金錢關係。這種價值觀的形成,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事實上,孩子的品格是絕對不可能靠金錢購買的,家長的本意是想培養孩子愛勞動,懂得金錢來之不易的品質,但是在具體實施上,操作的過於簡單粗暴,這短短的一句話,卻可能會對孩子人格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所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不是人云亦云,感覺說的不錯就馬上運用,不經過思考和論證的觀點,是不能隨意使用在家庭教育中的,這樣的隨意,帶給孩子的,是深遠的影響。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愛"這件事,僅有意念、初心是遠遠不夠的,作為父母,必須學習和成長,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孩子,撫育孩子。因為父母對於子女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打磨著你的孩子。孩子將來是什麼樣子,取決於父母的人格完善和自我成長的程度。

做家長這條路,路漫漫其修遠兮,與大家共勉。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那麼用力,也許全都用錯了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