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現在是一個規模52萬億美元的行業 對金融體系構成了巨大的風險

在金融危機中發揮核心作用的非銀行貸款行業一直在迅速擴張,如果信貸狀況惡化,它仍在構成風險。

這些機構通常被稱為“影子銀行”(影子銀行業不接受這個術語),它們向資質不合格的借款人提供貸款,併為一些在次貸危機中崩潰的外來投資工具提供融資,從而助長了那場危機。

與傳統銀行相比,這些公司面臨的監管較少,因此風險也更高。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影子銀行的資產規模已增至52萬億美元,較危機結束後的2010年增長了75%。債券評級機構DBRS援引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的數據稱,這一資產水平貫穿整個2017年。

雖然美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有所下降,但它仍以29%或15萬億美元的資產佔據著該行業的最大份額。中國的增長尤其強勁,其8萬億美元的資產佔全球影子銀行總資產的16%。

在影子銀行領域,增長最大的領域一直是“集體投資工具”,這個術語包括許多債券基金、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和混合基金。該集團的資產暴增130%,達到36.7萬億美元。由於其波動性和對“擠兌”的敏感性,它構成了特別的危險,而且是債券評級機構DBRS從行業中看到的“重大風險”的一部分。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Jamie Dimon)在給投資者的年度信中對影子銀行的風險提出了警告,不過他說目前還沒有看到系統性威脅。

戴蒙在信中寫道,“非銀行抵押貸款、學生貸款、槓桿貸款和一些消費貸款的增長正在加速,需要密切監控。”

*危機的回聲*

該機構指出,短期借貸和長期借貸的做法存在特殊風險,這種被稱為“到期中介”的做法幫助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走向破產,並從根本上動搖了華爾街。此外,它還指出了流動性、槓桿和信貸轉型,以及投資高風險高回報工具(可能包括槓桿貸款)方面的問題。

“全球金融體系對影子銀行風險的敞口正在增加。”DBRS表示,“這些影子銀行因這些活動而產生的弱點,可能導致擠兌,可能引發或加劇金融市場壓力。”

可以肯定的是,行業倡導者強調,其機構仍面臨大量監管,在危機爆發後的日子裡,它們的資本狀況有所改善。他們指出,該行業在向無法向傳統銀行貸款的借款人提供融資方面的重要性。

DBRS在分析中還指出,只要資本外流得到控制,集體投資工具實際上有助於抵禦市場壓力。此外,隨著各國央行尋求保持金融環境寬鬆,低利率環境已在全球蔓延,這有助於降低下行風險。

不過,如果這些理想條件發生變化,影子銀行及其在非銀行金融行業的同行的龐大規模可能會帶來潛在風險。

包括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在內的非銀行金融類公司資產增長61%,至185萬億美元。同期,傳統銀行資產增長35%,至148萬億美元。

DBRS指出了影子銀行在市場壓力下所構成的三種具體風險:它們的“結構不適合”應對低流動性和大規模撤資的時期;缺乏應對信貸環境不斷惡化時期的經驗,以及缺乏盈利多元化,而當部分市場惡化時,這些都會對它們造成傷害。

固定收益在集體投資工具領域的風險尤其大,其資產規模達10.6萬億美元。

“利率大幅上升將造成相當大的市值損失,並降低基金回報率。”DBRS表示,“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業績惡化可能導致大量投資者外流,並加大被迫出售資產的可能性。這種資金外流可能會波及其它基金和更廣泛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