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灘:產業扶貧拔“窮根”

冷水滩:产业扶贫拔“穷根”

冷水滩:产业扶贫拔“穷根”

永州新聞網訊(通訊員 黃麗音 蔣靜)脫貧攻堅,產業是根本。冷水灘區全力推進精準脫貧工程,堅定不移突出產業扶貧,合力深挖“窮根”,把產業扶貧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積極探索產業扶貧的有效路徑。讓產業規模越來越大,農民脫貧致富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產業”準了,效益高了

春回大地,陽光和煦。在黃陽司鎮水口橋村青蒿合作社千畝青蒿育秧基地,村民忙著翻地鬆土、建畦搭棚、浸種播種,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村民屈曉峰通過種植青蒿成功實現了脫貧。 “去年我種植了五畝青蒿,一年下來產值有七千五百塊錢,再加上我在合作社千畝青蒿育秧基地上班的工資,一年收入就有一萬多塊。”屈曉峰笑道,“今年我又多種了幾畝。”

水口橋村多旱地,適宜種植耐旱經濟作物。青蒿具有藥用價值且粗生易管,生長期短,收益快。水口橋村支兩委與永州星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青蒿種植協議,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訂單式農業,與農戶簽訂產品回收合同,上門收購,解決旱地、高岸田等問題,也給村民增加了收入。如今,黃陽司鎮家家戶戶種植青蒿,青蒿成為當地 “致富草”。

通過政府引導,鼓勵村民發展青蒿種植產業,實現增收。目前,冷水灘區共種植青蒿面積3.5萬畝,每年收購青蒿幹葉3000多噸,收購額4000萬元。冷水灘區種植基地被列為湖南省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省級示範園,永州成為全國青蒿原料的主要產地。

“帶頭人”準了,發展快了

走進三聯村孔雀養殖基地,各種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孔雀很是吸引眼球。養殖場的負責人張桂華,在外地從事養殖行業多年,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2017年6月,扶貧工作隊與村幹部多次上門邀請張桂華回村發展,並承諾解決用地用工問題。工作隊的誠意打動了張桂華,最終他將自己的孔雀養殖基地遷回三聯村,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孔雀全身都是寶,具有食用、藥用、觀賞價值。永州大規模養殖孔雀的不多,因此張桂華選擇發展孔雀養殖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張桂華的孔雀養殖場已經有大大小小的孔雀400多隻。一隻藍孔雀從出殼到養至4千克左右上市約需5-6個月,市場價800元左右,純收入超過500元。

“我們跟多個農家樂簽了協議,銷路有保障,這是最大的定心丸。我打算在村裡127戶貧困戶中,發動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人養孔雀,帶動他們脫貧。”張桂華說。

目前,張桂華已與村裡10多名貧困戶簽訂合同,並無償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唐蓮英就是其中之一,她在養殖基地既能學習孔雀養殖技術,又能每個月賺得1500元固定收入。

“張桂華先無償提供孔雀仔給我,等孔雀長大得到收入後,我就會把成本返還給他,這樣大大減少了我承擔的風險,收入也多了,明年我還會多養一些。”唐蓮英笑著說。

蔡市鎮三聯村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通過對外引進致富能人和產業,對內激發貧困戶自身動力,充分發揮鄉賢致富帶頭人“排頭兵”作用,依靠產業每年勞務收入達3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達6萬多元,實現了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3400元,原來的經濟落後省級貧困村“舊貌”換“新顏”,2018年底如期實現脫貧出列。

“路子”準了,腰包鼓了

瀝青路平曠無限延長,夾路數十里,一棟棟白牆黛瓦屋舍儼然,家家戶戶自來水通暢,滿園花、滿山綠、滿坡果、滿棚菜的靚麗田園美景,讓零東圩村的休閒觀光遊四季不斷線,既推動旅遊發展,又促進農民增收。

零東圩村山地多耕地少,村內沒有集體經濟。當地早年盛傳一首歌謠:圩時到,圩時到,一擔活魚挑到圩上成僵魚。冬干時,四處覓水,春雨時,田水、井水“息息相通”,泥黃泥黃,一片汪洋。新房稀有,半邊廚房,半邊床道是正常。

在扶貧工作組幫扶下,該村結合山多田少、勞動力多外出務工的實際,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形成水果、藥材等種植基地,由村集體統一管理。

在酥脆棗種植基地裡,村民張育福和妻子承包了其中的五畝棗地,負責棗樹的除草施肥,村集體付給每人每年5000元勞務費。棗樹投產後所得10%上交村集體,其餘90%就歸張育福所有。

“目前零東圩村已經建成中秋酥脆棗、油茶、百果園等村集體產業基地,佔地450畝,其中70畝酥脆棗已連續三年豐收。”零東圩村支書蔣斌介紹。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村民腰包鼓了,村容村貌美麗整潔了。2017年底,零東圩村200名村民順利脫貧,村裡成功摘掉“貧困帽”。零東圩村被評為“湖南省脫貧攻堅示範村” “永州市美麗鄉村示範村” “冷水灘區黨建工作先進村”。

拔窮根,關鍵在精準發力。在精準扶貧理念指引下,冷水灘區靶向治療、對症下藥,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產業扶貧發展之路。全區實現產業扶貧總產值7.8億元,基本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目前全區已有3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減少貧困人口19360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