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乡愁:又吃鱼腥草,再忆童年谣

作 者:孙 健


我的军旅乡愁:又吃鱼腥草,再忆童年谣

阳春三月,故乡的原野万物复苏,百草竞长,依稀仿佛,耳边又响起了老家的童谣:“折耳根,遍坡生,我外婆的好外孙,我走外婆门前过,外婆请我进屋坐……”童谣声中,我又回到了童年,迈着小脚丫跟在爷爷的身后,在翠绿的田埂上采挖鱼腥草……

鱼腥草,在我们老家叫折耳根、猪鼻孔。对于北方人来说,鱼腥草可谓蔬菜中榴莲,是一道不能安安静静吃的小菜,因为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它的味道。据说,网上评出十大最难吃蔬菜,鱼腥草独占榜首。

接受不了的人这样形容它的口感:“开始嚼了几下,腥味太浓,感觉自己要晕过去,想着,还有比它更可怕的食物吗!”“嚼几下,一般特别呛人的死鱼味,呛鼻子、呛嗓子,整个口腔都是那个味,然后吃下像死鱼味,还是挥不去。”

可是,也有人甘之始饴,喜欢它的独特味道。我尤其对它情有独钟,爱不释口,把它作为每年年夜饭中不可缺少一道乡村佳肴。在北方的日子,总会在乡愁泛滥的时候燃起鱼腥草的回忆,如同寒冬洋溢汉风唐韵,颜胫柳骨的雪花,就那样飘逸潇洒而来。

折耳根分布于我国秦岭、渭河以南,多生于在溪流边的湿地,树阴下,山坡背阴处和田埂上。四川春天来得早,每逢过年时,万物复苏、小草发芽,鱼腥草已经在土里潜滋暗长,只是冒出的小芽不容易发现。

每逢年三十前,爷爷提着凿箕,拉着我上,上山挖草,边走边吟诗:“十九年胆厌尝,盘馐野味当含香,春风又长新芽甲,好撷青青荐越王。”爷爷说:“这是王十朋的一首诗《咏蕺》。”从小我对爷爷十分崇拜,因为他饱读古书,摆起龙门阵津津有味。

历史上,勾践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传说勾践回国的第一年碰上了荒年,百姓无粮可吃,为共渡难关,勾践亲自翻山越岭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在三次亲口尝野菜中度后,勾践终于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并且这种野菜生长能力特别强,总是割了又长。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此渡过了难关。挽救越国民众的那种野菜,因为有鱼腥味,便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

生命中每个人都会因时、因人、因物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情结,那情结有时会与生命、与血脉相连,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心底,久久难以忘怀。爷爷讲的鱼腥草故事在我心里烙下深深印记,从那时起,鱼腥草情结,就是我心中的一个永不褪色的情结。

只见爷爷趴在湿地,睁大眼睛,搜寻小芽,突然发现冒尖小芽,爷爷告诉我:“不能用手拔,只能用铲子顺着小芽挖下去。”不多会儿,一尺多长草根露出土面,白白的、嫩嫩的,晶莹剔透,很是惹人喜爱。

挖回来一筐折耳根,奶奶将其洗净,将长根折成两三寸长,拌上油盐醋,洒上葱姜蒜,一大碗蓬松松地。餐桌上吃腻鱼肉,喝醉美酒,折耳根成了解腻解酒菜,也是最先消灭的一道菜,可谓年夜饭最美佳肴。

春节过后,气温升高,雨水增多,鱼腥草渐渐长大,叶子阔卵形,基部心形,茎带紫红色,腥味浓烈。鱼腥草具有很强季节性,往往十天半月,就渐渐老去,无法食用。家家户户都上山采鱼腥草,一方面填补生活蔬菜,另一方面增强食尖上的味觉。

人一旦离开家乡,便会生对故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产生情结,越远越浓,愈久愈烈。当兵走后几年,饭桌上就见不到鱼腥草,每每想起总是有些惆怅和思念。有时候盼着探亲,回去挖野菜、品野味,但为数不多的几次探亲都错过季节。

随着生活水平发展,鱼腥草成为川菜标志菜系,靠野生供不应求,它走进了塑料大棚,走进了城里人餐桌,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南方北方,随时都能吃上鱼腥草。今年过年,我又在欧亚超市买了两斤鱼腥草,价格贼拉贵,差不多赶上猪肉价。

鱼腥草不仅是舌尖的好食材,更是医疗上好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本草纲目》记载鱼腥草“以清肺热见长,为治肺雍之要药”。元代医书《世医得效仿》里记录用鱼腥草治疗痔疮的方法。

一三五早操五公里,二四六早操队列,周日跑趟万米,这是我上军校真实写照。因训练强度大,部分学员患上痔疮,我也不例外,大便出血、疼痛,肛门坠痛,菊花里像有个称砣往外坠,用过痔疮膏,用时有效,不用时又会复发。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为了治好我痔疮,背起背篼,拐过一道道弯,绕过一道道坎,走过一道道田埂,割了满满背篼鱼腥草,晒干后寄给我。我连续坐浴一周,痔疮消了,心情好了,训练场又现矫健身影。

前几天,老爸给我打来电话:满山遍野都是折耳根,嫩嫩的、绿绿的,挖些给你们寄来。我一再要求不要寄了,超市里有卖的。但他说,超市折耳根都是大棚种植的,味道不巴适,野生的既能开胃还能养身。

昨夜春风吹院落,正宜春食上春盘。父母老了,我们不能常伴左右,但是他们对生活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值得我在每个春天到来的时候,走出城市,踏上郊外,挖挖野菜、品品野味,定会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