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動手“教育”,揚州13歲男孩報警稱遭“家暴”

家長遇到不聽話的孩子,總喜歡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可是,打罵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也會影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最近,市區接連發生家長教育孩子引發孩子不滿、孩子報警求助的事情。我市教育界人士表示,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而不能簡單粗暴。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無法接受,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父親動手“教育”,揚州13歲男孩報警稱遭“家暴”

案例一:13歲孩子報警稱遭“家暴”

“民警叔叔,你們快來,我爸爸打我,這是家庭暴力……”7日早晨7點多鐘,邗江北路某小區一男孩報警,稱遭遇家庭暴力,請求民警趕緊來。

接到這一特殊的警情,民警很快到了男孩家中。“就是他打我的,你們應該對我爸進行教育!”看到民警後,男孩很激動地將民警領進了門,同時指著一個男子說道。

報警男孩今年13歲,詢問其父親得知,正上初中的男孩玩手機成癮,最近機不離手,導致學習不專心,父母雖多次教育但收效甚微。為此,望子成龍的父親賈先生很是著急。因為不允許兒子玩手機,發生言語衝突,賈先生一氣之下動手打了兒子。

“我認為我爸教育我沒有耐心,就知道打罵,我希望你們對他進行教育。”面對民警,13歲男孩說出自己的觀點。

瞭解詳情後,民警告訴賈先生,教育小孩要注意方式方法,注重引導,可以跟孩子在玩手機事情上約法三章,讓孩子在心甘情願、心服口服的情況下自覺自願承擔自己的責任,接受家長的教育。同時民警也告訴男孩,要理解父親的艱辛和望子成龍的心情。遇事要主動和父母溝通,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更不能沉迷於手機遊戲。

經過民警勸解,賈先生和其兒子都認識到了自身存在問題,賈先生意識到自己用打罵方式教育孩子是不對的行為,拉過兒子的手,向他道歉,並保證今後不再打罵。

案例二:女孩被父親教育覺得委屈

無獨有偶,6日,灣頭鎮某酒店一房間內傳來女孩的哭泣聲,這個女孩當天和父母在酒店住宿,凌晨時分,父親汪先生教育孩子語氣過重,女孩覺得沒有給自己表達的空間,因而委屈得傷心落淚,內心壓抑的她一氣之下報警求助。

民警趕到,與女孩父親進行了溝通。經溝通,女孩父親也表示今後會多跟孩子溝通,不再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對父母教育方式存在想法,進而升級到報警,對接連發生的此類事情,警方也有看法要表達。

比如孩子報警稱父親家暴一事,民警對記者表示,“不是所有父母的教育都能稱作家暴,家暴和一般教育,有時間上和程度上的區別,長時間的虐待、辱罵、體罰,以及造成了當事人身心上傷害的,才能叫做家暴。”

老師說法:孩子報警值得家長反思

“孩子報警也值得家長反思自我,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缺陷。”

昨天,揚州大學附屬西郡幼兒園、揚州中青年教學骨幹繆惠老師表示,“為什麼孩子要打電話喊警察?這說明家庭教育模式發生問題,一方面家長與孩子缺少溝通,另一方面平時家長和孩子之間處理問題時,可能家長採取暴力或冷暴力情況比較多,這樣一來,孩子沒有途徑來正確表達自己,加上孩子所擁有的人際關係範圍圈比較窄,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報警維護自己權力的想法。”

繆惠以孩子喜歡玩手機舉例說,家長首先要平等、尊重地和孩子交流,更多地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孩子分析其中的厲害關係,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無法接受,反而適得其反,寬嚴相濟的教育方式要比一味地說教更能讓孩子接受。

“孩子能想到報警,從某種程度上說,說明孩子有理性的思維,報警並不屬於過激行為。”繆惠說,這樣的孩子還是可以溝通和交流的,最關鍵的問題是,家長要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和尊重的位置上進行交流。

記者手記:家長應轉變教育觀念

“家庭教育”,社會關注。事實上,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模仿性強,可塑性也比較強。這時候,家長要採取循循善誘、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如果採取打罵等“激進”管教辦法,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可能對孩子身心、人格、情緒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在打罵中長大的孩子,難免會存在懦弱、膽怯甚至自閉等心理缺陷,勢必會影響其今後的人生。過嚴的家庭教育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恐懼和壓力,還會造成壓抑孩子天性的後果。

整整100年前,魯迅先生給當時的家長們上了一課:《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雖然時易世移,但這一課,對現在的家長們來說,依然很有必要。魯迅明確反對這樣的思想:“以為父子關係,只須‘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應為長者所有。”家長應轉變教育觀念,遵循孩子身心成長的發展規律,積極引導和鼓勵幫助,才能塑造一個擁有獨立、健全人格的“好孩子”。

記者 趙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