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觀後感之 兵道 王道 君道

所圖為何,則為何謀。

以秦昭襄王時為例,其為王也久矣。少時質於燕,及至武王舉鼎而死,在叔、舅、母之協助下重秦國稱王,而其母慧,其叔仁,其舅才,皆為之圖,雖則,治國或可易,然其王之道不可盡舒,縱使大策皆為利國利民,皆為秦強,皆高於秦王一人之見,然,策既不出於王,出於臣下則功高震主,出於其母其親則外戚涉權,都令為王者不安。故,贏稷孝,有大志,然為王前三十載心力掣肘,外事圖於外戚臣下,內事則憂於己心,如鯁在喉。


大秦帝國觀後感之 兵道 王道 君道


既拜舅公穰侯為相,穰侯親太后,雖為己之私慾,不敢有謀逆之心。贏稷卻多次罷相,何為?王之用權也。相,其能大,其功高,其謀全,然終為臣下;王,其年少,其為少,其權輕,然終為君上,足可決臣下之生死。贏稷與穰侯之博弈,實為行王道之極權之道也。

及至白起為將,多次出兵取勝於六國,其臣之心也忠,其將之義也厚,其兵之道也善,實為秦之利劍,秦王之右臂。書雲白起出兵也詭,不以兵法為例,百戰百勝,令諸侯聞風喪膽。王用之,諸侯強而兵道盛時不疑,及至範睢為相,當日輔秦王上位之肱骨之臣多去,而秦王之權也極,秦之國力也強,白起出為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三年,秦趙兩國皆出傾國之力,三年,白起廉頗可相抗衡,勢均力敵。然廉頗老矣,趙臣非矣,換以紙上談兵之趙括為將,一役而決勝敗,白起俘趙兵二十餘萬,史記白起皆坑殺之……以兵之道,勝則不殺降兵,攻城略地克其心則可,故白起為將,殺降兵二十萬,授命於誰?秦之王道,東出而統天下,奈何戰國久矣,合縱連橫之紛亂繁矣,成各國者為何?非君非地,乃其人也。

其人不盡,其兵不盡,其國不盡。故長平之戰兩國傾其國力人力,死傷已眾,若圖滅之,則人不可留,殺之,實為王意,史不以王意記而以執行之將記,王道也。殘忍暴虐之事,王可為之,而需以臣背鍋。


大秦帝國觀後感之 兵道 王道 君道


所謂王,國之擁有者。故其謀皆可言為國,其任人皆可謂圖利國。若其臣,則應先王后國而後其身。若先國而後王,雖可成全一時之功,後世功名,然多不得善終。一人不服無以服天下,此王之極權所不得不為也。

長平之戰即勝,諸侯之六國只剩殘喘之力,秦之霸業穩矣。白起功大,部下重矣,白起老矣。史記範睢嫉妒白起之功,阻其乘勝追擊以滅趙,白起為之挫,難再用,死於範睢之迫。而後,秦幾欲攻趙邯鄲而不下,反數次敗仗,範睢失信於秦王,亦未全身而退。所謂兔死狗烹,非始於漢朝,始於王道也。


秦,出於春秋戰國之後。周天子分天下諸侯,諸侯裂土為王,天下謀士四起,百家爭鳴,各有所道。秦國,自孝公用法家之商鞅變法圖強,以軍功論爵,重農抑商,使秦兵馬壯而糧草足,國始強;又惠文王殺商君,一則繼位年少殺權臣立威,二則穩宗族老臣之心,三則報私仇己怨,在位期識人善用,不拘一格重用謀臣良將,東進攻魏,北平義渠,滅蜀敗楚,又用鬼谷張儀為相,連橫反間,遊說於諸侯,奠定平天下之基;而後則是秦昭襄王,有其母宣太后、其舅魏冉及大將白起輔政於先,用範睢清外戚,遠交近攻傷六國筋骨於後,使秦一統天下之勢成。

史書言秦昭襄王死後三十五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天下。


大秦帝國觀後感之 兵道 王道 君道


大學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者可齊家,法者可治國,兵者可平天下,然諸子百家縱然利國利民,皆為王者謀也,唯王者可以百家之長而修其身,其一身則牽一國。

秦百年圖霸業而守業不過幾十年,王者未修正其身,數百年殺戮太重積業太深,民,未能平也。

楚漢之後,平民劉邦統天下建漢朝,其死後十五年漢文帝劉恆繼位,寬儉待民,其子景帝亦以仁治,使百姓幾百年戰亂後終於可以休養生息,安居為業,天下始得安定。

故覺,秦,其短必也。秦朝,實為天下戰亂與天下安定之過渡。久戰,政治為軍便,百姓難以安,兵士戾氣甚,難一時為改。秦朝二世,天下一統,人心稍安,喘息後楚漢之爭,實平民之爭,幸有漢之君王勤儉之德息民之戾氣也。

故戰國時,所圖為天下王,兵道王道為勝;國治民安時,所圖為天下旺,君道為久。

大秦帝國觀後感之 兵道 王道 君道

若以映射,此之兵道崇孫子兵法;

此之王道類《君主論》所談;

此之君道重孟子之仁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