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遞交上市申請:出行巨頭上市之路難言樂觀

Uber递交上市申请:出行巨头上市之路难言乐观

在經歷了野蠻生長、醜聞纏身、創始人出局及職業經理人入主後,Uber終於走到了上市的最後一步,美國時間4月11日,這家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平臺正式遞交上市申請文件。

這份近300頁的上市文件,更為清晰地勾勒出這家欲顛覆傳統出行行業,並且在外賣、貨運、無人駕駛等更多領域進行拓展的出行巨頭的業務圖景。

儘管在當天的上市申請文件中,Uber並未提及此次上市融資規模,但根據此前透露出的消息顯示,Uber的IPO融資規模大約在100億美元左右,這是近年來美國資本市場上規模僅次於阿里巴巴的最大一筆上市融資。

儘管備受矚目,但Uber的上市前景卻難言樂觀。從招股書中披露的財務業績來看,Uber的仍未能實現盈利,營收及用戶增速也出現明顯放緩跡象,其最大競爭對手Lyft數週前上市境況不佳,也顯示了投資者對於出行平臺未來業務前景的擔憂,此外,2017年遭遇的一系列醜聞,目前仍在深刻影響著Uber的業務,而平臺上司機是否界定為Uber員工將從根本上動搖Uber的商業模式。

持續虧損 營收、用戶量增速均放緩

Uber的上市申請文件讓外界對於其業務範圍、規模以及增長態勢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瞭解,首先從靜態數據來看,Uber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共享出行平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臺上月活躍用戶數為9100萬,共完成了15億次出行。Uber目前在全球63個國家700個城市運營業務,平臺上每天完成1500萬次出行。

Uber目前將自身業務劃分為個人出行(Personal Mobility)、Uber外賣(Uber Eats)和Uber貨運(Uber Freight)三大類,其中個人出行業務板塊又分為傳統的共享出行(Ridesharing)以及包括無樁單車、電動滑板車等形式的新出行(New Mobility),個人出行業務目前是Uber營收的主要來源,2018年營收為92億美元,佔到當年全部營收113億美元的81.4%。

Uber外賣儘管營收規模尚小,但增速最快,2018年營收為15億美元,同比增長149%。

Uber貨運業務在2018年最後一個季度達到1.25億美元,Uber計劃在2019年將該業務進一步拓展至歐洲地區。

從動態數據來看,儘管體量與規模已經足夠大,但Uber的財報依然符合一家初創公司的特徵:增長迅速並持續虧損,但其中仍有一些值得重點關注的點。

首先,Uber在2018年的營收達到了113億美元,這也是Uber首個收入超過100億美元財政年度,同比增長了42%,但2017年營收同比增速將近200%,與之相比,2018年Uber的營收增速出現了大幅放緩。

其次,Uber仍未能實現持續盈利,儘管財報顯示Uber在2018年實現了9.97億美元的淨盈利,但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受益於出售東南亞和俄羅斯業務的非經常性項目,剔除掉上述因素,Uber實際上在當年是出現了18億美元的虧損,2017年,這一虧損額更是達到驚人的40億美元。

另外,Uber的營收來源具有集中度高的特點,根據其招股書披露,2018年,將近四分之一的共享出行收入來自於5大城市: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灣區、倫敦和聖保羅。

用戶增長也開始出現放緩跡象,2018年年底平臺上月活躍數為9100萬,同比增長34%,2017年該增速為51%。

但Uber方面認為,未來的增長空間依然很大,根據其運營的63個國家總人口41億人計算,Uber目前9100萬的用戶數僅佔到2%,Uber估計在這63個國家中,2018年出行在30英里以內的總里程為4.7萬億,而Uber只對其中的260億英里提供了服務,滲透率不到1%。

醜聞依然重壓

在野蠻生長的同時,Uber來自於內外部的風波不斷,由於 業務對傳統出租車行業帶來了顛覆,在全球各地不斷遭到抗議,2017年,Uber前員工的一封公開博文,更是揭開了這家野心勃勃的初創公司的一系列公司文化問題。

在上市申請文件中,Uber也提及了公司遭遇到的一系列醜聞對業務帶來的風險,例如2017年的醜聞造成的一輪在社交平臺上廣為傳播的“刪除Uber”的抗議活動,讓Uber在短短几天內就損失了數以萬計的用戶,此外,Uber工作文化“有毒”的印象依然廣為流傳,目前,Uber仍在應對來自司法部和外國相關監管機構關於其業務合法性的調查。這家公司還需要回答關於平臺上的司機是否屬於Uber員工這樣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最終答案,將會對Uber的商業模式產生根本性的顛覆。

IPO估值更偏保守

綜合以上情況,Uber上市定價不得不採取相對保守的策略,就在其提交上市申請前一天,有消息透露,Uber尋求大約1000億美元的上市定價,該價格相比去年其主承銷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所爭取的1200億美元的水平已經大打折扣。

除了自身財務業績難以支撐高估值這一因素以外,數週前上市的Uber最大競爭對手Lyft上市後境況不佳,也是讓Uber選擇保守應對的重要原因之一。Lyft於上月底上市,發行價為每股72美元,儘管上市當天以大漲收盤,但隨後股價承壓,目前每股價格僅為62美元,市值損失近30億美元。

據知情人士透露,Uber不想重蹈Lyft上市的覆轍,希望股價能夠在上市後有所上漲,並且能夠吸引更多長期價值投資者的參與。

股東結構:軟銀後來居上成最大股東

Uber递交上市申请:出行巨头上市之路难言乐观

根據申請文件顯示,Uber上市前最大股東為軟銀,持股比例為16%,其次為風投Benchmark,持股比例為11%,沙特阿拉伯主權基金公共投資基金持股比例為5%,谷歌母公司持股比例為5%,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持股比例為9%。

值得一提的是,軟銀直到2017年11月份,Uber的G輪融資才入局,投資額高達70億美元,一舉獲得了Uber超過15%的股權。

申請文件中並沒有披露上市後股權比例的變化情況,根據之前透露的部分消息,此次Uber上市融資100億美元,其中一部分包含老股套現,因而最終的股東持股比例在上市完成後依然有可能出現較大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