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獲單一材料結構下多彩“夜明珠”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安眾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小鋼課題組合作,首次實現了

單一有機晶體材料下的多彩長餘輝發光,展現了該類材料在多彩顯示、防偽以及可視化紫外光精準探測等領域的應用潛力。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4月8日《自然—光子學》。

長餘輝發光是指發光材料撤去激發光源後,仍能持續發光數秒至數小時的一種發光現象。長餘輝發光材料又稱“夜明珠”。由於長餘輝發光材料具有壽命長、斯托克斯位移大及激發態豐富的特性,被廣泛應用於防偽、加密以及生物成像等前沿科學領域。

科學家通過調控分子結構、晶體分子堆積等策略,基於不同發光材料結構,實現了長餘輝發光顏色調控。但是,該策略不僅操作複雜、不可控,且具有一定偶然性。如何在單一材料結構中實現多彩長餘輝發光是該領域重大研究挑戰之一。

我國科學家首獲單一材料結構下多彩“夜明珠”

圖1 多彩有機長餘輝發光材料的設計思路、性能與應用

研究團隊借鑑量子點、碳點等納米材料實現多彩發光設計思想。在單一有機分子晶體中,通過巧妙的分子結構和晶體堆積設計,同時構築分子態和聚集態的長餘輝發光,獲得了一系列激發波長依賴的動態多彩長餘輝發光新材料。

研究人員介紹,在晶體狀態下,隨著激發波長從250~400納米逐漸紅移,有機長餘輝發光顏色逐漸由紫色變為綠色,呈現出激發波長依賴的長餘輝發光特性。該類材料的長餘輝壽命為2.45秒,最大長餘輝發光效率為31.2%。

鑑於這種動態長餘輝發光特性,該類材料被首次成功應用於多彩顯示和可視化紫外光精準檢測。該成果加深了科學界對長餘輝發光性質調控的認知,為智能化新材料的開發和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