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妃子頭上的髮簪貌似不起眼,不想竟然這麼好看


簪子可以說是陪伴中國女性最久的頭飾之一了。古代女子十五歲成年,都要行“及笄之禮”,即把頭髮盤起來,用一根簪子(古稱“笄”)固定,插簪是女孩成為女人的標誌。

在中國古代,男子也用髮簪,而且男用髮簪更注重實用性。髮簪一般都是集材質和工藝於一體。 

到了清代,簪子的樣式繁多,兼顧實用與審美。有玉、翠、瑪瑙、金、銀的,各種材質取決於佩戴者的身份和等級。

一種名為“東珠”、產於東北的珍珠,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同時材質也跟時節有關係,一般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換戴玉簪。裝飾主題豐富至極,寓意也很講究,即“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如蝙蝠之上有銅錢的“福在眼前”、喜鵲登梅的“喜上眉梢”、桃子佛手石榴組成的“福壽三多”等等。

簪子的簪頭覆蓋面積增大,就演變成了頭花。

簪子的簪尾由一根分叉為兩根或多根,就成了釵。簪、釵、頭花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佩戴,佩戴時可以居中、可以斜插、可以在前、可以藏後。

戴在滿族婦女兩把頭正中的頭花稱為頭正,分插兩把頭的兩端的則稱稱壓鬢花。

清代流行繁縟的裝飾風格,講究以多為美,頭上遍佈簪釵的現象很是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