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一、位置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1 廣利橋位置

廣利橋位於距東安縣城20公里的紫溪鎮花橋村,距離前往國家級森林公園舜皇山的X026公路190米,距離前往高巖湖水庫的村道20米。廣利橋橫跨穿村而過的紫水河,車輛無法直接到達,只有停在村道邊,再步行或騎車進入。

二、現狀

廣利橋修建於清乾隆38年(1773年),相傳為當地大地主文氏兄弟石昌、石寶所建,因“廣濟眾人,萬民稱便”之意而得名。2013年,廣利橋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2 廣利橋入口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3 廣利橋簡介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4 廣利橋側面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5 今日橋墩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6 今日橋面

從橋東側沿17級石階拾級而上,過去在石階中壤嵌的九隻石蟾蜍,被稱為“九隻金蟾”,現在已經難以尋覓。村民為了通行摩托車,自制了兩條混凝土坡道直達橋面。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7 上橋石階

橋上有重簷小青瓦長廊,共四柱三間17個穿鬥式柱粱結構,號稱“76根柱頭”,三架粱作成雲狀,中間為走廊,外簷設防護欄杆,柱頭間置木凳供人小憩。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8 走廊結構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9 樑架近照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10 橋上長凳

長廊中部有閣亭,歇山頂,三重簷,木廊屋面蓋小青瓦,兩端是三重簷的牌樓式閣亭,平面呈八角形狀,正脊和翼角上置彌勒佛、仙人、蝙蝠、麒麟、獅子、鹿、鱉魚等泥塑,簷下有拱,佈局疏朗勻稱,簷枋上繪有魚狀花紋,結構規整,製作精緻。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11 蝙蝠、祥雲、仙人、鰲魚、麒麟合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12 橋東側泥塑合影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13 橋西側泥塑合影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圖14 斗拱細部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套圖15 橋側面

小橋流水好風光:東安花橋村廣利橋-發現永州古建-19

套圖15 橋側面

三、反思

廣利橋雖然是作為風雨橋而建,但與廣西侗族、江永瑤族諸多風雨橋的木墩或石墩支撐杉木橋面不同的是,廣利橋卻是在石拱橋加青石板面,而且重簷長廊和閣亭形式複雜,泥塑精美多樣,是中國古橋的一件藝術瑰寶。

廣利橋在光緒二十年(1876年)由村民重修;1983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廣利橋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省文物局組織進行維修;1991年東安縣人民政府確定了保護範圍並安排專人管理;1992年省文物局再度對橋基、橋身、梁枋等部位進行維修;2001年11月東安縣縣文化局自籌資金進行了搶救性維修;2013年5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廣利橋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斷的修繕和有關部門一貫的重視讓廣利橋得以經歷了230年的風吹雨打後依然屹立不倒,並始終是方便居民出行的重要構築物。不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變革,讓村民對設施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在上橋處設置摩托車道,破壞了原有的標誌性石板路,但又是滿足了居民出行需要。如何讓維持使用功能和保持原有風貌相結合,讓文物保護與居民生活相協調,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