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閱讀文獻的好習慣,會讓你受益無窮!

閱讀文獻著述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養,也是進行科學實驗、學術研究的必要前提。這點,想必寫過論文、經歷過論文答辯,或是坐觀學長學姐答辯的你都深有感觸:

這些閱讀文獻的好習慣,會讓你受益無窮!

“你的論文基於哪種研究視角?

“在研究這個課題的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不同見解?對這些見解是如何逐步認識的?”

“你論文的選題理由是什麼?研究具有怎樣的理論及現實意義?創新點體現在哪裡?”

“論文雖未涉談及,但你覺得與此相關的問題還有哪些?”

“你的文獻綜述寫的就是一坨屎……!”

這些疑問或嘲諷想必你已耳熟能詳。想要在遇到這些問題時與導師或答辯組對答如流,保質保量的文獻閱讀必不可少。但是文獻多而複雜,怎樣才能實現高效的閱讀呢?

前段時間,募格“有話說”版塊推出了“哪些閱讀文獻的好習慣讓你受益無窮”的討論話題,大家紛紛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了各種有價值的文獻閱讀方法。今天,我們精選了評論區備受好評、頗具指導意義的用戶留言,幫助正在苦惱的你收穫一些靈感和啟迪。

一、找到合適的閱讀對象是一切的基礎

想要高效閱讀,首先要摒棄漫無目的的閱讀心理。基於自身需求、選擇正確的閱讀文本,才能學以致用。

輝:題目,關鍵詞,摘要,圖表。如果這些你都沒有發現想看到的東西,那就看下一篇了。

滿天星光:時間非常有限,也很寶貴,我只找牛人,看牛刊和讀牛文。

填寫個人信息:先找碩博士論文入門,搞清專業術語,然後讀重要文獻。

蕟睦磊:開頭,結尾,讀中間。好的文章調理和邏輯一定清晰。好的,論點新穎的就細讀,一般的就過吧!畢竟時間和精力有限。

英子:選經典的,權威的,有代表性的。首先搞清楚題目和關鍵詞,之後看摘要和結論,再決定是否看正文。正文部分,先搞清楚脈絡框架,再考論證方法。特別重要的關鍵性的引文要注意留心,從參考文獻找引文的全文再去看。

大蘋果:有些作者的書比較艱澀的,可以先讀讀作者的傳記,拉近距離感,如黑格爾,康德等。讀文獻就好像在讀自己朋友的著作。還有一些作者,就必須讀傳記,因為他們的著作和人生經歷緊密結合,如馬基雅維利,福柯,祁克果,尼采等。個人覺得讀傳記是進入文獻的一種方式,思想評傳就更重要了。

二、積極輸入,泛讀精讀相結合

文獻著述的內容有主有次,泛讀精度都要下點功夫。古人云,披沙揀金,所獲甚尠。

鳳在他鄉:拿到文獻四步驟——

1.先看題目和摘要確定是否有必要看,是泛讀還是精讀

2.看結果,有哪些特色

3.看前言,為什麼研究

4.理清思路,再看一遍

胡恩德安:

我一般的順序是,先看下題目,大概對下是否符合所選,接下來快速讀摘要,不需要細讀,如果可以就去看下結論,如果有亮點就標出,準備細讀,接下來開始讀結果討論,當然你得了解這個方向,否者請讀中文科普先,看看討論後,拿到思路了,最後看簡介,看看人家咋想出來的,奶奶的。

梵土-李德強:有些人經常說自己做的和某雜誌上做的東西水平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是雜誌不接受,帶有色眼鏡,這就需要我們好好反省自己在讀文獻的時候有沒有真正進入了。很典型的,我前段時間投了篇carbohydrate polymers ,但是被拒稿,感覺打擊挺大,我做的idea, 和效果都要好於這個雜誌的水平。後來靜下心來,才發現,自己寫的時候有漏洞。這就要求我們看文獻的時候不僅僅看方案,還要學習為什麼這麼寫,也就是如何把意義寫的更佳牛逼。

chef:首先篩選;然後,精讀(逐字逐句翻譯出來)3、5篇經典+泛讀若干篇;最後,堅持跟進。

湘寒:認真的把introduction讀透,每張圖讀懂目的、方法、與上下圖關係,我們每週要交一篇這樣的報告上去。不說了,我繼續看文獻了。

Susan:將對於內容和觀點的關注置於第二,將其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思維放在關注和學習的首位!

戴相林:首先閱讀摘要,瞭解文章內容。其次,仔細閱讀材料和方法,看文章有何新意。最後,略讀全文把握中心思想,閉眼回憶全文。

王傑:

1.掌握文章邏輯思路和主要論題。

2.其他類似文獻(即有共同問題域)的觀點歸納總結,尤其是當代一些學術大牛的相關回答。

3.嘗試自己回答上述問題。(我是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純屬個人意見,自然科學的不懂)

4.嘗試自己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

威神:讀幾遍標題,看幾遍摘要,然後通讀全文,對不懂的地方,多看幾遍,必要時去查找教科書、規範、專著等,也可以請教老師和專家。相信若干年後,你也是教授或專家。

沒有暱稱:看提出問題的方法、讀懂招募流程圖、重點看討論。

湯輝:先立規模,後求精微。

付蕾:同類主題對比閱讀。

當然,閱讀也要秉持作為研究者應有的問題意識。叔本華在《論讀書》中寫道,如果你覺得讀書是為了模仿別人的想法,那麼這是思想上的懶惰。請丟開書本自己思考。

yk:讀懂一篇文獻關鍵是發現問題,並不是跟隨別人做什麼 我認為這是最主要的。

滴水穿石:從此文獻去找相關資料就比較容易,從此文獻去找不足,然後再進行研究。

rUby:唯物辯證 忌絕對純粹化。有比較才能昇華。不僅看所說 更思所未言。

Epbigdata:讀高質量論文,少讀多想,多歸納總結為我所用。

不倒翁:帶有目的性選擇性的閱讀,在閱讀的基礎上多思考。

楊晶晶:閱讀一人的或者一類文章時,找到與此相關的文章相互印證、批判,更易深入理解,也會在不同的聲音裡找到自己的觀點。

N,F,M,H...L:抱著找文獻錯誤的想法。。。

三、讀書筆記,連城之璧

人類是總歸是健忘的生物。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高質的文獻閱讀也離不開你認真整理的筆記。

春銘映良:讀文獻做筆記的四大要點——

1)清晰表現章節邏輯脈絡;

2)帶走文獻中所有的亮點;

3)記下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發現與其他文獻的聯繫。

魯魯℡:對文獻進行標亮,然後把文獻越讀越短,進行總結概括,最後能提煉好的觀點,然後指出其中的不足,能有自己的思考,寫出自己的讀書筆記…

X_H:

1.速讀選好文。題目,摘要,圖標,結論,章節構架圖,這些足夠讓你迅速篩選找到方向相關的好文章。

2.精讀記重點。選擇了好文章後就要精度讀文章,發現其創新點:進步性體現,包括新方法技術、新思路、新結論等等。

3.動手寫總結。這點尤其重要,對別人的文章寫一段或一句批判性的總結,用自己的話歸納其文章的意義與結論,這為以後自己寫文章很重要。引言部分綜述前人研究進展,直接可以用上!

Mr. 還是川菜好吃以及不用倒時差:讀了幾年的文獻,最近才覺得找到正確方法。有的同學說在文獻上做筆記,以前我也這樣,後面發現其實當時做了幾天就忘了,反覆回看浪費時間。我目前覺得最好的方法是,開文獻的同時開個word,邊看邊摘抄。簡單的說就是把文章的打碎,用自己的邏輯為這個文章寫review,分成幾個chapter。日後看新文獻,相關的內容直接往chapters裡面加。長期以往,你所有的知識都在這個word文檔裡面了,而且分類系統。最大好處是,無論你寫畢業論文,還是發表文章,重新組裝下順序篩選下就可以用了。而且根本不需要再去專門找參考文獻。

Tao Huanjie:我是給每一篇文獻寫一個對應的Word文檔,文件名有我自己的命名格式,文檔內容從四個方面介紹——

1.對該文獻涉及的一些基礎理論知識總結和複習。

2.文獻的內容做介紹,重點說明創新點。

3.我自己的見解和不理解的地方。

4.和其他文獻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對比。

如玉:我的經驗:把讀到的凡是自己認為有用的做筆記,把讀到的凡是能引起深思的另做筆記,並寫出思考問題,運用已有知識整合思考,並帶著問題探索文獻中的新線索,快速篩選與細讀並行,漸漸在解決問題中合理運用文獻,否則這些文獻根本和你沒關係。

蝸牛:用NoteExpress來管理文獻,另外有個筆記本記下這篇文章對你研究方向有幫助的部分,哪些地方後面還需重點看的,作者的寫作思路是否可以借鑑等,另外有一個word文檔會把文獻裡寫得好的英文字句摘錄下來。

兔子:看文獻同時打開Onenote 好的話就複製下來 提煉小標題 再加入自己的素材庫 最後改寫需要的話。

小白(^з^)魚:

1.先讀摘要挖掘出本文的核心內容以及研究方法;

2.瀏覽引言,大致瞭解相關方向的發展歷程,以及本文的進步之處;

3.瞭解清楚基本內容之後,詳細閱讀分析過程,提取分析時候採用的各理論,列表做對比,根據作者圖件去思考起觀點的合理性;

4.查詢部分經典的參考文獻,比如該方向第一個人的論文,還有就是重大突破點,比如技術上的,理論上的等

如米苔花:1.閱讀時整理製作思維導圖;2.閱讀後進行復述式傳寫

A_a奇幻旅程:讀碩博論文,掌握論文板塊和模式,對比之後找適合自己的。。記筆記,然後將自己認為重要的標註下來,等著回來用。好的論文反覆讀,每次都有新啟發,希望自己趕緊寫出來吧!天天都在碎石的焦灼中度過啊!

玉玲瓏:以前只是在文獻那裡點點劃劃,雖然讀得比較快,但後來就忘記了。第二階段就開始用紙與筆記錄,這樣又太慢了,讀一本文獻好幾天都沒讀完!現在先通讀全文,然後再把重點記到word文檔,大家還有什麼好辦法,分享啊啊啊啊

陽光:摘要題目先讀,篩選有價值的;學習方法論,學習寫作思路;做好筆記,做好文獻整理。

黃鸝:剛開啟在文章上做標記,發現效果一般般,後來把自己感興趣和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總結到word中,然後寫份綜述。

曉荷紅玉:

1.讀文獻要有自己的目的性,可以就初步設想和疑問去讀。

2.逐步圈定閱讀範圍,釐清思路和觀點,既發現聯繫又提煉出可能的創新點。

3.可以從摘要中篩選,再讀確定好的全文,節省時間。

4.用自己的話列出心得,而不是照搬。

wenxia:記錄有用文獻的出處和摘要,最後彙總。

petter chen:對於文獻中重要的表格,結論,實驗等挑出來打印並保存起來,偶爾翻閱,加深印象。

summer:摘要,用自己的話整理結構和觀點,讀短。

yangwei:熒光筆標註,精讀,摘抄重點句子段落。筆記軟件難以替代筆記本。沒讀懂的肯定記不住。重要概念觀點反覆讀通才能搞明白。有些文獻值得多花點時間。有譯文的中外對照看。

大熊和叮噹:做成ppt,翻譯。

有的時候你可能需要和拖延症做鬥爭。如果能養成及時總結的習慣,你的天線會越來越靈敏。建立deadline清單或許是不錯的方法。

匿名用戶:為了解決問題去讀文獻,感覺效率高,收穫挺大。平常讀文獻多思考吧,作者字裡行間透露著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思路,可以用到自己的科研上,一些靈感要立刻記下。

王燕萍:看完一篇立刻總結,否則會忘掉。。。

四、外文文獻,也有好的閱讀方法

匿名用戶:先讀abstract

第一遍讀出文章結構,標題閱讀

第二遍讀出標題下內容結構

第三遍,總結全文最重要的claim和sub claim

第四遍,摘抄重要的citation到Evernote,記下頁碼,以備後來cite用

LUCKY:還是覺得英文文獻比較有閱讀價值。個人習慣,先看摘要,再看討論。

強子:重要的外文文獻全文翻譯。

編後記:從思想輸入到思想輸出,良好的文獻閱讀習慣能將海量信息有效整理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上述各種經驗之談都可以作為培養你這一良好習慣的方法或參照。同時,為了減輕越積越多的文獻資料帶來的拖延心理及閱讀壓力,還是合理規劃閱讀日程、及時整理讀書筆記更好哦。

這些閱讀文獻的好習慣,會讓你受益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