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京劇“以字就腔”“以腔就字”“以字變腔”“因字生腔”

傳統京劇有一種最常見的按腔方法:那就是“以字就腔”,後來隨著戲曲的改革,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字音在唱腔中的重要性,逐漸結合音韻學的一些規律,形成了後來個名家常用的“以腔就字”還有“以字變腔”“因字生腔”等按腔方法。

那麼我們就說說這幾種按腔方式的具體情況。“以字就腔”。即:唱腔曲調不變, 用變化字的方法, 以新字來服從腔,但字的正倒並不管,唱腔什麼曲調字按進去完事,這樣的按腔方式,多見於傳統老戲,好處是省事,壞處是經常違背字音的規律,很多隨便按進去的字其實是倒字。

淺說京劇“以字就腔”“以腔就字”“以字變腔”“因字生腔”

京劇《二進宮》

程硯秋留有一個講解《二進宮》唱腔的錄音,就重點談過這方面的情況。錄音里程先生強調解釋了,字音按腔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字音應該符合音韻學四聲的發聲規範,在京劇裡必須符合“湖廣音中州韻”的用字行腔規則。

由於程硯秋、言菊朋、梅蘭芳等藝術大師,看到了老腔裡存在的這些弊端,所以,他們的唱腔都在行腔按字的規範性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革。自譚鑫培、餘叔巖以後的藝術家,對傳統老戲的唱腔唱詞進行了修正完善補充,很多唱腔中的音韻倒字被他們重新進行按字改腔,成為新的唱法唱腔。

他們用的方法叫做:“以腔就字”和“以字變腔”“因字生腔” 即:字不發生變化, 用變腔的方法按腔, 當然這些變化的腔,必須符合“湖廣音中州韻”的規範,為了不至於腔調太奇怪,或者為了腔的優美和地域的某種習慣性,少數的還可以用京音來做補充彌補。以新腔來服從字(當然這種變腔並不改變腔的主要結構),

那麼“以字變腔”“因字生腔”是什麼呢,就是字不變,但是用“四聲”的規範把這個字正過來,形成新腔新曲,這個程硯秋比較常用。

淺說京劇“以字就腔”“以腔就字”“以字變腔”“因字生腔”

京劇大師程硯秋俞振飛

京劇發展到了“四大名旦”時代,劇本唱詞開始有文人接手編撰和撰寫,那麼京劇劇本和唱詞的文學性也就有飛躍性的提高,藝人們也對唱詞的倒字問題非常的關注,這一時期的藝術家,他們對傳統戲和新編戲的字音都比較重視,唱腔中的倒字問題大幅度減少,唱腔質量也明顯提高,產生了很多優美動聽的傳世佳曲,膾炙人口的唱腔唱段。

這其中程硯秋對唱腔唱詞的改革力度最大,他的唱腔也最講究。程派的傳統戲其實改動的字並不是很多,詞也多半是老詞,只是他把那些過去老藝人按腔中唱倒了的字,用“湖廣音中州韻”的規範重新整理糾正過來,詞還是那個詞,但聽起來新穎別緻。

關於程腔的新舊問題,有一次程先生接受採訪說:“人們說我的腔如何的新,實際我的腔全部是老腔化來的”。但是,他對腔進行沒進行創新改革呢?這個毋庸置疑,他是在傳統唱腔的基礎上的改革,是糾正弊端科學嚴謹的,把京劇唱腔的按字行腔,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後世做出了榜樣。

他在談《二進宮》那段二黃慢板頭一句“天地泰日月光秋高氣爽”就非常詳細的講解了,他對老戲唱腔按字的改革原因,以及他的行腔按字的方法和原則,他說:“若是按照原來二黃原板的老腔,無論字音或高或低什麼樣子,把唱腔按進去就完事大吉了,但是,這樣按腔就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那就是這十個字裡邊出現了五個倒字,比如:“‘天、光、秋、高’這幾個陰平字,是應該高唱的,在這裡全部低唱了;而‘地’(去聲)字,本來應該低唱的,在這裡卻將這個字唱高了。字音全部顛倒的情況,就使這句唱腔唱變成了‘田低泰日月廣求搞氣爽’。”

淺說京劇“以字就腔”“以腔就字”“以字變腔”“因字生腔”

程硯秋演《二進宮》

程先生說:“我小時候和我的師父學《二進宮》時,也是師父怎麼教我怎麼唱,腔調就是按照上一輩人傳下來的學唱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沒有感覺有什麼不妥之處,因為老輩傳下來大家好像都這樣唱。後來逐漸接觸字音學的一些知識,知道一些字的高低、四聲,才覺得很多老戲唱腔的不合理之處,想盡量用正確的方法來改編它,使它更好的和語言結合。我發現這樣改變過來的唱詞唱腔,不僅字音正了,而且唱腔也更加順暢優美好聽了。”

程先生還總結道:“傳統骨子老戲《二進宮》的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總結出兩種唱腔,基本上是兩種的按腔方法。傳統方法是‘以字就腔’,也就是以字來服從腔。這樣,腔就永遠不會變化, 永遠只有一個。新的一種方法(指自己的新腔)則是‘以腔就字’,也就是以腔服從字;由於字音的變化,腔就跟隨著做必要的、適當的調整改變,因而根據不同的詞句、不同的感情,在原來腔板的基礎上,也就產生多種多樣的腔調,使各種腔板都豐富、複雜起來。”

所以程先生並不承認他的腔是自己創新出來的,他只是按“四聲”的發音規律,比較科學的按字行腔罷了,所以可以講程派的唱腔應該是按照“湖廣音中州韻”的字音規律,然後對唱腔進行調整,在沒有倒字的情況下,對唱腔的音樂進行安排,“以腔就字”“以字變腔”“因字生腔”,這樣講我想比較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