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當年是怎麼被美國說服,主動棄核的?

軍史吐槽君



利比亞當年被美國說服,主動棄核是有其內部的原因以及外部的原因。首先說內部原因。

利比亞在上個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前後發現世界政治形式的變化,而當時利比亞正在遭受西方社會的嚴厲制裁,因為利比亞參與了西德的一家美軍俱樂部的爆炸案,以及一架飛機的爆炸案件,遭到了西方的嚴厲制裁。這樣利比亞的經濟形勢嚴重惡化,民眾的生活水平下降,反對卡扎菲的勢力不斷增加。利比亞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就嘗試要獲得核技術,但不得門而入,但是蘇聯解體以後,利比亞從國際黑市獲得核技術,核原料方便,卻沒有想到西方對國際核黑市監視嚴密,完全掌握了其中的路線,並且還扣壓了一船運往利比亞的核設備,這樣敘利亞將遭受更加嚴厲的制裁。


另一方面,冷戰期間利比亞的支持者蘇聯解體,冷戰局勢改變,美國成為世界的主宰。利比亞領導人看到這點以後,認為只要與美國談妥,就可以獲得和平,解除制裁。所以就在西方扣留利比亞核設備之前,利比亞就與美國秘密談判,結果就是美國保證只要敘利亞交出核資料,核設備,停止核研發,並且交出恐怖事件兇手,就可以解除對利比亞的制裁。


在利益的誘導下,也在利比亞領導人兒子穿針引線的下,利比亞完全接受了美國的條件,認為美國會忠實執行利比亞與美國的密約,所以利比亞向美國交出了大量的核資料,並且還指認了核黑市的幕後黑手汗博士,讓這位巴基斯坦核之父繩之以法。但是,這樣的合作配合卡扎菲發現,美國沒有認真執行其承諾,若干年後,美國與西方以利比亞政府軍屠殺反政府武裝,對利比亞軍打擊,最終葬送了卡扎菲。


橋本看日本


2003年,是卡扎菲內政外交政策發生逆轉的一年,這一年,也是薩達姆政權倒臺的一年。

老薩和卡扎菲,一個被稱為中東梟雄,一個被稱非洲雄師,名號都是響噹噹的強,但最後的執政風格卻變得大相徑庭,但最後他們兩人的命運都差不多。

卡扎菲統治利比亞長達42年,上臺之處,就因為收回石油主權、反對西方霸權而備受西方排斥,在差不多30年左右的時間裡,卡扎菲幾乎就是中東北非反西方的旗手人物,論資歷比老薩都要牛的多。

至於利比亞的核計劃,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醞釀,但因為技術和人才的限制,以及西方世界的嚴防死守,利比亞的核武器發展非常不順,搞了快30年,也還是處於原始狀態,但就這個狀態,也足夠讓美國等國緊張和掛念。

利比亞和西方交惡的頂峰是1988年的洛克比空難,一直到2003年卡扎菲宣佈為洛克比空難負責為止,西方世界對利比亞實施了長達15年的封鎖、制裁和禁運,美國也對利比亞發動了“草原烈火”和“黃金峽谷”兩次大規模空襲,造成利比亞數百人死傷。

2003年初,此時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繼阿富汗戰爭後,英美大張旗鼓,準備對伊拉克動手,中東地區戰雲密集,老練的卡扎菲已經發現了不妙。

此時利比亞還依然被美國和西方國家視為“流氓國家”,備受制裁與孤立。

眼瞅著美軍在中東地區大秀肌肉,感覺大事不好的卡扎菲迅速派遣他那與西方關係較好的兒子賽義夫,去和英美秘密接觸,就利比亞的核武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問題展開磋商。

面對利比亞釋放的“積極信號”,英國人首先展現了“極大的興趣”和積極的“歡迎”,由英國著名的軍情六處牽頭,派出高級官員與賽義夫進行了多輪秘密磋商。

開始,利比亞人雖然向英美獻上了“橄欖枝”,但畢竟雙方几十年的不信任,利比亞人對是否向英國人“完全交底”很是糾結。

英美經過半年多的威逼利誘,加上薩達姆政權垮臺,2003年8月15日卡扎菲宣佈為洛克比空難負責,利比亞當局對核武的立場不斷軟化,甚至被動。

中間的過程就不多細述了,在英美強悍的諜報工作和政治訛詐面前,利比亞的外交力量幾乎不堪一擊。

薩達姆的遭遇讓卡扎菲對繼續與西方對抗沒有了信心,他選擇了不顧一切地與西方靠攏,也交出了核武器的底牌。

2003年12月19日,卡扎菲正式在電視上宣佈:放棄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

卡扎菲在公告中說,利比亞過去致力於發展防禦力量……利比亞認識到……無助於利比亞的安全和地區穩定……成為一個無違禁武器的國家。

卡扎菲剛發表完聲明不到半小時,英國首相布萊爾就公開對卡扎菲的聲明表示歡迎。

很快,2003年初還被視為“惡魔”的卡扎菲,到了年底就成為西方國家領導人眼裡的“優秀領導人”和“老朋友”,美國也第一時間把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上去除。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利比亞所有的核設施和相關資料被陸續運出利比亞,卡扎菲徹底成為一個“和平主義者”。

當然了,後來的事兒我們也知道了,2011年阿拉伯之春一來,卡扎菲的那些老朋友紛紛成了他的“死亡推手”,最後政權垮臺,本人也在街頭死於非命。


雲中史記


利比亞沒有核武器,非洲唯一曾經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是南非。曾經的利比亞雖然比較富有,但是利比亞的綜合國力不是很強的,其軍事能力連非洲前十都進不了,更不可能擁有核武器了。所以,不存在美國說服利比亞放棄核武器的情況。

不過,利比亞曾經的確有研發核武器的舉動。其推動人物就是卡扎菲。1969年,卡扎菲推翻了利比亞的伊德里斯王朝,從此掌握了利比亞的大權。

卡扎菲上臺以後,從美國等西方國家收回了利比亞的石油控制權,這個舉動,嚴重損壞了西方國家在利比亞的利益。西方國家開始對利比亞進行打壓和孤立,甚至還直接派兵襲擊利比亞首都。從此以後,卡扎菲與西方國家的樑子結下了,反對西方國家,成為了利比亞的主流。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卡扎菲地位的穩固,以及大量石油收入換來的富裕,使卡扎菲的野心急劇膨脹。這個時候,卡扎菲不僅加強了對西方國家的對立,同時妄圖成為中東—北非國家的領導人物。於是,卡扎菲開始秘密發展核武器。

卡扎菲發展核武器,各種設備、原料、技術等方面,是從一些國家拼湊而來。北韓、印度、尼日爾等國,都對卡扎菲提供過支持。

不過,2003年,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並很快摧毀了伊拉克,薩達姆落入美國之手。這場戰爭對卡扎菲震撼很大,卡扎菲意識到與美國等國差距巨大,與美國對抗或許會帶來滅頂之災。於是,卡扎菲迅速調整國策,開始主動向美國和歐洲國家示好,並主動承認了利比亞秘密研發核武器的事情。

卡扎菲承認利比亞研發核武器,同時也宣佈主動放棄核武器的研發。所有的設備、資料等全部同意讓美國銷燬。從此以後,利比亞完全無核化,利比亞與西方國家取得了短暫的和解。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卡扎菲被反對派推翻的時候,最後悔的就是曾經放棄了核武器計劃。


蘇綻


卡扎菲從1969年,推翻利比亞伊德里斯王朝,到2011年,利比亞戰爭爆發,執掌利比亞42年。此人當政期間,目睹過伊拉克在海灣戰爭當中遭到美國狂轟濫炸42天,也見證過伊拉克的覆滅,所以他在位期間,也想借助核武來自保。

從70年代末,伊拉克和利比亞都在著手研發核武器的計劃。尤其是伊拉克,曾計劃在1991年,造出首枚核導彈。但是在1979年和1981年,伊拉克境內的核反應堆分別遭以色列轟炸,不過當時的伊拉克已經有了門道。如果不是因為海灣戰爭,說不定能將核武研發出來。不過利比亞在當時比較幸運,沒有惹惱美國,所以他也在偷偷的發展核武。但是,利比亞面臨一個難題,國內缺乏核武研發人才。

在70年代,卡扎菲曾從國外買來一堆核武研發器材,但是國內的研發水平還是有限。到了80年代,利比亞科學家連製造核武的離心機都沒有研發出來。可見,核武不是一般國家能夠研發出來的。到了90年代,海灣戰爭爆發,伊拉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核設施也遭到破壞。在戰後伊拉克的核試驗,遭到了美國的嚴密監控。最終在聯合國的介入下,伊拉克放棄了核武研發。到了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境內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動武。此次戰爭也讓卡扎菲看到,發展核武也是死路一條。所以,伊拉克戰爭對卡扎菲的威懾作用也很大,他最終放棄了核武的研發。

據說,卡扎菲曾向中國購買核武,甚至提出,無論多少錢,絕對不會還價。由此可見,卡扎菲根本研發不出來,只有靠購買。說實在的,沒有哪個國家會直接將核武器賣出去。因為,這不是錢的問題。某些國家可能會賣一些技術,但是賣核武,簡直太荒唐了。尤其,是中東這個是非之地,一旦落伍恐怖分子手裡,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謀士說


不是忽悠,是嚇的!

首先要明確的是,利比亞從來沒有擁有過核武器。卡扎菲雖然一直在秘密研製核武,但始終沒有搞出來。

之所以卡扎菲最後放棄搗鼓核武器,還是因為看到了薩達姆的悲慘下場後,內心受到了成噸的傷害,感覺繼續跟西方對著幹終究是要完蛋。

所以乾脆宣佈棄核,跟西方和解,避免重蹈薩達姆的覆轍。

(一代“狂人”卡扎菲,終究也有害怕的時候)

作為中東政治強人,卡扎菲在1969年奪權上臺後就一直奉行反美、反西方的對外政策,與歐美關係一直不咋地。

卡扎菲曾因公開支持恐怖主義而被時任美國總統里根批評為“狂人”,在美國總統小布什任內,其領導下的利比亞更是被美國政府列入“流氓政權”之一。

但是,隨著伊拉克戰爭的結束,卡扎菲對外的態度卻出現了180°大轉彎,突然的就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黑轉粉了。

他首先承諾放棄發展核武器,並決定對洛克比空難遇難負責以及賠償受害者家屬。

對於利比亞的示好行為,西方國家予以了積極的回應。

在利比亞宣佈對洛克比空難負責不到一個月,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便終止對利比亞長達15年的經濟制裁。

(2003年8月15日,利比亞正式宣佈對洛克比空難負責,並向每位遇難家屬賠償1000萬美元,總賠償金額達到了創紀錄的27億美元,以此希望結束與西方國家的對立狀態)

此後,利比亞與美國和歐盟關係越走越近,雙方開始冰釋前嫌,攜手共同奔小康。

劇本發展到這裡,原本是個大歡喜的結局,但現實的生活永遠不是劇本能演繹的。

2011年,利比亞內戰爆發,卡扎菲看似穩固的政權頃刻間土崩瓦解,反對派以極快的速度佔領首都的黎波里。

而剛剛還在一起擼串喝酒的美歐,見狀也是一秒翻臉不認人,對利比亞反對派的支援是火力全開。不僅是出錢出槍,甚至直接派遣空中力量參與到了利比亞內戰之中。

卡扎菲則在內外交困之際節節敗退,他曾希望交出政權來換取全家性命。可隨著自己在軍事上的失敗,他的籌碼已經不足以打動西方和反對派。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其故鄉蘇爾特附近的一個下水管道中被俘,並隨即被殺。

據半島電視臺描述,當時卡扎菲的雙腿都受到了重傷,頭部亦中槍 。至於是誰打死的卡扎菲,至今不得而知。

(卡扎菲生前的最後時刻)

總之,一代梟雄就這麼窩囊的被人弄死了。

卡扎菲當年選擇棄核與西方和解,為的就是避免淪落到薩達姆的下場。但造化弄人的是,他的結局還不如薩達姆。

至少薩達姆死的還體面點。


千佛山車神


利比亞可不是被美國忽悠瘸的,是被西方恐嚇的主動棄核的!

圖為卡扎菲和法國總統薩科齊在一起,卡扎菲的友好訪問沒有換來和平,法國依然選擇打擊。


這件事情必須說明的是,利比亞雖然啟動過研發核武器的程序,但是可從未研發成功過核武器,利比亞的卡扎菲和伊拉克的薩達姆一樣,都曾經寄希望於研發核武器提高國家的地位,但是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被西方兩度打垮,從一個地區強國變成了爛攤子,卡扎菲從伊拉克和薩達姆的後果中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於是在西方轉向於向利比亞施加壓力的時候,內心恐懼的卡扎菲主動選擇了放棄研發。

圖為卡扎菲和美國國務卿賴斯在一起,卡扎菲選擇對西方的退讓,反倒是讓西方更加肆無忌憚。


可是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絕對善良的國際政治,利比亞放棄研發核武器並沒有換取到西方的信任和支持,西方仍然擔憂利比亞重啟研發,於是毅然決然的對利比亞施加了各種制裁手段,導致利比亞國家建設受到了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受挫,國內矛盾開始出現,卡扎菲似乎已經無路可走了,他沒有辦法,被西方硬是推到了對立面上,當然,卡扎菲本來對法國也還抱有希望,多次到巴黎訪問,可都無濟於事,看似友好的法國人,最後加入了打擊敘利亞的主力部隊。

中東強人?不存在的,在聯合國,在國際社會,利比亞這樣的國家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卡扎菲和薩達姆相比,抵抗的勇氣是差了一些,他不斷的妥協並沒有換來西方的忍讓,反倒是變本加厲,挑起了利比亞的內戰,在利比亞反對派武裝的打擊下,卡扎菲節節敗退,薩達姆選擇抵抗被打敗,卡扎菲選擇了妥協可是也被西方打敗,這並不是因為政策有什麼問題,而在於絕對的國力差距導致了這些國家毫無發言和求的和平的權力,西方是不會給利比亞機會的。

法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展開隊形,開始對利比亞的空襲。


最終,在法國特種部隊的支持下,利比亞反對派打進了的黎波里,並且最終抓住了卡扎菲,要說最後的樣子,卡扎菲倒還不如薩達姆呢,所以各位,要讓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安心求發展,國家強大才是安全的保障,不然,輕信西方輿論,到處為他們搖旗吶喊,最後的後果肯定不會好的。


海事先鋒


利比亞這種國家,軍事上不行,又沒有強大且堅定的盟友幫助自己,敘利亞當時也差點不行,但是有伊朗和俄羅斯的強勢支持,人家現在是反敗為勝,阿薩德政府照樣統治敘利亞,但是卡扎菲行為乖張,不管對與錯,起碼他要順應主流國際局勢,該說什麼話,做什麼事,自己應該為利比亞掂量清楚,可是他沒有,反而說起話來太激進,同時又不願意其他強國建立良好的國際關係。好不容易有個法國,最後還反水把他給滅了。



因此按照當時利比亞的境況來說,利比亞完全不是被美國說服,而是被“嚇服”的,美國的軍事實力世界第一,利比亞完全沒有能力抵抗美軍的攻勢當年薩達姆的核反應堆都開始建了,結果被以色列輕輕鬆鬆的就給悄無聲息的給炸掉了,而且此次行動的以色列人毫髮無損……



但是利比亞的妥協,並沒有換來西方國家的退步反而變本加厲,原本利比亞反叛軍在利比亞政府軍的打擊下一觸即潰,但是因為聯軍介入,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最終導致卡扎菲倒臺,他那些曾經的“朋友”,不僅沒有幫助他,反而落井下石要把他趕下臺。



其實作為一個軍事實力不強,沒有大國庇護的國家,無論你反抗或者妥協,只要他們想要打擊你,任何理由或者無需藉口,就可以對你進行任何形式的打擊,反抗的伊拉克怎麼樣!九一八時,張學良也是害怕軍事衝突讓日本人抓住把柄,有了進攻關內的藉口而選擇不抵抗,蔣介石想著當時的中國實力很弱,如果正面衝突一定會傷亡巨大,因此比較消極,還請求國聯調停,但是沒有任何用。


就像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經濟獨立,不依靠任何人,只有自己強大,無論你遇到的是渣男還是暖男,自己可以更加自由,這也是張雨綺提刀傷前夫為何能夠這麼圈粉,國家也是一樣,不要指望你落難時有任何人來救你,只有自己強大,才能在激烈的國際局勢上安然無恙的生存下來!


風雲一點通


卡扎菲和薩達姆一樣,發展經濟有了點小錢就變得膨脹了,核武器也想買,自己也想搞,但利比亞怎麼可能研製的出來?北非橋頭堡的利比亞早就成為西方列強控制的目標,以打擊獨裁勢力為由,美國發動利比亞戰爭,至今利比亞仍然割據四分五裂。

2003年,也就是美國打伊拉克那一年,利比亞總統卡扎菲莫名其妙的宣佈放棄核武器研製計劃,但卡扎菲的決定並非因為美國說服了他,向來“膽大人狂”,反美反西方多年,什麼大風浪沒見過?要不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消滅薩達姆,殺雞儆猴,卡扎菲這個被譽為“萬王之王”的人物又怎麼會主動向交惡多年的美、西方國家屈服?

當年卡扎菲長期反對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態度無比蠻橫、強硬,而且為了跟這些國家對抗,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軍事,尤其是花費多年心血精心研製核武器。但是核武研究的工程量和難度係數相當大,迫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卡扎菲自始至終都沒有研製成功過。

而他的高調做法,使得美國將其列為了恐怖主義支持國家,對它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經濟制裁。然而,世事多變,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後,卡扎菲清楚的看到了薩達姆慘死在美國“黑手”之下,也明白了美國的實力究竟有多大,或許不久的將來就是下一個薩達姆。

這讓長期反美反西方的卡扎菲瞬間後背發涼,他感覺到了他和薩達姆之間的“相似性”,同時也清楚自己不會是這些國家的對手,美國的下一個目標會不會是他,他會不會是下一個薩達姆?

於是卡扎菲當機立斷,一改反美態度直接用行動來表達自己已經“痛改前非,金盆洗手”。隨即便宣佈利比亞棄核,並邀請國際組織監督。這還不算完,又承擔了之前被指控謀劃的洛克比空難的一切責任,進行了鉅額賠償,以表投向西方的忠心和決心。

西方國家見好就收,撤銷了對其的經濟制裁。但是讓卡扎菲意想不到的是,最後自己還是死在了這些國家的“黑幕”裡,下場比薩達姆更慘,在美國的攪和下,卡扎菲死在班加西郊外一個下水道出口,還是被國內反對份子活活打死。



迷彩先生-軍事科普和時評,用專業易懂的語言解讀最新軍事資訊,期待能夠在評論區和大家積極討論,歡迎大家關注和訂閱。


迷彩先生


並不是被“說服”,而是卡扎菲實在頂不住制裁的結果,換句話說,是被“治服”的。

利比亞發展核武器的時間很早。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利比亞就開始向法國、印度、巴基斯坦和蘇聯尋求幫助。起初與法國的合作並不順利,後來由於利比亞與蘇聯的關係轉向,蘇聯向其提供了一座10兆瓦研究型核反應堆。

從80年代開始,利比亞因為被西方認定為支持恐怖主義的“無賴國家”,所以遭受了嚴厲的武器禁運和經濟制裁,特別是1988年洛克比空難事件之後,聯合國對利比亞的制裁到達了史無前例的地步。

但這個時期利比亞也沒有停止核武器開發的進度,他們先是與俄羅斯繼續核技術的合作,後來又在國際核武黑市與著名的巴基斯坦“核彈之父”卡迪爾·汗進行了諸多交易,購買了包括離心機在內的多種核武器製造部件。

但是常年累月的經濟制裁給利比亞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特別是支撐利比亞國民經濟的主體石油工業,賣不出(石油禁運),產不出(石油工業設備禁運,得不到更新換代),傷害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向卡扎菲的反對派陣營。

最後則是伊拉克戰爭的打擊,卡扎菲看到英美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推翻了薩達姆,他害怕了。他在一次與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的談話時說:“美國想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因為我看到了伊拉克所發生的一切,我有些擔心。”


布魯科夫


與其說說服,倒不如說是被恐嚇!或者說卡扎菲在裝了幾十年的13之後,終於開始認慫了。

2011年卡扎菲身死人亡,長達40餘年的統治宣告破滅,對於他的死亡,一些國內觀眾似乎表示的同情,認為在他統治時期,利比亞國內相當穩定,如果不是海外勢力的滲透,也許利比亞不會現在這麼悲慘,但在筆者看來,利比亞現在的結局也是必然的結局,這樣的結果早晚會發生,跟海外勢力的滲透並沒有形成太大的關係。



1969年隨著軍事政變讓卡扎菲登上了總統的寶座,年僅27歲的卡扎菲成了利比亞的國家主人,隨後開啟了自己長達幾十年的反美道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他的作法還比較有骨氣,可除此以外,就剩不下什麼了!在冷戰對抗時期要想反美必須堅決向社會主義陣營靠攏,可卡扎菲反美的同時,卻始終與蘇聯等國家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甚至七八十年代,在新中國國際地位越來越高,眾多國家爭相與中國建立外交和其他緊密聯繫的時候,卡扎菲對待新中國的態度卻仍然是不冷不熱,甚至寧可選擇跟當時表面上發達的其他亞洲國家積極發展外交關係,也不願意當時略顯落後的中國深入溝通,可以說,卡扎菲跟他上位時的年齡一樣,雖然有著血性和骨氣,但在政治智商方面卻極為幼稚。



而他的幼稚頭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暴露無遺,在沒有強有力的大哥的撐腰之下,竟然不斷明目張膽的上演反美行動,最後竟然幹出了派特工炸燬歐洲民航飛機,製造洛克比空難的荒唐事情,以國家為單位開啟恐怖行動這是一件多麼幼稚的行為,除了卡扎菲沒幾個國家元首能幹的出來!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卡扎菲再怎麼幼稚,始終也有著清醒的時候,隨著90年代初蘇聯的垮臺,多個曾經跟美國對抗的伊拉克南聯盟阿富汗等國家在90年代開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一一被美國製服,在多個主動與美國交手的國家相繼被美國打的頭破血流的背景之下,卡扎菲再怎麼天真爛漫,也不得不考慮當前的現實問題!像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直接被美國出兵佔領,如果再堅守自己的反美底線,那美軍兵臨利比亞首都城下的時間恐怕就要進入倒計時了,一個人口資源只有600萬,國防力量在美軍面前簡直不堪一擊,又沒有任何大國支持的利比亞,光靠著反美口號就能頂得住?卡扎菲再幼稚也能想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所以從2003年開始,一向強硬的卡扎菲終於脫下了他的偽裝的外衣,開始不斷向歐美國家示好,承認了洛克比空難並開始確定賠償,放棄了一直企圖想進行的核武器製造計劃(事實上缺乏強有力的援助,也沒建設出什麼太具有威脅的設施),對歐洲國家放開了本國的油田開發,企圖通過認慫和開放吸引外資進入,來緩和同歐美國家的外交關係,在國家利益面前,歐美國家也放寬了針對利比亞的政策。

但有意思的是,這個時候卡扎菲卻並沒有從清醒中徹底走出來,雖然放緩了同歐美國家的關係,卻沒有真正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繫,甚至仍然跟英國,法國等國家搖擺不定,在明知道同歐美國家有過裂痕歷史的情況下,卻依舊沒有打算徹底靠向俄羅斯和中國,甚至在對外放緩外交危機之後,又一次做起了非洲大哥夢,企圖推行非元讓亞非國家地區獨立自主與歐美經濟財團對抗,對於這個搖擺不定的國家元首,歐美國家最終也失去了耐心,在利比亞內戰的爆發下,也趁機走向的顛覆,把卡扎菲送上絕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