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唐進:供銷社服務“三農”助力脫貧攻堅的能力在增強

1957年,貴陽市供銷社成立,歷經了與國有商業的多次“分分合合”,合作經濟組織的性質在“官辦”與“民辦”的多次轉換中被淡化。

如何走新路?唯有改革!

1982年,貴陽市供銷社開始改革,在郊區基層供銷社普遍開展恢復供銷合作社組織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的“三性”工作。1984年,市社及企業五方面進行突破促發展,主動接軌市場:突破對農民入股限制,聯接農民的利益;突破經營領域上服務範圍和區域限制;突破統招統分,招收農民合同工;打破分配“大鍋飯”,多勞多得;突破價格限制,給基層社及企業以商品作價和變價自主權。1986年,發展工商、農商、商商聯合,農副產品加工,農特產品分購聯銷、工業品的聯購分銷經營、商業網點建設,科技興農六個方面推進發展。

“宗旨不能變,隊伍不能散,精神不能丟,資產不流失”。貴陽市供銷社於絕境中主動出擊,從“三分三合”中實現“三性、五突破、六發展”,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實施用工、分配、經營、價格的“四放活”;從企業兼併重組實行“公司制”,到本世紀初對聯合社、基層社、社有企業、經營網絡“四項改造”……全市供銷社敢於勇涉險,啃下硬骨頭,改革不停步。

新時代,新徵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貴陽市供銷社改革路上再次起航——“穩存量、保增量、項目興企、開放辦社。”

2014年,貴陽市供銷社企業進行全面改制,明晰社有資產歸屬,組建“供銷集團”;2017年,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改革發展的主線、任務、路徑和目標。改制後的社有企業活力倍增:供銷集團與韓國企業合作,拓展日化用品;與省供銷社企業合作,做大冷鏈業務;與市州供銷社合作,發揮貴陽的大市場功能。現在,貴陽市供銷社自主研發大數據管理平臺暢通了線上線下服務渠道;現代化冷藏物流配送代替了曾經的肩挑背扛;ERP系統替代了那把老算盤……技術創新、開放辦社,讓供銷社這棵“老樹”涅槃重生髮出了新的“枝芽”。

六十餘年,市供銷社歷經從壟斷經營到邊緣弱化的沉浮,從苦苦掙扎到日新月異、方興未艾的蛻變重生。供銷人的信心再提升,供銷社為“三農”服務、助力脫貧攻堅的能力在增強。

在服務“三農”的同時,通過產業扶貧,幫助全省近20個區縣12000多戶低收入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包銷農產品,帶動農民增收;通過電商扶貧,為農民提供便捷的繳費、網購、保險、購票服務,推動“黔貨出山”;通過教育扶貧,建設“貴電商綜合示範基地”,講授與實操結合,年培訓農民經紀人、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電商能人8000餘人(次)。

2019年,貴陽市供銷社系統仍將面臨深化改革的攻堅任務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業態轉型升級的挑戰。

挑戰,即機遇。全市供銷社將不忘合作經濟組織的立社原則,堅持為農服務宗旨,做優“三位一體”合作社,夯實基層合作組織,築牢現代為農服務網絡機制,堅持改革與開放,真正成為黨委、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為農服務的骨幹力量。

(轉自:貴陽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