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人脈的好方法,不是去幫助別人,而是去麻煩人

01搭建人脈並不是像你想的一樣

如果你有一個同事,在一次公司的會議上,完全否決了你的項目方案,弄得你非常難堪。

可是你的方案仍然需要得到他的支持,你會怎麼說服他?

如果你們的關係比較一般,你又能打算怎麼做去拉近你倆之間的關係?

你可能會想,請他吃個飯,喝個酒,在飯桌上把問題談清楚了。

又或者看看他有什麼愛好,投其所好,送點小禮物之類。

再或者看看他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想辦法幫他把事情解決了。

的確,這也是很多人搭建人脈的方法,吃飯、幫忙、投其所好。

結果如何呢?

你幫了別人的忙,可是當你需要幫忙的時候,有的人卻婉言拒絕了。

你請人吃了飯,可事後再聯繫的時候,發現兩人關係並沒有拉近多少。

就如同追求一個女孩一樣,請吃飯、請看電影、送禮物一樣不拉,結果當你表白的時候,女孩對你說:

“對不起,你是一個好人,可是咱倆不合適。”

搭建人脈的好方法,不是去幫助別人,而是去麻煩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02“借書”建立起來的友誼

再回到文章一開頭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發生在1736年,故事裡的主人公是本傑明·富蘭克林,他有一次州議院發表演講時,一位議員當場反對他的觀點,十分激烈地批評了他。

富蘭克林有點不知所措,本想回擊,可又想得到他的支持,為此他想先和議員拉近關係。

有一天他無意中知道議員家中有一本非常稀有的書,便恭恭敬敬地寫了一封信,厚著臉皮想借閱這本書。

這位議員看了信之後,立刻送了過來。而富蘭克林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也立馬歸還給議員,並附上一封感謝信。

在他們下次相遇時,這位議員以從未有過的禮貌態度和富蘭克林說話,讓他受寵若驚,議員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樂於為富蘭克林服務。

後來他們變成了很好的朋友,並一直持續到兩人去世。

富蘭克林為此說過:“那些曾經幫你一次忙的人將比那些你曾經幫過忙的人更願意幫你。”

換句話說,也就是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防哪個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這也就是富蘭克林效應。

搭建人脈的好方法,不是去幫助別人,而是去麻煩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03原來是一致性原理“作祟”

這一現象看起來似乎是有悖常理的,為什麼麻煩人還能獲得他人的喜歡?

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我們都有想保持思想和行為一致的願望(一致性原理),如果言行不一致,我們就會覺得很不舒服。這種願望根植於我們的內心,它強大到能夠影響我們的行為

為了驗證一致性原理能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多大的影響,《影響力》在書中提到了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是想觀察一個旁觀者會不會冒著危險去組織一起犯罪活動。

實驗中一名研究人員在海灘上隨機找一個人作為實驗對象,他把在實驗對象旁邊躺一會,同時把收音機放在旁邊聽音樂。

幾分鐘後這名研究人員離開,然後另一名研究人員假扮成小偷,悄悄走過來,拿起收音機,然後迅速離開。

這是第一組實驗,之後第二組同樣隨機選擇一名觀察對象,研究人員依舊是走過來,在旁邊聽音樂,然後離開,同時另一個同事假扮成小偷,悄悄拿走收音機。

唯一不同的是,這一次第一名研究人員走之前,會讓旁邊的實驗對象幫忙照看一下收音機。

這兩組實驗各做了20次,答案大家也能想象出來,第一組20個實驗對象中只有4個人敢於挺身而出制止小偷。

而第二組的20個實驗對象,卻有19變成了阻止犯罪的孤膽英雄。

之所以有這麼大差別,是因為第二組的實驗對象都答應幫這照看收音機,思想上有了“照看”的念頭,當偷竊行為發生時,他們潛意識裡未避免言行不一致,則會盡力阻止犯罪,照看收音機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強烈的“言行一致”的願望?

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言行一致是一種受尊重的行為,我們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連我們的語言中都有這樣的含義,褒義的成語有表裡如一、說道做到,而反應言行不一致的則多是貶義,兩面三刀、表裡不一、口蜜腹劍等。

一個人如果思想和行為上不一致,會被認為是優柔寡斷、是非不分的人,反之則認為是自律、堅強的人。

因此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我們內心裡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思想和行為表現得一致的人。

為此當請求對方幫個小忙時,一般人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慷慨、樂於助人的人,更何況是一個舉手之勞,這時候多數會同意幫忙。

在幫忙之後,一方面雙方加深了聯繫,另一方面對方會在心裡給自己暗示,即“我幫助的人是和我關係好的人”,為此心裡會不自覺地對你產生好感。

04會追女孩的小A

我們其實在平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用到了富蘭克林效應,只是沒有意識到罷了。

記得剛上班的第一天,一切都還不熟悉,遇到問題就不得不麻煩相鄰的同事。

一開始我還怕麻煩人家,影響對方的工作。

可後來通過一些小事情請教對方,漸漸發現對方很熱心,一來二去我兩很快就熟悉了。

其實在這裡我在無意識地用到“富蘭克林效應”,而我兩的關係也在這幫忙過程中,越走越近。

同樣我一個大學室友,有意識地用這招,結果追上了心儀的女孩。

當時我室友心儀的女孩屬於系花,而我室友則較為普通,如果用顏值去評判的話,他早就刷下來了。

幸好這女孩比較高冷,一般男孩子的邀請都沒有同意。

而我這個室友很有點手段,因為是一個系的,很多課都是一起上,他每次上課的時候都會坐在女孩的周邊,老師在上面講課,他就會不時地藉機像女孩請教。

課後室友也會去借筆記帶回來抄,或者借作業回來參考參考。

這一來二去的,兩人慢慢就熟識了,女孩也在這其中對室友多了一份好感,再後來室友通過其幽默的口才和才華追上了這個他心中念念的女孩。

搭建人脈的好方法,不是去幫助別人,而是去麻煩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05為什麼你找人幫忙,關係卻越來越遠?

這種方法雖然比較簡單,可是很多人使用過後,卻適得其反,對方反而更討厭了。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在“富蘭克林效應”中的麻煩人的事情,不能給對方真的造成太大的麻煩或者心理負擔,比如沒怎麼打過交道的你,你希望對方幫你介紹份工作。又或者剛認識的朋友是個老師,你希望他有時間的話能幫你孩子輔導功課。這裡的麻煩只是舉手之勞,過於麻煩則會讓人心生厭煩。

其次,有些事情隨是簡單,但不要牽扯到利益,比如涉及到金錢,又或者是同事之間涉及到職業晉升、獎金等事情。朋友、親戚之間涉及到借錢有時候都會影響到關係,更何況是不太熟悉的人。

再次,這件事最好能讓對方感受到成就感或者自豪感。

正如同那名議員一樣,富蘭克林的那封言辭懇切的借書的信,想必讓議員對自己能有這本稀有的書充滿一種自豪。相反如果讓程序員去修電腦,結果會怎樣呢?

最後,不要屢次麻煩人,而且每次對方幫忙之後,要表示感謝,這份欠的人情,需儘快還上。如果只一味索取,而不給予,那麼這種因“富蘭克林效應”而產生的好感就會變成厭惡感。

有這麼一個笑話:

“有個人老向鄰居借東西,今天不是借油,明天就是借米。這天他又敲開了鄰居的門:‘’我們家今天吃螃蟹,沒醋了,能借點醋嗎?‘鄰居心想這老借也不行啊,就叫兒子去敲開這人家的門。這家人開門,正在吃著螃蟹呢,這孩子就說:‘叔叔,正好,我們家吃醋,借點螃蟹給我們吧。‘‘’

因此搭建人脈的一個有效方法是:

1、選擇一件對方不為難的小事去向對方尋求幫助,比如借一樣小東西、請教個小問題之類。

2、這件事情儘量能讓對方產生自豪感、榮譽感。

3、對方幫忙完之後,要表示感謝,並儘快還上這份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