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你有什麼非常好的育兒經驗嗎?

大魚Flower


歡迎大家在此交流育兒心得,感興趣可以關注一下

我認為孩子不聽話,是需要棍棒教育的(以下稱家法),但是要分時間段進行。

如果是幼兒時期(3-7歲),3歲之前孩子沒有什麼行動力,犯不下大錯,3歲之後孩子漸漸的接受是非觀念,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時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為孩子建立正確、積極、樂觀向上的觀念,為您以後的育兒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喜悅!這個時期的教育以思想教育為主,可以通過《三字經》、《弟子規》《朱子家訓》等國學啟蒙經典來教育孩子,如果大是大非觀念不正確,並且屢教不改,可以用家法來糾正,注意這一時期一定要及時糾正,不要“以孩子小,長大就好了”為藉口,作為家長從小就給他一個錯誤的信號,孩子認為原來我這樣做是可以的,孩子就會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偏,你想在在他青春期糾正時會發現,已經是就難以糾正了。

成長時期(8-12歲),這個時期的教育以家法為主,孩子的是非觀念其實在這時期已經形成了,但是孩子還沒有認識到是非觀念的重要性,這個時期就是對孩子教育加固時期,小錯思想教育,大錯思想加家法,這時期其實他懂得已經很多了,如果孩子這是時還沒有“仁義禮智信孝悌”等這些大的社會觀念,那家長就要反省自身做的到不到位。

青春期(13-18歲)這個是孩子的叛逆期,家法教育不是第一位,要和他分析這件事為什麼你這樣做事錯誤的,這樣做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讓他從思想上承認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錯誤,而不是因為你的家法屈使他認錯,讓他認為自己是委屈、不被理解的,從而使孩子對你也有著誤會的見解,不喜歡聽從你的教育。如果大逆不道那就另論了,這時的孩子已經到了受法律約束的年齡了,是非價值觀念是很成熟的。

18歲以後就是孩子自由飛翔成長的年齡了,基本上是他自己就解決了各個問題,需要你幫助就找你了,不需要你幫助,他也會想方設法的瞞著你!


歪談古今


俗話說“棒棍底下出孝子”!很多時候,有一些“熊孩子”對父母的話是“左耳進,右耳出”。做家長的恨鐵不成鋼,難免會有想去打孩子的衝動!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有時候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

那麼,孩子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呢?真的是“棒棍底下出孝子”嗎?父母應該怎麼做?

根據教育專家研究,被暴力對待過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會存在一定的暴力傾向,而且暴力鎮壓只能讓孩子在行動上屈服,心理上並沒有很大的改觀。甚至還會出現逆反心理,所以,我們不建議孩子出現不聽話時父母使用暴力。

每個人都有想要解決這個疑問,我們應該從兩個層面來分析一下:

第一;孩子不聽話是怎麼形成的?

第二;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

教養過程一直都是親子關係互動的過程。“孩子不聽話”看起來是孩子單方面的事情,但實際上是親子關係的模式。這種模式也是在教養過程中逐步形成固定下來的。比如:平時父母以孩子為中心,只要孩子高興的事什麼都依著他。還有,很多家長當孩子把玩具搞亂,扔的滿屋都是的時候,就開始教育孩子:“寶貝兒啊,你看看你玩具不玩了也不收起來呢,多亂啊。媽媽告訴你要養成東西用完就有收拾起來的好習慣,知道了嗎?”然而,媽媽的做法是邊說邊動手幫著孩子收拾玩具!這個媽媽的行為已經讓自己的語言教育失去了意義。當語言失去意義的時候,媽媽的話就是廢話,對孩子來說可聽可不聽。

還有就是父母態度不堅決,孩子提出一個不當的要求說了“不”不行後,一旦孩子不聽或哭鬧,父母立刻就妥協了,讓步了。一邊讓步一邊又說,下次不能這樣了!

等有一天你認為孩子該立規矩了,開始要求孩子了,然而,此時此刻的孩子,早已經不把父母的話當話了。於是便產生了家長說什麼,這孩子就是不聽話!吃軟不吃硬,你求他,跟他好好說也沒用。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聽話,首先:話不要多,要求明確、態度堅決,不看孩子的臉色,不妥協,不讓步,必須執行。堅定的態度,絕不讓步,比打罵更管用,更能持續和反覆使用!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的朋友。這樣對孩子而言,你對他更是負有教養的父母。打罵是父母無能的表現,尤其是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棒棍底下出孝子”的社會基礎已經不復存在。這種打罵已經不簡單的被孩子理解為是為自己好,而是一種傷害。

所以,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指責孩子,而是去了解孩子,耐心的詢問!修正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懂得服從你的正確要求!







好爸媽成長營


打!當然該打!打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美德!

但是不能盲目地打!

其實這個打是很有講究的,不是什麼都打,不是沒有道理的一陣亂打。

例如,小明把一盆子水灑了臥室一地,被子上都溼了。打嗎?該打!可是怎麼打?

我來分析兩種做法:1、家長當然很生氣,操起棍子就打,“叫你還調皮,把水弄的到處都是!叫你玩水!錯了沒有!”

這一種是很直接的,打了,然後呢?也僅僅只是打了而已,孩子怕嗎?怕!但還會犯嗎?會的!而且打多了會不管用的,打皮了!

2、壓住心中的千萬股怒火,把孩子叫到跟前,問問為什麼把水倒在家裡和被子上。孩子說“媽媽對不起,我只是看見被子髒了,怕媽媽太辛苦了,也想學著媽媽一樣,幫媽媽洗被子”

這第二種,你問清前因後果還捨得打嗎?恨不得一把把孩子摟緊懷中。

沒有無緣無故的壞孩子,也沒有無緣無故調皮的孩子,黃金棍下出好人,但是也得分怎麼打!

首先你的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作為大人的你應該知道現在不是以前死記硬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年代,在生活中、娛樂中學習是最好的方法,生活和玩耍也是我們最好最便捷的老師。

在得知孩子為什麼這麼做以後,如果是出於好意你要對孩子表示感謝,如果是不對的初衷,那麼你要告訴孩子這件事產生的後果!能不打則不打,但真的錯了就該打!你告訴孩子你做錯了這件事要受到懲罰,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都要負責,那麼你今天做錯了這件事,是不是也該受到懲罰,那我就打你一下,下一次如果在做錯同樣的事我將會打你兩下,如果再有下一次我將會亂打!然後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為什麼錯了,怎麼做會更好!這樣他一定會記得的,我孩子就是這樣!非常聽話懂事有主見!

所以打孩子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打得巧,不然都是白搭!



我是你的abc小達達


我建議還是多和孩子溝通,打罵起不了任何作用。不知道您家孩子多大了,在0-6歲這個成長階段,是培養孩子習慣的時候,有條件的話,一定要讓孩子在身邊,自己多陪伴,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想孩子一般都比較聽話。

而現在的普遍情況是,父母都要上班,孩子一般都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在帶,老人比較嬌慣孩子,會讓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所以,要和老人統一戰線,堅持原則,孩子也都不會太難管。

迴歸到正題,打孩子只會讓親子關係變壞。孩子小沒有反擊能力,有時候捱了打會裝作很聽話,其實內心是反抗的,並且長此以往,習慣了打罵就更不好管了。

多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多和孩子溝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心願藝術羅老師


孩子多大了呢?還是孩子喜歡說“不”就是不聽話呢?還是孩子用小手探索世界,你不讓才是不聽話呢?其實小寶貝們的成長是有幾個敏感期的,不要覺得那是孩子不聽話。比如小點的孩子喜歡用小手扣電源,那是因為他覺得我的小手好厲害,可以伸到洞洞裡哦。比如大點用手打人,如果你也打他,他會覺得我的小手好厲害哦,可以把你打得生氣。或是孩子經常會把東西扔到地上,看到你撿起來他還會笑,那是他覺得,我的小手好厲害,可以把東西丟到地上。如果孩子大一些,你會發現,你讓他穿個襪子他都說不,這個時候怎麼解決呢?要問他你是先穿左邊的襪子還是先穿右邊的襪子。這個時候一般是他的自我意識敏感期。


丹丹人工智能教育


你好,我是幸福蔣哥!

首先,作為三個小孩的父親。我非常不贊同打小孩的行為。雖然國內社會上一直流傳著不打不成器的言論,但是作為育兒的一種手段而言。不到萬不得已,不建議使用。因為非常容易讓做為監護人的家長與小孩之間產生對立思想,同時也會向小孩傳輸一種非常不好觀點。那就是能打人就別吵吵。解決問題靠動手。從而影響小孩的一生。

其次,無論什麼階段的小孩。他都是一個個體的存在。具備自己的思想。靈魂,情感以及言論。只是說各方面的瞭解都不夠透徹。同時他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想得到什麼。當與作為監護人的家長觀點不一致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也就不聽話了。這個時候需要作家長的進行有效的溝通勸說解釋以及引導。而不是單方面的認為小孩不聽話就應該去打。首先得了解他的真實想法。以及不聽話的理由與原因。從而進行針對性的誘導!

最後。作為於小孩最為親近的監護人。要多培養與小孩之間的感情。加強心與心之間的聯繫。瞭解小孩的真實感受,才能更好地與之交流。關鍵的時候才能進行有效的說服。

以上言論僅為個人觀點。如有更好的方法,歡迎交流指導。謝謝。





幸福8蔣哥


哈哈有意思,不聽話該不該打是嗎?你覺得你是媽媽孩子就得聽你的話是嗎,不聽話就可以打是嗎?我想問一問你是想養一個木偶嗎?如果是可以打,如果不是那就看孩子在傳遞什麼了,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有些時候是脫離常理的,天真是什麼?天真可愛但絕不是常理,孩子和大人的衝突有些時候是理念不同,所以要以儘量的琢磨,以孩子之心去感受理解孩子,也許一個偉大的人就出在你家裡,千萬不要扼殺了天才生命。也就是一種提議而已了。


你的好心情會感染到我


這個問題很敏感,也很現實,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雖說打孩子不好,但孩子不聽話,有時候不打還真是改不了😁

其實孩子被打之後就聽話了,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被打“服了”,另一種是被打“怕了”。

該不該打孩子,要看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屬於被打服了的那種,我個人認為還是可以打的,這種孩子可以理解為老人口中那種“不打不成器”的孩子,他們很有個性,很有主見,也很有能力,只要是他們“服”的人,說什麼都是對的。在理解能力還不足的年齡段,他們不能明辨是非,一旦走上歧路,變會越走越遠。這種孩子必須讓他“服”。

對於被打“怕”的孩子,是堅決不能打的,這樣會給孩子心理留下陰影,孩子從小就會膽小怕事。這種孩子恰恰屬於缺少個性,缺少主見的,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個性,讓孩子有主見。這樣的孩子儘量避免打罵,他們很容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適合跟他講淺顯易懂的道理,讓他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老不靠譜的奶媽


看情況吧,有些事情,比如孩子用手去觸摸插座這些很危險的事,直接打,讓他知道這麼做是絕對的錯誤。

但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家長多去考慮,去鼓勵孩子。

我們老師說過一個案例,比如一個孩子他喜愛去網吧。那麼你打他,他並不會從此不再去了,而是會偷偷去,減少你發現的概率罷了。


友人A118


我喜歡有自己主見的孩子。家長的打罵往往是把這種主見打沒了。家長對孩子範錯以說服教育為主,說之以情動之以理。家長還要用各種方式'震撼孩子的心靈。如該哭就哭,邊哭邊說。範大錯就的打,讓孩子長記性,平時不要攢起打,那樣會皮蹋了。打完後一定讓孩子知道自己愛打的主題是什麼。平時一定要以家長加朋友身份孩子相處,讓孩子願意向你表達。男孩要窮養,他知道自己將來養家。女孩要富養,不然就要被有錢人拐跑了。這是我的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