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這位姑娘火了!靠網絡直播捕魚,成功吸粉200多萬!

葉縣這位姑娘火了!靠網絡直播捕魚,成功吸粉200多萬!

4月7日一大早,在洪莊楊鎮桑樹賈村,62歲的賈同欣和54歲的賈紅偉兄弟二人就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們把9只魚鷹、2條捕魚船連同漁網、抄網、竹竿放進三輪車裡,開往十幾裡外的沙河去捕魚。

同行的還有賈同欣的女兒賈曉華,而她所準備的工具,僅是一部手機。她的任務是通過直播平臺向全國各地的粉絲直播魚鷹捕魚全過程。

上午直播一開始,近2000名觀眾就進入了她的直播間。不時有人詢問“魚鷹是怎麼訓練的?”“它們真的會捕魚嗎?”……賈曉華則不時跟觀眾進行互動。

鸕鷀捕魚:千年的古老技藝

一葉扁舟出沒於沙河碧水之中,矯健的魚鷹、迅捷的魚兒、黝黑的漁夫、碧綠的河水、兩岸的草木,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當天,賈同欣一行到達位於舞陽縣簡城村沙河段。他介紹,在清朝他的高祖父時期,賈家就以捕魚為生,傳到他這一代已歷經150多年。

葉縣這位姑娘火了!靠網絡直播捕魚,成功吸粉200多萬!

魚鷹,學名叫作鸕鷀,因捕魚本領高超,快速潛泳在水中用尖端帶鉤的嘴捕捉魚類,自古就被人們馴養用來捕魚,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傳承。在捕獵的時候,魚鷹的腦袋紮在水裡追蹤獵物。因長期在水中捕魚,魚鷹的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

清明時節,沙河兩岸的麥苗綠瑩瑩,金黃的油菜花隨著微風輕盈擺動,水中的遊鴨、靜待的釣友,將那一灣碧水襯托得清澈無瑕。賈同欣將漁船放入河中,滑向水深處。

“我大哥跟隨我父親學習,我是跟我大哥學習。從孵化雛鷹到飼養馴化,這中間學問大著呢。”賈同欣兄弟三人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放鷹,他所說的這些學問,是牧鷹人和魚鷹之間建立的默契和情感。

葉縣這位姑娘火了!靠網絡直播捕魚,成功吸粉200多萬!

捕魚前,賈同欣在魚鷹的脖子上繫上了竹葉做的細繩:“這是防止它們私吞大魚。”微波盪漾中,幾個牧鷹人配合著用漁網形成了一個包圍圈,然後嘴裡唱起嘹亮悠然的號令,用竹竿驅趕著魚鷹向漁網的包圍圈遊動。很快,早到的賈紅偉駕著另外一個小舟配合賈同欣進行合圍,魚鷹們靈巧地騰空躍起一頭扎進水裡,當第一隻魚鷹鑽出了水面的時候,嘴裡已經叼起一隻通體金紅色的大鯉魚。牧鷹人眼疾手快一手抄起網兜,一手抓鷹擠著它的喉嚢把魚扔進了船艙,矯健的魚鷹躍上牧鷹人的竹竿,抖落著身上的水珠,昂首挺胸驕傲地看著自己的戰利品。

經過幾個小時的勞作,船艙裡逐漸堆起大大小小的魚,魚鷹們顯得有些疲乏了。牧鷹人發出號令,魚鷹們從水中飛起陸續上船,有序地在船幫上排著隊,賈同欣把船停泊到棲息地,用剛剛捕撈上來的小魚犒勞魚鷹。在解開了脖子上的草繩後,魚鷹們爭先恐後地圍在他身邊搶奪食物。

傳承凋零:艱難中舉步前行

“這裡的每一條河和魚鷹之間都是有默契的,我們牧鷹人在魚兒產卵的夏季是不用魚鷹捕魚的,捕魚都是在春天和秋天,這時的魚最肥美。”賈同欣說,這是父親和大哥最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牧鷹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後,這種平衡被工業的急速發展打破了。由於工業汙染加劇,桑樹賈村附近的河裡,魚越來越少,這對賈同欣這樣以魚鷹捕魚為生的人來說,日子是越來越艱辛了。賈家三兄弟中,三弟因為賺不到錢改行做了其他。“那個時候,這附近能捕魚的河是越來越不好找了。”賈同欣剛開始是在附近的縣尋找汙染比較少的河道捕魚,後來是幾百公里外的臨近省份:“最遠我去過陝西的漢中,湖北孝感、天門、丹江,湖南益陽等地,秋天種上小麥後,五六個人就帶著魚鷹出門,臘月了才回家。”

葉縣這位姑娘火了!靠網絡直播捕魚,成功吸粉200多萬!

飄忽不定的遊獵生活,讓賈同欣嚐盡了艱辛。“為了找到適合捕魚的地方,風餐露宿這是常事。臘月如果遇到大雪封路,租不到貨車,帶著魚鷹和木船也沒法上火車,大傢伙挑著扁擔,每天走個七八十里地也是正常。”賈同欣黝黑的面龐上刻滿了滄桑:“在那時自己能堅持下來,真的是因為捨不得祖上的這些手藝,捨不得這些馴養多年的魚鷹。”

2012年後,平頂山境內經過治理的河流清亮起來,賈同欣告別遊獵生活,三弟賈紅偉也開始重操舊業,但大多數村民並不是像賈紅偉這樣,願意重操舊業,因為現代捕魚技術的發展,衝擊著傳統漁民們的生活,又因魚鷹的飼養非常辛苦,習藝週期長,原來將近百人的魚鷹飼養戶在平頂山近乎絕跡。“過去,平頂山這附近的漁民幾乎都餵養魚鷹,多的20餘隻,少的也有十多隻,現在牧鷹捕魚的,我們這一帶差不多沒有了。”

網絡直播:為傳承帶來希望

隨著賈氏三兄弟年齡的增大,賈家祖傳的賈氏魚鷹捕魚技藝也面臨失傳的困境。“去年我大哥因為年齡大已經幹不動了,現在孩子們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在外工作,都不願意學習這門辛苦又不掙錢的手藝。”賈同欣說到這裡有些失落,和魚鷹共同生活了這麼多年,賈氏兄弟和魚鷹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為魚鷹的未來擔憂,希望魚鷹捕魚技藝能長久傳承下去。

賈同欣說,他有一個心願,就是很想讓祖傳的這門魚鷹捕魚技藝申報非遺項目,期盼能把這個古老的捕魚方式保留傳承下去:“流傳了千年的好手藝,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失傳了。”

看著賈同欣因擔憂而日漸消瘦的面龐,作為女兒的賈曉華看在眼裡急在心中。2017年底,本在淘寶上開網店的賈曉華髮現網絡直播悄然興起,心思活絡的她覺得這是一個讓魚鷹捕魚重現光彩的機會,便註冊開通“鷹城小魚”快手直播平臺,希望能幫助父親賣魚。

剛開始接觸網絡直播這一新鮮事物,賈曉華也沒敢貿然前行,她先是在家中拍了一些魚鷹和魚鷹捕回來的魚的視頻,沒想到卻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支持。得到眾多網友的鼓勵,賈曉華越發堅定了做直播的信心。2018年1月,應廣大網友的要求,賈曉華首次嘗試跟隨父親一起,到戶外去直播魚鷹捕魚的全過程。

一傳十、十傳百,賈曉華在網絡上粉絲迅速增長,現在已經有200多萬,她則把魚鷹捕魚的畫面傳遞到了全國各地。

葉縣這位姑娘火了!靠網絡直播捕魚,成功吸粉200多萬!

“沒想到反響會這麼好,大家都特別好奇魚鷹究竟是怎麼捕魚的,我用網絡直播的方式,既能讓網友們增長見識,又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並且瞭解這個行業。”說起直播開辦之初,賈曉華充滿感慨。

網絡直播不僅讓魚鷹捕魚這一傳統技藝得到更多的關注,也讓賈同欣的魚有了更好的銷路。

“以前我們捕完魚,都要到建設路與330國道交叉口的菜市場去售賣,有的時候一天也賣不了多少,剩下的還得帶回去養著。自從開始網絡直播後,好多人都到我家去買,甚至有的粉絲開車到河邊來買,有時候還會給我們帶點飲料和吃的。”賈曉華說:“有一次,還有一個外國粉絲坐車來到葉縣,由於語言不通,我們只是互相說了一句‘hello’,他買了魚之後就走了,雖然沒有更多的交流,但是感覺就像一家人,特別溫暖。”

為了方便更多更遠的粉絲能夠吃到魚鷹捕捉的魚,賈曉華將魚晾製成魚乾在網上售賣。賈曉華還藉助網絡的平臺,將葉縣的很多土特產也推薦給粉絲,讓更多人能瞭解葉縣。

葉縣這位姑娘火了!靠網絡直播捕魚,成功吸粉200多萬!

“現在,好多粉絲都想到我們這來旅遊,親身感受一下魚鷹捕魚,但是因為條件有限,我們還沒辦法滿足粉絲的要求。”對於未來,賈曉華有著自己的打算:“我們希望能和有關部門加強溝通聯繫,利用我們的粉絲群體,來帶動我們這一片的旅遊發展,在推廣魚鷹捕魚的同時,能為家鄉的經濟發展作出一點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