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熊孩子”怎麼辦?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本週公益講座為您解讀

中國山東網青島4月11日訊(記者 姜婷 通訊員 齊文博) 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倆皮孩子,媽媽對孩子的皮,卻毫無辦法。媽媽在地鐵上,試圖拉住這個,那個瘋狂衝出幾個車廂;媽媽控制住那個,這個就像脫了線的風箏。直到下地鐵之前小姐姐將皮孩子“擒”住,這場比賽才算結束。媽媽漲紅了臉,孩子們似乎還想再比一比。

小琪是一個3歲的嬰幼兒,她經常在吃飯時大聲哭叫,有時不滿足要求甚至用頭撞牆,摔砸桌上的物品,並把喂進嘴裡的飯菜吐的滿地都是。這時候父母趕緊停止餵飯,抱起她來不停地安慰,並打開電視給她看所喜歡的節目,讓她飲果汁和吃零食,慢慢的,小琪便停止了哭泣。

如果你有一個便調皮的孩子,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老師微信吐槽,老師電話吐槽,老師當面吐槽……昨天上課閒聊,今天上課畫畫,後天上課傳紙條,就是不好好聽課。

這個時候的家長,滿臉愧疚,並和老師保證:等他今天回家,一定好好教育他!

教育方式自然五花八門,但結果往往收效甚微。為什麼別人家的小狗能算數,水族館的海豚會套圈,電影裡的歡歡可以令行禁止,自己的孩子卻油鹽不進?

可以說,許多家長對如何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矯正不良行為習慣而大傷腦筋。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科王婷婷醫生建議到,作為家長,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行為矯正這個概念,行為矯正被廣泛應用於很多領域以改變各種問題行為。有研究證實,兒童不正常行為可以通過行為干預的方法加以控制甚至消除。行為矯正有一些基本方法,如行為強化、行為消失、懲罰、獎賞等,家長可以通過了解這些基本方法,根據兒童的行為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方案,以幫助兒童塑造良好行為,改善不良行為。

王婷婷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不良行為是正常現象,簡單粗暴的打罵不僅不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情況惡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是孩子某種不良行為的第一次出現,我們要認真對待。然而很多家長總抱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講沒用”的態度,錯過了第一次最佳教育和引導的機會。

二是不良行為一旦出現必須立即施以懲罰。這裡懲罰,不是威脅,也不是打罵。因為學前兒童只能瞭解眼前的直接後果,不能想象和顧及將來的可能結果,孩子一會可能就忘記了,所以威脅意義不大。打罵也更不可取,因為很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傾向。我們需要做的是,及時指出,告訴孩子這樣做,為什麼不好,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因為情緒化,如果不聽,更加哭鬧。我們就要予以及時懲罰,但懲罰前要與孩子提前約定好,可以採取冷處理,如不予理睬的方式,或者讓孩子單獨處於房間的角落,並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因為什麼錯誤行為被責罰的。

三是懲罰不是最終目的。很多家長責罰過孩子就完事了,這樣不好。我們想矯正孩子的行為,應該是責罰之後教給孩子合適的滿足自己慾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兒園的筆、橡皮及玩具回家,很多家長也是簡單批評一句“不能拿別人東西”。這種情況下責罰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明天把它還回去。你想玩別人的東西,要先經過別人同意,用完以後要還給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行為,才不會再出現錯誤的行為。

同時,王婷婷向廣大家長建議,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作為家長要掌握兩個原則,一個是以身作則,因為父母是最好的榜樣;一個是鼓勵、讚賞原則,孩子的每一點小小進步都需要及時地、大張旗鼓地稱讚,使他認識到這樣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為此,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將於4月13日本週六上午9:30在青島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安徽路32號)舉辦《行為矯正相關知識》的公益講座,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科王婷婷醫生現場為大家介紹行為矯正相關的知識,與大家進行交流,感興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前來聆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