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元帥酒桌奇葩言論險釀大禍,周總理:這絕不是“酒後失言”

我們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歷史,不妨把那些功成名就的將領們分成兩類:第一種是正兒八經的軍人,國家需要他們時挺身而出,戰爭結束後載譽而歸,功德圓滿;第二種就像是會打仗的政治家,憑藉自己的戰功在人類歷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還不算滿足,非要在政治場上撈得更多。後者有許多典型代表,如朱可夫元帥,這位堪稱人類歷史上功績最為顯赫的傳奇名將居然落了個相當悲催的下場。後一類將領在複雜的政壇上混得並不得意,已經足夠聰明的朱可夫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蘇聯元帥酒桌奇葩言論險釀大禍,周總理:這絕不是“酒後失言”

話說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伸,非要這樣考慮,那麼高級將領在和平年代闖入政壇,其實也是一種“迴歸本行”的做法,這並非無法理解。我們這篇文章來講一講另一位經歷類似的蘇軍名將,他便是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此人比朱可夫走得更遠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兒去。

在此之前,我們不妨先做個假設:如果蘇德戰爭爆發前,坐在國防人民委員位置上的不是觀念老舊的鐵木辛哥,不是奉承巴結的伏羅希洛夫,不是性格內斂的沙波什尼科夫或是懦弱的梅列茨科夫,而是馬利諾夫斯基的話,蘇軍在戰爭初期很有可能會避免一場慘敗,或者說最起碼不會輸得那麼丟人。這一假設是基於馬利諾夫斯基在作戰方面天賦而提出的,當我們反覆提起羅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的天才時,馬利諾夫斯基的這一方面很明顯是被低估了。那麼,他究竟有多厲害呢?

蘇聯元帥酒桌奇葩言論險釀大禍,周總理:這絕不是“酒後失言”

馬利諾夫斯基13歲時被家庭拋棄,15歲時應徵加入俄軍並參加了一戰;僅2年後,他就獲得了軍旅生涯中的第一枚勳章——四級聖喬治十字勳章。他在一場戰鬥中憑藉自己的勇氣擊退了一波德軍的猛攻,當援軍趕到時,馬利諾夫斯基便成了戰鬥英雄。1930年,年輕有為的馬利諾夫斯基獲得了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的機會,剛一畢業便被鐵木辛哥元帥招入麾下。1938年,他以志願軍的名義被派到西班牙參加內戰,回國後立即被授予列寧勳章和紅旗勳章。就在這20年的時間裡,他便做到了大多數軍人一輩子都沒做到的事情,此時的他也不過40歲而已。

戰爭爆發前夕,當蘇聯高層大多數領導人還篤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效力時,馬利諾夫斯基敏銳地察覺到德軍正在向蘇聯邊境大批集結,狀況十分可疑。他立即向時任國防人民委員的鐵木辛哥彙報稱,德軍有進犯意圖。然而,名義上作為“盟友”的蘇德兩國在那段時期彼此間的關係十分微妙,蘇聯高層擔心自己的動作會引起對方的猜疑,從而影響到兩國的關係,因此選擇視而不見。即便如此,奔著軍人最起碼的責任感,馬利諾夫斯基還是利用手中的權力盡可能地把手下年輕實幹的軍官派到前線加強戒備,當然,寥寥幾人的清醒根本無法影響大局。

蘇聯元帥酒桌奇葩言論險釀大禍,周總理:這絕不是“酒後失言”

衛國戰爭爆發後,由於軍官整體素質的塌陷,蘇軍在一開始便陷入了兵敗如山倒的困境。關鍵時刻,馬利諾夫斯基少將被派往前線,他手中握有不到3個師的兵力,卻要應付德軍數個集團軍。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他每天要考慮的事情便是如何不讓部隊落入被包圍殲滅的絕境。為此,馬利諾夫斯基帶著手下官兵東躲西藏,期間有幾次遭到德軍合圍,他卻能巧妙地化險為夷。從普魯特河一直到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地區,德軍眼看有無數次將他殲滅的機會,卻一次次讓他逃走。為此,德國人一方面對他的狡猾恨得咬牙切齒,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對他高超的指揮才華讚歎不已。那會兒,馬利諾夫斯基被德軍高層認為是蘇軍之中少有的難以對付的傑出將領之一,他成了一個“箭頭人物”。

1941年底,馬利諾夫斯基曾短暫地被任命為南方面軍司令。通常來講,蘇軍主要方面軍的兵力都是數十萬起步,而當他接手時,南方面軍已經被打殘了,東拼西湊也只有3個不完整的集團軍和兩個幾乎沒啥戰鬥力的裝甲軍,加上傷員,總兵力也才只有約16萬人。然而,馬林諾夫斯基正是靠著這些“烏合之眾”硬是抗住了整條戰線,他甚至敢於對德軍優勢兵力發起反擊並絲毫不吃虧。

蘇聯元帥酒桌奇葩言論險釀大禍,周總理:這絕不是“酒後失言”

1943年2月,再次接手該方面軍的馬利諾夫斯基僅用了2個星期的時間便將曼施坦因集團軍群趕出羅斯托夫,戰線一直被推到頓河防線一帶;當年10月,南方面軍又對南部戰場的德軍造成毀滅性打擊,克里米亞全部德軍陷入絕境。在著名的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德軍為了止住頹勢不惜投入重兵,每不到10公里的防線上邊駐守著一個主力德軍師。然而,馬利諾夫斯基卻從正面突入,不到10天的時間裡就打崩了整條德軍防線,殲滅22個德軍師,南部戰場的德軍一舉被徹底擊潰,馬利諾夫斯基能力之強可見一斑。

卓越的功績不但日後為他贏得了元帥軍銜,一個對拱衛莫斯科和最高領袖而作出突出貢獻的百戰精銳也被命名為“馬利諾夫斯基坦克師”。此時的他已然站在了人生頂峰,假若馬利諾夫斯基敢於就此收手,急流勇退,他的人生必然是極其光輝且圓滿的。然而,貪婪是大部分人的本能,連這樣一位名將也沒能逃離這個怪圈。

蘇聯元帥酒桌奇葩言論險釀大禍,周總理:這絕不是“酒後失言”

其實,從馬利諾夫斯基的人生經歷來看,他對權力的渴望也並不是不能被理解。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親是猶太人,他也因此有一半猶太血統。蘇聯高層對猶太人並不十分看好,1942年初,蘇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遭遇慘敗,高層在清算責任時差點把馬利諾夫斯基拉出來充當冤大頭。斯大林便曾經公開質疑過他是否因為最高統帥部忽視了其反對追擊的建議而“消極作戰”,故意失利以證明自己的決斷的是正確的。幾個月後,德軍A集團軍群對羅斯托夫地區發起猛攻,兵力僅約德軍10%的頓河軍團被擊潰,馬利諾夫斯基再次遭到高層質疑,他指揮的頓河軍團也被解散。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斯大林把赫魯曉夫派到前線,名義上是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協助將領們作戰。而在這個過程中,赫魯曉夫被賦予了一項特殊任務——“緊盯馬利諾夫斯基的一言一行”。這些遭遇令馬利諾夫斯基認識到,戰功得來的勳章只是個名頭,只有真正地手握大權才不會被人瞧不起。

蘇聯元帥酒桌奇葩言論險釀大禍,周總理:這絕不是“酒後失言”

為了“出人頭地”,馬利諾夫斯基選擇了最快捷也是最“丟人”的一條路——投機。

他先是緊緊追隨朱可夫,隨後又巴結頗受斯大林青睞的赫魯曉夫。斯大林逝世後,馬利諾夫斯基堅決地站在赫魯曉夫一邊,這日後也為他迎來了鉅額的政治分紅。1956年,當馬林科夫等人被扳倒後,朱可夫成了最大的刺頭,馬利諾夫斯基連忙同這位老上司劃清界限並兵戈相向,最終,他如願取代了朱可夫,成為了蘇聯國防部長。20世紀60年代,赫魯曉夫大包大攬的做法引起了許多實權派人物的不滿,而他頻繁裁軍和縮減軍費的做法也失去了軍方的支持。當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等人密謀搞垮赫魯曉夫時,馬利諾夫斯基再一次選擇了“跳槽”,這一舉奠定了他在核心權力圈中的地位——隨後,國防部長的職位在他手裡一攥就是10年,馬利諾夫斯基最終死在了這個位子上。

馬利諾夫斯基對蘇聯軍力的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他反對盲目地發展核武器,主張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平衡發展,並提倡以現代科技提升蘇軍戰鬥力。對外,馬利諾夫斯基堅決反對世界大戰再次爆發,“古巴導彈危機”期間,他便極力阻止赫魯曉夫擴大事態挑起大戰,這也令後者大為不滿並疏遠他。學界認為,正是馬利諾夫斯基為蘇軍70年代的光輝鋪平了道路。1967年3月31日逝世時,當馬利諾夫斯基逝世時,他已被視為“蘇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國防部長”。眼看業務能力很強,雖說手段並不光彩,但目的也算是達到了,馬利諾夫斯基最起碼也算得上是個合格的政客吧?他裡及格只差一步,但生涯裡發生的一件事卻為其引來了極大的爭議。

蘇聯元帥酒桌奇葩言論險釀大禍,周總理:這絕不是“酒後失言”

1964年11月7日,在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招待會上,馬利諾夫斯基舉著酒杯走到周總理和賀龍元帥面前說:一些人阻礙了兩國關係的發展,如今,蘇聯已經搞垮了赫魯曉夫,你們是不是也該採取相關行動?此話一出,會場氣氛一下子變得十分尷尬。事後,新任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趕緊道歉,稱馬利諾夫斯基喝醉了亂說;雖然毛主席非常大度地一笑了之,周總理卻表示不肯接受,稱這絕不是“酒後失言”,根本就是“酒後吐真言”。隨便一個普通人也知道這樣的話不該在這種重要場合亂講,馬利諾夫斯基這個無厘頭的行為也成了他還算成功的政治生涯裡一個極具爭議的“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