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桂林這幾天天氣涼爽,上午獨自一人爬伏波山,登高尋古。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伏波山大門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遠觀伏波山,海拔213米,相對高度只有63米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仿古牌樓,清代楚圖南手書的四個大字:“伏波晚棹”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伏波山下的清代定粵寺古鐘,原位於疊彩山前的定粵寺,後被移到伏波山下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伏波山下的桂林石刻牌文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曾宏正,《還珠洞》:僂指重來二十春,系船猶記舊篙痕。飛鴻踏雪空留跡,隨水浮萍那有根。摸索交遊半為鬼,尋思往事黯消魂。天涯老淚空橫睫,只欲歸歟事灌園。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伏波山還珠洞摩崖造像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伏波山摩崖造像是晚唐時期的作品,即唐大中年間復興佛法後所造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伏波山的佛像多莊嚴雄偉、和藹可親,有較濃的世俗情態,面相更為生動自然,接近現實

伏波山還珠洞上、下兩洞內,現存36龕239尊,最大者連座高1.4米,小的高10-20釐米。內容大多為佛、菩薩、脅侍、供養人等。其中珊瑚巖口一尊造像盤坐,作靜聽狀,屬道教造像,為桂林所罕見,疑為中國歷史上道、佛兩家互相爭鬥之後又一度調和共存的產物。這也說明中國老百姓對宗教的實用主義不管何教,只要吉祥消災,皆可混同供奉——此乃東、西方極為不同的宗教觀。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放眼望去,都是佛像。突然感覺心靈也得到了淨化!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還珠試劍”——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

在伏波山臨江之處,有一石柱下垂,上粗下細,底端有一寸多的空隙,不與地面相接,據說是被伏波將軍用利劍砍斷,故稱試劍石。石柱下方的石板已經被人手磨擦的異常光亮細膩。

登伏波山,尋古還珠洞晚唐時期摩崖造像

還珠洞

伏波山造像中,佛皆著領口低垂略袒胸的袈裟,但右臂不裸,菩薩都飾腰帶、飄帶、腕鐲、項圈等。伏波山的佛與菩薩造像均肌膚圓潤、比例適體,衣衫、袈裟採用了塊、線結合的表現手法,頭飾瓔珞華麗精美,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中國晚唐石刻工藝的高超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