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鐵半世紀“蝶變”開創全新出行時代

中新社長春4月11日電 題:中國地鐵半世紀“蝶變”開創全新出行時代

作者 李彥國 柴家權

中国地铁半世纪“蝶变”开创全新出行时代

圖為地鐵列車車廂內部座椅擋板為奶牛花紋。中新社記者 劉文華 攝

中國首都北京,有著超級密集與繁忙的地鐵系統,保障著這座世界級特大城市富有效率地運行。

在中國東北城市長春,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忙著生產北京地鐵17號線、19號線以及中標不久的12號線列車。

兩個相距大約一千公里的城市,從不同的維度見證了中國地鐵的歷史“質變”。

半個世紀前的1969年,中國興建的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一號線投入運營,運行在這條線路上的地鐵車正是產自長春。

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車長客”)新廠區的調試車間,停放著一列極具未來感的地鐵車,流線型的車頭和鑽石狀的車窗使它看起來極像科幻片中的時空飛船。

該列地鐵車是中車長客為中國科技部《下一代地鐵車輛技術研究及示範應用》項目研製的最新列車,命名為“下一代地鐵”。

下一代地鐵項目設計經理兼結構主管齊玉文對中新社記者介紹,這列採用全碳纖維車體結構的地鐵,具備國際自動化等級最高的“GOA4”無人駕駛系統,代表了機械、電子、電氣及控制技術在軌道交通車輛應用中的最高水平。

中國地鐵研發水平的快速飛昇,讓中車資深專家、中車長客工程研究中心副總審徐峻不時想起50年前自己看到的一幕幕。

徐峻的父親是北京地鐵一號線車輛牽引系統主設計師。在徐峻的記憶中,那列地鐵車的牽引動力是父輩們在一沓一沓演草紙上用筆硬生生算出來的。

徐峻介紹,車輛牽引計算是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線路條件、車輛重量、坡路情況、制動能力等多重因素。“我記得很清楚,那個時候父親總是拿著白紙,在單位算、在家裡算,他的工作成果是用紙的厚度衡量的,不像現在我們有電腦軟件,輸入數據就會推出不同牽引能力的公式或者結果。”

記憶仿如昨日。徐峻對記者說,他在家常與父親聊天:當年北京地鐵還沒有氣密性要求,儘管速度不快,跑起來的時候噪聲卻很大;現在車輛速度提高了,噪聲反而小了,這就是技術不斷進步的成果。

目前,中車長客已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軌道客車研發、製造基地,自主研發首輛磁懸浮客車、首列B型全鋁合金城軌客車、首列不鏽鋼城軌客車、首列跨座式單軌車、城軌車輛全自動無人駕駛運營等多項“中國第一”。

中車長客城鐵客車業務部市場部部長王學剛介紹,公司去年在國內的中標額達到165億元人民幣,當下同時投產與前期設計的項目近40個。

1980年出生的王學剛在大學畢業後便進入中車長客工作。他向記者坦言,自己將經歷中國地鐵車輛製造事業快速發展的一段黃金期。“十三五(2016年—2020年)應該是地鐵發展最快的階段,平均每年地鐵招標都會在6000輛以上。”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不含港澳臺)已有35個城市開通軌道交通並投入運營。

如今,在開拓國內市場之外,中車長客也在積極發展海外高端市場,該公司已在城鐵車研製上,搭建了不同材質、不同軌道運行方式的全系產品平臺。

據介紹,中車長客生產的產品已出口到美國、澳大利亞、巴西、泰國、沙特、新加坡、新西蘭、阿根廷、埃塞俄比亞、中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車數量累計超過8900輛,簽約額超過120億美元。

曾經的中國,因為街頭奔湧的自行車洪流而被稱為“自行車王國”。在製造業快速發展的今時今日,中國各大城市的地面之下,儼然已經開創一個全新的“出行時代”。(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