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概述

赤峰市地处自治区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东、东南与通辽市和朝阳市相连,西南与承德市接壤,西、北与锡林郭勒盟毗邻。四至极点:东点阿鲁科尔沁旗绍根苏木的朝伦巴特尔房身;西点克什克腾旗达尔罕乌拉苏木的少布查干;南点宁城县山头乡的哈巴气村南山;北点阿鲁科尔沁旗呼热吐古鲁班诺尔的辉特扎哈诺尔北岸。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总面积90275平方公里。市政府驻赤峰市新城区。东邻辽沈,南近京津塘,西北靠锡林郭勒大草原,交通四通八达,距锦州港220公里,北京420公里,沈阳440公里。

史前时期

内蒙古“赤峰市”概述

赤峰市市徽

赤峰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前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4870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前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前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古代时期

赤峰地区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

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

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

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期,分别在契丹地设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林西县双井店乡樱桃沟),在奚地设饶乐都督府(故址在今宁城县大明镇),这是唐王朝对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设置的建制。

辽代,契丹族建立了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宁城县大明镇)。

金代,分属临潢府(即辽上京)、北京大定府(原辽中京)。

元至元七年,特薛禅按陈孙斡罗陈万户修建应昌城,全城分弘吉刺贵族居住区、衙署区、寺院区、市肆区,城外有报恩寺。改北京路总管府为大宁路(今宁城县大明镇)。

元至元八年,元王朝中央设中书省,应昌路(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畔)等直属中书省,宁城县、赤峰市区一带属辽阳行中书省。自此赤峰地区分属中书省应昌路、辽阳行省全宁路(今翁牛特旗乌丹镇)、大宁路(今宁城县大明镇)。

明时,初属宁王朱权大宁都司下辖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永乐元年内徒诸卫后逐渐属兀良哈三卫。

后金,皇太极击败林丹汗后,巴林、翁牛特、扎鲁特三部亦相继臣服于后金。后金还诱使作为察哈尔东部前锋的土默特、敖汉、奈曼、喀喇沁四部离林丹汗而附已。赤峰地区纳入后金版图。

清朝时期

清初,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南部一部分属卓索图盟,统一归于直隶省管辖。

清康熙三十七年,玄烨去盛京谒陵。途经敖汉,见"敖汉及奈曼诸部田土甚佳,百谷可种",便谕令:"向因牧马之地不可种谷,未曾退耕者,命酌留草茂之处为牧地,余可垦耕,农牧两不相妨。"是年冬,清廷遣官至敖汉、奈曼、翁牛特(今红山、松山、元宝山区)“教之以耕”,是为清代几次东北移民实边之始。

清雍正元年,于直隶省北部热河上营(今承德市区)设热河直隶厅,仍属直隶省,第二年设热河总管,管理东蒙民政事务,赤峰地区归于热河厅管辖。

清雍正七年,清廷析热河直隶厅以东八沟地区(今平泉县)建八沟厅,管理卓索图、昭乌达盟两盟汉民事务。

清乾隆五年,置热河道(治所承德),领承德府及卓索图、昭乌达两盟境内的府、厅、州。

清乾隆七年,承德直隶州复改为热河理事通判厅,并于八沟厅设乌兰哈达巡检员。有张、马、白等10户回民自山东等地迁来赤峰定居,后人称“赤峰回民十大家”。伊斯兰教也自此传入赤峰。翌年在西横街西侧建土房5间为活动场所。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仿照奉天清真南寺(今沈阳清真南寺)扩建为砖瓦结构,即今清真北大寺,是由保镖商马汾乡老派阿訇到关内、新疆等地“敛布施”凑钱修建的。

清乾隆二十二年,哈达街(今红山区老城)已初具规模。由于清初招垦及雍正初年"借地养民",汉人大量涌入,哈达街已成为关外农商各界辐辏之地,“九街三市”渐而形成。9街是: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之后又建四道街、五道街、六道街,为东西走向横街;西横街、东横街、兴隆街为竖街。3市是:马市,在二道街中段东头街心,到光绪年间每天有一、二百匹马上市;粮市,在今东横街南端,后又辟两个小粮市,3市日进出粮车百余辆;菜市,位于五道街南门外,和六道街西屯东口,每日清晨农民进城售菜,市内零菜摊都来此批发。由于人多,卖切糕、豆腐脑、果子、面茶、哈达饼、火烧、糖包等小贩也来此出摊叫卖,市场异常繁荣。

清乾隆三十三年,元宝山煤矿开采(今元宝山区元宝山镇)。起初是以铁匠手艺为生的山东平凌县王、李师徒二流民发现的,组织50余佃户打一斜井,两个月后出煤。这就是迄今拥有6000名职工、年产百万吨大型煤矿元宝山露天煤矿的前身。

清乾隆三十九年,析八沟厅,置乌兰哈达厅、塔子沟厅。乌兰哈达厅治所哈达街(今赤峰市红山区老城),辖昭乌达盟翁牛特(今赤峰市翁牛特旗、松山区、红山区、元宝山区)、巴林(今赤峰市巴林左、右旗及林西县)、阿鲁科尔沁(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札鲁特(今通辽市扎鲁特旗、开鲁县)诸旗;塔子沟厅治所塔子沟(今朝阳市凌源市区),辖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喀喇沁中旗(今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右旗(今赤峰市喀喇沁旗)、敖汉旗(今赤峰市敖汉旗)、土默特左旗(今朝阳市北票市、阜新市西部)、土默特右旗(今朝阳市区、朝阳县)、奈曼旗、库伦旗。

清乾隆四十年,析塔子沟厅东部为三座塔厅,治所朝阳城(今朝阳市区),现赤峰市敖汉旗属之。

清乾隆四十三年,清廷升热河直隶厅为承德府;八沟直隶厅改为平泉州;三座塔厅改为朝阳县;塔子沟厅改为建昌县;乌兰哈达厅改为赤峰县。以理事通判管知县事,一并隶属于承德府。

清道光十五年,天主教始传入赤峰地区,由北京法国遣体会士传入,当时赤峰天主教归奉天(今辽宁省)教区管辖。

清咸丰八年,赤峰县知县李吉昭、驻军统领吕本源倡导,由驻军出人,市街八大行业商绅捐资,沿英金河南岸修筑土石防洪堤坝,约8华里。

清咸丰十一年,朝阳县农民起义队伍,在刘煮、李凤奎率领下,夜袭赤峰县城,砸囚狱,焚衙署。四月下旬,起义军被清军克星阿镇压下去。

清光绪十三年,赤峰二道街东段路北天主教堂(即今赤峰天主教堂)建成。

清光绪十七年,金丹道首领杨悦春(今敖汉旗金厂沟梁镇设力虎村杨家湾子人)率众起事,起事后风起云涌,聚数万之众,攻王府,烧教堂,很快蔓延赤峰、朝阳、平泉、建平4州县。在赤峰,“环县数十里内村镇被强占,被围紧急”。清廷闻讯大为震惊,急命直隶总督李鸿章饬令提督叶志超统兵进剿。同年末,金丹道起义事平。

清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决定推行新政,要求中央和地方大员提出方案,从关内大批移民垦殖,“以实边陲”。

清光绪三十二年,赤峰县邮政局设立,通邮至承德、围场、乌丹、经棚、朝阳、凌源等地。

清光绪三十三年,清廷根据热河都统廷杰的奏请,升赤峰县为赤峰直隶州,治所在哈达街。首任知州朱墀生。同时置开鲁(今开鲁县)、巴西(翌年3月17日改称林西,今林西县)、绥东(今库伦旗)3县,其中开鲁、巴西隶赤峰州,绥东隶朝阳府(今朝阳市)。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哈达街各小学组织宣讲队,高唱“驱逐鞑虏,还我山河”,“推倒满清,建立中华民国”等口号,夜间,组织200余名学生和工商界人士挑灯游行。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赤峰同盟会成立,后改为中国国民党赤峰支部。

中华民国政府沿袭清制,设热河都统,监督节制卓索图、昭乌达盟及境内所设府县。

卓索图盟辖有喀喇沁左翼旗(今喀左县)、喀喇沁中旗(今宁城县)、喀喇沁右翼旗(今喀喇沁旗)、土默特左翼旗(今北票市)、土默特右翼旗(今朝阳县)、唐古特喀尔喀、锡埒图库伦等7旗。

昭乌达盟辖有巴林左翼旗(今巴林左旗)、巴林右翼旗(今巴林右旗)、敖汉左翼旗(今敖汉旗东部)、敖汉右翼旗(今敖汉旗西部)、翁牛特左翼旗(今翁牛特旗东部)、翁牛特右翼旗(今翁牛特旗西部)、克什克腾旗(今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今阿鲁科尔沁旗)、喀尔喀左翼旗、扎鲁特左翼旗、扎鲁特右翼旗、奈曼旗共12旗。

热河都统直辖朝阳、赤峰、阜新、平泉、绥东、凌源、建平、林西、开鲁、承德、滦平、围场、隆化、丰宁等府县。

民国二年(1913年),改赤峰直隶州为赤峰县,首任县知事叶大匡。12月3日 赤峰商业自行开埠对外开放。翌年1月8日,民国政府正式批准归化、张家口、赤峰、多伦、洮南5处为对外开放商埠。赤峰开埠地点勘定在县治北境之锡泊河畔,东界红山,西界阳河(今半支箭河),北界昭苏河,长宽20×25华里。赤峰输出以小米、高粱、小麦、荞麦、杂豆、马骡、牛羊以及皮革、毛绒、烟麻、土碱等类为大宗。输入以粗细布匹、茧绸、棉花、芦席、纸札、蓝靛及茶糖、药料、海味、煤油、褡裢、洋线、肥皂、纸烟为大宗。由营口、锦州、天津、北京、承德运来的关内杂货,经过在赤峰包装,转售于乌丹、林西、经棚、大板、天山、新惠、下洼、宝国吐、公爷府等地。并将上述地方所收购的当地土特产品,运往津、京、锦州、营口等地。时赤峰“四面通达,街道宽敞,一衢七里,商肆林立,俨然为天然商埠。”

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改热河都统为热河特别区,从直隶省分离而直属于民国政府,赤峰地区属热河特别区。

民国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占领热河,段祺瑞政府任命奉系阚朝玺为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自此赤峰地区处于奉系军阀统治之下。

民国十七年(1928年),正式改热河特别区为热河省,由奉系军阀汤玉麟任热河省主席。同年6月,奉系首领张作霖于皇姑屯车站被炸死,其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继续统治东北。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东北四省易帜,热河省主席汤玉麟通电支持。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奉、吉、黑三省沦陷,东北大部抗日力量转入热河境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热河抗战爆发,热河省沦陷,赤峰地区归于伪满洲国热河省管辖。

伪满康德元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伪满政府析开鲁县、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裁林东县入,并迁治林东)、林西县、扎鲁特旗(扎鲁特左、右翼旗合并设立,并裁鲁北设治局入,治鲁北)、阿鲁科尔沁旗(旗迁治坤都,并裁天山设治局入)、克什克腾旗(裁经棚县入,并迁治经棚)、奈曼旗置兴安西省。

伪满康德二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英国、苏联资助的奉天广昌公司,从伪满政府实业部取得开采赤峰红花沟金矿许可权,翌年进行采掘,此为红花沟金矿开采之始。同年12月,叶赤线(叶柏寿-赤峰)铁路正式通车,该铁路由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为日伪国有铁路。全线9站,自赤峰出发各站依次为红庙、玉皇、热水、古山、乃林、汐子、天义、丰台(沙海)、叶柏寿,总长115公里。

伪满康德十二年,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地区。进攻热河的是马利诺夫斯基将军指挥的后贝加尔方面军。共分4路:一路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10日翻过大兴安岭,达天山、林东、鲁北、通辽、沈阳;二路为53集团军,沿农乃庙、官山屯到林东,攻击北票、朝阳、锦州;三路为达尼洛夫中将的第17集团军,占林西后攻赤峰、凌源、平泉;四路为普利耶夫的骑兵机械化群,经张家口、多伦到承德。赤峰第一次解放。8月17日,受中共热河省委指派,张立文带30余人由宁城进入赤峰筹建赤峰市政府。8月24日 根据热河省委宋诚、杨雨民指示,张立文组建赤峰市政府,张立文任市长。市下辖5个区:一区(西屯)、二区(鸭子河)、三区(头道街东)、四区(二、三道街东)、五区(东园子)。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赤峰各界集700余人到赤峰军调处执行小组驻地(二道街东侧)前游行示威,“反对内战,要求和平”。10月10日,国民党93军主力占领赤峰,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军区、热河省委、省政府等党政军机关迁至林西,国民党军事要员杜聿明飞抵赤峰,巡查辽西战事。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人民解放军于6月收复赤峰,10月收复朝阳,1948年5月攻克隆化,国民党军在热河省仅剩承德一个孤城。赤峰第二次解放。同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赤峰地区北部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承德解放,热河省全境第二次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10日,热河省人民政府宣布成立,省会承德市,同时设赤峰市,赤峰第一次设立市级区划。同年东北人民政府于沈阳宣布成立,热河省、内蒙古自治区属东北人民政府管辖。

建国以后

1953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成立,赤峰北部属之管辖,设昭乌达盟公署。

1954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撤销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昭乌达盟公署改称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政府设在巴林左翼旗林东镇,由派出机构变为一级政权机构,直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

1955年12月,热河省撤消,所辖赤峰市、赤峰县、宁城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与原昭乌达盟合并为新昭乌达盟,昭乌达盟行政公署移驻赤峰市。

1958年10月25日,当时东北地区第一大规模水利工程红山水库动工兴建。

1965年10月,红山水库竣工。

1968年1月28日,昭乌达盟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7月,赤峰英金河大桥(新北大桥)动工兴建,桥梁结构为空腹式双曲拱,净跨40米,7孔,全长315.18米,翌年10月24日竣工通车。8月5日,赤峰县英金河灌区建成通水。

1969年7月5日,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管辖,昭乌达盟军分区所属部队移交给辽宁省军区。11月,赤峰锡伯河大桥(西大桥)动工兴建,桥梁结构上部净跨14.1米,空心板梁17孔,全长247.84米,于1970年10月竣工。

1971年1月,在翁牛特旗乌丹公社三星他拉大队北山坡出土“红山文化”遗物--碧玉龙。玉龙呈墨绿色,高26厘米,为整块玉料的圆雕,后被考古学界称为“天下第一龙”。

1972年,辽宁省地质局区调队在巴林左旗白音诺尔发现铅锌矿,储量为大型富矿,为中国长江以北最富的矿床,此为白音诺尔铅锌矿开采之始。同年,辽宁省宣布昭乌达盟全盟11个旗县全部实现电网送电。

1973年,跨北京、河北、辽宁、吉林四省市的沙(城)通(辽)铁路(今京通铁路)全面开工,于1981年8月全线竣工,此为东北地区第三条铁路进关通道。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昭乌达盟地区,有强震感,辽中京大塔、小塔塔顶震坏。11月,辽宁省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到林西县挖掘“大井古铜矿遗址”,经碳14测定,该矿距今2800~2700年。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具有采、冶、铸程序的古铜矿遗址之一。

1977年,111国道的赤峰县段八家大桥动工兴建,全长437米;敖汉旗段辽宁/吉林省界新建下洼大桥动工兴建,全长243米,两座大桥使111国道全线畅通。

1979年,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国务院批准昭乌达盟盟改市改制为赤峰市,同时批准设立赤峰市元宝山区,区政府驻地元宝山镇云杉路。

1984年,昭乌达盟改制为地级赤峰市,原县级赤峰市改制为红山区,赤峰县改为松山区。

1993年11月,元宝山区政府驻地迁址平庄。

2003年4月,赤峰新城区开工建设,以缓解赤峰市城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的状况,把赤峰建设成蒙东辽西冀北地区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区规划控制面积148平方公里。

2016年,京沈客运专线赤峰支线开工建设,赤峰境内设赤峰西站、平庄西站、宁城站。

地形地貌

内蒙古“赤峰市”概述

城市

赤峰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山地约占赤峰市总面积的42%;丘陵约占24%;高平原约占9%;平原约占25%。大体分为四个地形区:北部山地丘陵区;南部山地丘陵区;西部高平原区;东部平原区,海拔高300-2000米。东部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大兴三角地区,海拔高不足300米,为赤峰市地势最低地带;西部克旗、郊区和河北省围场县交界处的大光顶子山,海拔高2067米,为赤峰市第一高峰。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南段,努鲁儿虎和七老图三条山脉。

气候特征

赤峰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降临早。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0~24℃之间。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响十分明显,不同地区差别很大,有300-500毫米不等。大部地区年日照时数为2700~3100小时。每当5~9月天空无云时,日照时数可长达12~14小时,日照百分率多数地区为65~70%。

水文信息

主要水系有乌尔吉沐沦河水系,包括乌兰坝河、浩尔吐河、干支嘎河、乌兰白旗河、查干白旗河、沙力河、欧木伦河、黑木伦河,总流域面积为27917平方公里;西拉木伦河水系,包括大克头河、碧掩河、查干沐沦河、少朗河、古力古台河、沙巴尔太河、木希嘎河等十三条河流,总流域面积为28 961平方公里;教来河水系,包括白塔子河、李家窝铺河,干沟子河、高力板河、腾克力河、孟克河,总流域面积为12 397平方公里;老哈河水系,包括黑里河、英金河干流、饮马河、汐子河、锡伯河、西路嘎河等19条河流,总流域面积为28 463平方公里;内陆河水系,包括贡格尔河、镐林郭勒河、伊和吉林郭勒河、巴嘎吉林郭勒河。贡格尔河流入达里诺尔,其余3条流入锡林郭勒盟,潴于沼泽或沉积沙锡地。地上水年平均径流量为32.67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内蒙古“赤峰市”概述

美丽的赤峰(14)

已发现各类矿产70余种,矿产地千余处,金属矿主要有铁、铬、锰、铜、铅、锌、钴、钨、锡、钼、金、铌等;其中铁、铬有探明储量的工业矿床,铁矿产地168处,矿石储量1.191亿吨,主要分布在克旗、敖汉旗、宁城县、松山区和巴林左旗。克旗黄岗梁铁矿石储量 1.08亿吨,占赤峰市探明储量的90%以上。赤峰市有铜矿170处,储量20万吨,以林西县大井子铜矿为主。钨矿主要分布在敖汉旗、克旗,位于敖汉旗的哈力海吐钨矿是自治区唯一的钨矿床(截至2010年)。贵重金属矿主要包括金矿、银矿和铂、钯矿。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黄金产地,累计探明储量占全自治区原生金矿储量的80%以上。非金属矿主要有萤石、水晶石、冰洲石、硫、沸石、石灰石、大理石、硅石、玄武岩、珍珠岩、膨润土、鸡血石。赤峰市非金属矿主要包括燃料矿和其他非金属矿。已发现的燃料矿有煤、泥炭和油页岩,煤炭分布较广泛,主要集中在平庄、元宝山煤田,储量占赤峰市总储量的79%。赤峰市是国家重要的黄金产地和能源及有色金属基地,巴林奇石作为艺术瑰宝蜚声海内外。

土地资源

赤峰市的土地资源特点是,地处内蒙古高平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燕山山系的七老图山屏于西部,努鲁尔虎山呈于东南侧,构成了三面环山的半环形,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一般在500—1500米之间,海拔最高为2067米。地貌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平原、熔岩台地、低山丘陵、沙丘平原。其中山地面积占17.74%;高平原占5.72%;熔岩台地占3.21%;低山丘陵占19.44%;黄土丘陵占22.9%;河谷平原占8.17%;沙地占23.3%。

生物资源

赤峰的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多,品种全,据普查资料记载,野生动物146科551种。国家列为一类保护动物的有梅花鹿、丹顶鹤、白鹳、黑鹳、白鹤;二类保护动物有豹、盘羊、青羊、猞猁、马鹿、大天鹅、疣鼻天鹅、鸳鸯、黑鹤、白提鹤、黄羊、岩羊、紫貂、水獭、百灵鸟、红嘴鸭等。其中兽类253种。

赤峰市有野生动物551种。其中兽类46种,野生禽类253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梅花鹿、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等5种,二级保护动物有:豹、黄羊、猞猁、马鹿、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头翁、白枕鹤、百灵鸟等10种。赤峰市野生动物的种类多、品种全。兽类占内蒙古自治区114种43%,占中国兽类种数的10%左右。属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珍禽益兽有22种。占自治区49种的44.9%。

赤峰市地处欧亚草原区和东亚阔叶林区的接触过渡地带,并与华北、东北、大兴安岭和蒙古植物区交错分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形成了野生植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赤峰市共有野生植物1863种,分属118科,545属。其中草本1513种,乔木96种,灌木232种,藤木22种。其中586种植物具有野生药用价值;739种植物具有饲用价值。珍稀树种白音敖包沙地红皮云杉林、三百年牡丹。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赤峰市常住人口为434.12万人,在赤峰市公安机关登记的户籍人口数有460万[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赤峰市常住人口中少年人口为66.52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32%;成年人口为335.21万人,占77.24%;老年人口为32.40万人,占7.47%。人口结构符合人口老龄化特征[3]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赤峰市常住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17.68万人,下降3.91%,年平均下降0.40%。横向比较,赤峰市常住人口十年间呈下降趋势的这一特点与全区、全国人口呈增长趋势的特点截然相反;纵向比较,与1990年至2000年间赤峰市人口呈增长的特点截然相反。

[2]

截至2017年底,赤峰市常住人口431.5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3.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9.38%,比上年末提高1.09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0.87%,比上年末提高0.0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5万人,出生率为10.5‰;死亡人口2.8万人,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4.2‰。

民族

赤峰市共有30个民族,汉族占赤峰人口的多数。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355733人,占77.30 %;蒙古族人口为829824人,占19.1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 155688人,占3.5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50696人,下降4.30%;蒙古族人口减少9145人,下降1.0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6960人,下降9.82%。

回族人口超过2万,满族人口超过10万,其外还有朝鲜族、达斡尔族等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