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身為一位壞事做絕的大太監,大明“九千歲”魏忠賢,在好些“歷史新觀點”裡,竟還有著“改革國家稅收”“抗擊後金入侵”“打擊貪汙腐敗”等大功,形象十分光芒萬丈,儼然悲愴失敗的救國大英雄。一句“好評”更是長期在互聯網上流傳:“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那這麼巨大的榮譽,魏忠賢公公能否擔待得起?看過下面這幾樁實錘的事實,他究竟有多“英雄”?相信一目瞭然。

一:讓人噴飯的“崇禎為魏忠賢平反”

其實,“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出處,來自晚明小說家馮夢龍作品《燕都日記》裡的選段:明朝亡國前夜,魏忠賢的昔日老部下曹化淳毅然為魏忠賢正名:“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一句話叫焦頭爛額的崇禎帝眼淚嘩嘩,連忙“收葬魏忠賢骸首”。場面十分感人。

但記錄這樁感人橋段的馮夢龍,當時人在江南,根本不在北京。原明朝錦衣衛王世德,明亡後也憤然寫文闢謠:“荒謬不足致辯!”崇禎給魏忠賢平反?那是荒謬謠言!

就連“平反事件”裡的當事人,傳說中為魏忠賢“正名”的曹化淳,也是一肚子委屈:他哪是魏忠賢的老部下?反而是魏忠賢昔日死敵王安的心腹。更重要的是,北京城破那年,他早就告老還鄉多年,一直呆在天津老家,哪有空管這死對頭魏忠賢?清軍入關後,曹化淳也搖身一變,又成了順治帝的身邊太監,對這“平反傳言”,他也滿肚子委屈,逮著機會就找順治帝碎碎念:老奴那年不在北京,老奴真沒有幫魏忠賢平反!

確實,當時陷入絕望的崇禎皇帝,正忙著大罵“諸臣誤我”,又哪有空懷念魏公公?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那既然謠言如此荒唐,當時卻又為何流傳江南,連馮夢龍都照收呢?曾在崇禎年間擔任翰林官的楊士聰,一語道破真相:“而迎合時局,謬為誇詡”。當時南明弘光政權建立,一群閹黨出山掌權,但閹黨名聲臭大街,先得造輿論洗白,於是把遠在天津的曹化淳拉出來躺槍,造出“崇禎平反魏忠賢”的段子。如此閹黨帶節奏的伎倆,也被楊士聰辛辣吐槽:“殊堪噴飯”。

這謠言編的,蠢到噴飯。

二:嚇壞清朝人的“魏忠賢樓盤”

魏忠賢的另一個熱門話題,就是他的經濟問題。由於明朝規定,內侍的家產查抄後全歸內帑。所以魏忠賢的財富數額,也就成了謎。因此還衍生出“魏忠賢還不如清流有錢”的怪論。但魏忠賢的管家李永貞家,卻被抄出了二十九萬兩白銀,比清朝鉅貪和珅的管家還多九萬兩。魏忠賢本人有多少錢?數額必然觸目驚心!

而在崇禎上吊四十七年後,即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時,京城巡城御史張瑗,無意中發現了“實錘”:北京西山碧雲寺一側,藏著一座宏大墳墓,其風貌“峻宇繚繞,復壓數里,鬱蔥綿亙,金碧輝煌”,簡直能與皇陵媲美。墳墓前的大碑,更驚掉張瑗御史眼球:魏公之墓——這就是魏忠賢權勢滔天時,砸錢修築的豪華陵墓,奢華程度,堪稱明末清初的“天價樓盤”。

只看此處,就知當年呼風喚雨的“九千歲”魏忠賢,每天要糟蹋多少民脂民膏。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如此震撼景象,也把張瑗御史看的淚奔,接著就給康熙上了憤怒奏摺:皇上您剛重修了岳飛陵墓,又給於謙的墓碑題詞,那是給天下樹立了正義典範。可這“魏忠賢樓盤”怎麼還保留呢?這麼個“荼毒忠良”的混蛋,死了還留下個“穢惡之跡”,這是叫天下人都學他禍國殃民?康熙看後也拍了桌子,

接著把這豪華陵墓“立僕其碑,劃平其墓”,清理了個乾乾淨淨。

連清朝人都知道,對魏忠賢其人其事,若還臉不紅心不跳大加讚揚?那是個三觀問題。

三:魏忠賢增加國庫稅收?還抗擊後金?

當然,在那些流傳已久的“魏忠賢功績”裡,最出名的是兩條:魏忠賢增加了國庫稅收,魏忠賢抗擊了後金入侵。當真?

先說“增加國庫稅收”問題,明末缺錢缺急眼,財政的癥結毛病,寫好幾萬字的論文都打不住,還是用事實說話:天啟年間的稅收改革,是從天啟初年東林黨掌權時開始,減了北直隸八府百姓的田賦“加派”,又絞盡腦汁,從鹽稅關稅乃至“巡按公費”“房產稅契”“典鋪酌分”等“雜稅”方面想辦法,一直到天啟三年時,總算能勉強補上每年六百多萬兩白銀的軍費窟窿。

那待到魏忠賢踩翻東林黨後呢?他有沒有“大刀闊斧改革財政”?其實,他權勢最熏天的幾年裡,明朝其他幾項收入來源,都基本沒變化,只有關稅加派到二十萬兩。

這一點錢,對於當時缺錢到紅眼的前線,也就杯水車薪。

收入沒增加,外加魏忠賢及其團隊,那撈錢不眨眼的工作作風,明王朝的財政狀況可想而知。魏忠賢權傾朝野的天啟五年,遼東前線就出現了“飢兵餓斃脫巾”的慘狀。欠餉缺糧的場面,魏忠賢當權的幾年裡越演越烈,終於成了崇禎即位後,驟然砸來的一口大鍋。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至於天啟年間,明朝和後金打的那些大仗?

引進紅衣大炮時,魏忠賢還在後宮裡做飯。修關錦防線,給袁崇煥留下家底的是孫承宗,支撐毛文龍血戰敵後,把八旗懟出遼南的是袁可立,全和魏忠賢不搭。只是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後,抓緊蹭熱度給自己攬功勞時,魏忠賢的存在感才很強。

反倒是熊廷弼的含冤身死,魏忠賢也從中火上澆油。袁可立的含恨去職,登萊軍的衰敗,也因魏忠賢爪牙的狠咬。自毀長城的事兒,倒是少不了他。

四:魏忠賢殺伐果決?閹黨比東林黨忠誠?

說到底,魏忠賢能不能救大明,還得看他的能力。

影視劇裡的魏忠賢公公,經常是一幅殺伐果決的梟雄模樣,就差去練《葵花寶典》。但真實歷史上,他的“梟雄本色”呢?天啟四年,楊漣憤然彈劾魏忠賢,得知消息的魏忠賢有多“暴跳如雷”?那真是嚇得渾身如篩糠,哆嗦著嚎哭不停,哪有半點“梟雄氣概”?

如果說這幅可憐相,還有在天啟皇帝面前演戲的因素。那當魏忠賢的爪牙們在蘇州捱了揍,幾個校尉全被打死後,被狠狠打臉的魏忠賢,又有多“暴怒”?卻是又嚇得渾身是哆嗦,連呼“彼為變奈何”!嚇得他的乾兒子們撲通下跪。

說到底,此人夠狠夠陰,但骨子裡,就是個色厲內荏的流氓。給大明當救星?夢裡都沒有!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如此流氓,用人的水平,也是可以想。雖然他也用過朱童蒙等能臣,但絕大多數的“閹黨”,都是崔呈秀顧秉謙之流。除了跟著撈錢,就是歌功頌德修祠堂,玩命把魏公公往“聖人”級別捧,魏忠賢掌權三年多里,演夠了“文人下流”的醜劇。

而待到明清山河變色時,那些昔日魏忠賢的“閹黨”骨幹們,更是暴露了忠誠度。雖說東林黨們人設崩塌的不少,留下了錢謙益“水太涼”的笑話。但閹黨們的表現,更是吃相難看:閹黨成員阮大鋮賣身投靠清軍,還在清軍面前自詡自己是“錚錚鐵漢”,猴急要給清軍賣命,卻得急病倒斃在清軍軍營,被人家草草刨坑埋了。

如果說阮大鋮之流,還是東林黨投靠過來的,那“純正”的閹黨們呢?昔日魏忠賢的心腹馮銓,也果斷投靠清軍,一度做了清王朝的內閣大學士,李若琳做了清朝禮部尚書。各個都是做叛徒的“行家”。而且可笑的是,都改朝換代了,這幫人“鬥爭精神”依然不止,跟原東林黨背景的“叛徒”陳名夏掐個不停,終把陳名夏送上了法場。

大明靠這幫人,怎還有救?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說到底,明朝滅亡,亡於缺少全局眼光的執政,更亡於已經嚴重惡化的政治生態。拔高魏忠賢?這恰恰是對歷史的教訓,一種嚴重的不負責任。

參考資料:《明史》《明熹宗實錄》《清史稿》《東華錄》《國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