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水稻出苗前後如何通風煉苗

出苗前以密封保溫為主,但並非溫度越高越好,如遇33℃以上高溫,應打開秧棚兩頭通風降溫,下午4~5 時關閉通風口,最適溫度25~28℃,最低溫度不低於10℃。1葉期,苗尖下1釐米處的溫度控制在22~25℃。夜間要蓋好蓋嚴,防寒潮和霜凍造成危害。2葉期,床內溫度應保持在22~24℃,根據苗情和天氣決定通風煉苗時間,根據風力和風向調整通風口大小、多少、位置和方向,以控制床內溫度。3葉期要大通風,逐漸達到與外界溫度相同。

手把手教你水稻出苗前後如何通風煉苗

水分管理

出苗前只要播種前澆透底水,一般不再補水,出苗後應適時適量補水。當苗出齊並已全部青頭時,一定要根據苗床水分情況澆一次水,但不能灌水。以後隨秧苗生長,適當補水,補水原則是床土表面變白土有裂紋時,再補水。補水時間要避開一天高溫時間,應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3時後進行。

手把手教你水稻出苗前後如何通風煉苗

苗床滅草

應以播後芽前滅草為主,播種覆土0.5~1釐米,保持覆土溼潤。用封閉除草劑滅草。如出苗前床土溼度過大、苗床地勢低窪應採取苗後莖葉噴霧方法除草,於秧苗1.5~2葉期噴施千金(氰氟草酯)每100平方米苗床面積用7.5~10毫升兌水2.5升,於早、晚無露水時均勻噴霧進行滅草。

防治好病害

手把手教你水稻出苗前後如何通風煉苗

及時進行通風、煉苗,培育壯秧,提高幼苗抗病性,是防治病害的基礎。要在秧苗一葉一心期開始通風煉苗,降低棚內溼度,防治秧苗徒長,促進根系生長是防治病害的關鍵。一旦發生立枯病,一定要在發病的初期進行藥劑防治,選擇防止立枯病的藥劑兌水進行噴灑,讓根系接觸到藥劑,從而達到消毒殺菌的效果。一旦發生青枯病,如果不是大面積發生,可以適當的去補噴一些生根粉,促進新的根系生成,緩解青枯病的生成。如果大面積的發生,秧苗足月的情況下能插秧儘量插秧,改變它的生存環境能夠有效的控制青枯病。

手把手教你水稻出苗前後如何通風煉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