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三地地域相接、人緣相親,文化一脈,歷史相應,交往半徑相宜。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微視頻:1平米,10秒鐘“穿越”京津冀……



國家戰略,時代命題,推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是一場無經驗可循的大考。如今5年過去,天津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在過去的五年中,天津市“堅持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政治之責、發展之要,主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發展,著力推進‘五個協同’”。

產業協同:深度融合 “一盤棋”漸入佳境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津郊各區成為京津冀企業家投資興業的樂土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一方面,天津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堅持市場化運作,產業在承接中借勢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政府積極引導產業發展方向,傾心打造營商環境,力爭“強身聚核”,吸引人、留住人,做到企業來人也來。

幾年來,越來越多高科技企業的聚集,使得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成為京津兩地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重要平臺。截至2018年底,園區累計註冊企業941家,註冊資金104.3億元。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幾年來,京津冀石化產業加速向南港工業區集聚發展。落戶的北京大項目,還有中沙新材料園項目、華電集團南港熱電工程項目、中石化長城潤滑油基地項目、中電建集團新能源公司風力發電項目等,總計投放額達數百億元。

幾年來,阿里巴巴、美國凡士通、一汽大眾、北汽海納川、法國法雷奧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及中科院化學所、北京化工大學等大院大所項目落戶京濱工業園園區,“已經形成電子信息、智能製造和現代服務三大產業體系”。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北京來津經營(或在津投資)企業8116家,呈現區域聚集化、行業高端化特徵。其中,天津濱海新區、武清區和寶坻區是北京資源疏解的主要承載地,三地吸引京企數量佔比分別為40.1%、32.1%和3.5%。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創新協同:三地“五統一”下好“一盤棋”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創新驅動。協同創新是實現協同發展的核心所在,協同創新已成為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之舉。

五年來,天津不斷加大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力度,對接北京創新資源和河北產業資源,發揮協同創新的疊加效應,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全新格局。

從支持政策的陸續出臺,科技企業的紛紛落戶,高校院所的聯手創新,到科技平臺的相繼搭建,天津建立了協同創新工作機制,匯聚了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共建了一批協同創新平臺,三地創新創業資源進一步互通共享。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清華學子天津行


隨著項目的深入,三地協同創新合作機制逐步完善,已形成統一組織、統一申請、統一評審、統一立項、統一管理成果共享的“五統一”全面協同緊密合作機制。

聯合設立合作專項,有效彌補了國家專項解決區域需求深度不夠等問題。從單兵作戰到集團作戰,從個人賽到團體賽,在協同中,三地實現了機制融合、隊伍融合、人才融合。

五年來,天津已經建成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國家超算天津中心、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等國家級大平臺,引進聚集了一批國家創新人才、創新團隊和高成長性企業。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本市已建成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計算機“天河一號”


據統計,天津引進國內高水平研發分支機構,國家級院所和國內高水平研發分支機構總數超過170家,其中60多家來自北京地區。

2015-2017年,三地共立項47項,資助經費870萬元,互換專家信息3000多人。

2018年“精準醫學研究”共受理206個申報項目,最終立項10個。其中,北京專家牽頭項目是7個,天津2個,河北省1個,充分體現了京津冀優勢資源協同研究,研究成果整體受益的特點。

機制體制協同:資源共享 公共服務惠民生

以“一盤棋”思想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協同是關鍵之舉。

五年來,天津市不斷嘗試體制機制改革,探索打破區域藩籬、突破行政壁壘,一項項“率先”,一個個“共同”,彰顯著區域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高地正在京津冀加快形成,為京津冀三地產業、教育、衛生、人才、創新等領域協同發展創造了新空間。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此,天津緊扣疏解需求,精心編制《教育設施佈局規劃》,超前謀劃教育資源配置。

一方面,充分發揮海河教育園、健康產業園、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基地優勢,積極承接首都教育資源轉移;另一方面,全面啟動了國家大學創新園區相關基礎研究工作。

除了加強基礎教育交流,促進公共教育共建共享外,天津市還不斷深化同城化試點,推進高等教育協同創新。

在過去的五年中,積極參與組建京津冀高校協同創新聯盟,不斷加大教育教學、聯合培養、產學研合作等合作交流力度。南開大學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天津大學成立前沿技術研究院。與河北省教育廳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促進師資交流常態化。與石家莊高新區共建“天津市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心石家莊分中心”,天津9所高校的40餘位專家與河北省所屬企業代表開展項目對接。天津農學院組織專家赴雄安新區對接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合作,針對白洋淀蘆葦機械收割問題開展了專項研發。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幫扶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新生通過兩校“1+2”分段培養。

作為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區,天津市積極發揮職教優勢,加速推進京津冀三地現代職業教育融合發展。近三年來,天津市職業院校已先後為河北省職業院校培訓幹部教師2000餘人,舉辦京津冀產教對接活動10餘次,成立了京津冀先進製造業職業教育集團等多個聯盟。

京津冀三地醫療衛生資源並不均衡,水平也不盡相同,如何實現三地的居民都能夠享受到均衡的健康保障,天津將重點落在創新體制促進協同上,通過建設醫學專科聯盟建立共同發展的體制,不斷深化醫療服務合作。注重發揮天津醫療專科能力強、水平高的優勢,主動對接河北、北京對口醫療機構組建醫學專科聯盟,帶動區域醫療專業技術發展,增強天津醫療機構的影響力。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天津市舉辦京津冀衛生職業院校醫學技能大賽,為京津冀儲備輸出專業醫學人才。

2019年,天津市將樹立“大共享”理念,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力提升合作廣度,建設京津冀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建成醫療領域信息協同、數據共享的應用高地。加快專病專科聯盟建設,推進檢查結果互認、影像資料共享。大力提升合作深度,推動首都優質醫療資源落戶天津,加強對口幫扶雄安新區新安縣工作,促進衛生人才一體化發展。大力提升合作維度,推動公共衛生區域聯動,建立衛生應急、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綜合監督等聯防聯控機制。

環保協同:不信碧水藍天喚不回

京津冀三地,地域相連,人緣相親,大氣和水環境連為一體。

過去五年,在生態環境領域,天津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險灘”,形成了一批符合中央精神、契合地方實際的標誌性改革成果,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動力保障,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貢獻了堅強力量。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近幾年,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提出並著力推動五個統一。

第一是規劃統一。2018年完成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京津冀三地是完全銜接的。從環評角度,近幾年也在推動機制的統一。規劃統一,是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最基礎的一點。

第二是標準統一。從大氣環境來說,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應急預案的標準,京津冀三地都是完全統一的。

第三是執法統一。近幾年,每年都會召開京津冀三地的執法聯繫協調會,明確執法的重點,協同性很強。在解決一些跨界汙染的執法問題上,邁出了很大的步伐。

第四是監測統一。主要包括站點的佈設、樣品的採集、監測的方法,三地也非常統一。

第五是治理統一。既有具體措施的統一,也有治理機制的統一。特別是天津和河北簽訂了《引灤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每年中央出3個億、河北出1個億、天津出1個億,專門用於引灤上游的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已經持續了3年。這個措施的治理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2017年,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天津市吹響了“散亂汙”整治的號角,在全市範圍內掀起了一場“散亂汙”整治攻堅戰。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自啟動“散亂汙”整治以來,兩年總計整治“散亂汙”企業2.2萬家,其中2017年排查出2.19萬家,2018年排查出201家,截至2018年12月底已全部整治完畢。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下一步,天津將進一步和北京、河北對接,加強區域流域汙染協同治理,更好地發揮天津的人才技術標準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引領區域大氣汙染治理。全力爭取、積極承接流域、海域監管機構。主要是承接海河流域的監管機構和渤海的監管機構,共同打好渤海汙染綜合治理攻堅戰,共同推進天津港的綠色港口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協同:交通先行 鋪好協同高速路

交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三個重點領域之一。

五年來,立足於推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場一體化快速流動的交通運輸行業捷報頻傳。天津至北京30分鐘、天津至保定1小時、北京至天津濱海新區1小時以內……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往來更密切了──以路為“媒”,通達的交通正將京津冀三地緊密串聯在一起,協同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連通京津冀,打通省際間的斷頭路、瓶頸路,疏解北京過境交通壓力。津圍北二線通車,梅豐公路、侯玉公路等完工。今年邦喜公路、濱玉公路、倉桑公路計劃建成。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未來,天津與北京市、河北省的普通國省道接口將達到32個,基本實現同標準對接,消除了省際間“瓶頸路段”。天津也將形成16條高速公路對外放射線,全方位融入區域和國家高速公路網,向著“京津之間1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節點城市3小時通達”的目標更邁進一步。

幾年來,軌道上的“京津冀”正沿著高鐵鐵軌逐漸鋪就:津薊市郊客車、京津城際延伸線、津保鐵路開通;京滬高鐵“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按時速350公里運行;京津城際列車迎來了開通運營10週年,並全部更換為“復興號”動車組列車運營……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目前,天津市鐵路運營里程達1270公里,其中高鐵和城際鐵路300公里,形成了以京津、京滬為縱向,津保、津秦為橫向的“十字形”客運通道和“環放式”貨運通道,基本形成“內客外貨”鐵路格局。

中午漫步北京王府井,晚上到燕趙大地賞月觀星……京津冀1小時城市鐵路交通圈初步形成,“軌道上的京津冀”真的來了。

五年來,天津港集團公司全力推動津冀港口合資合作。從“競爭”走向“競合”,成為兩地港口逐步實現的重大轉變,並加速融合為世界級港口群。

目前,天津港環渤海內支線已覆蓋河北省秦皇島、京唐、曹妃甸、黃驊等周邊港口,環渤海中轉運力達到13條,平均每月班期密度達90餘班,基本形成以天津港為中心,以河北港口為兩翼,功能互補、暢通高效的海上集裝箱支線運輸網絡。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天津港已在京、冀兩地佈局建立了多個無水港和遠程物流基地,設立了京津冀三個區域營銷總部。2018年,天津港無水港操作量達41.5萬標準箱,其中京津冀地區無水港操作量完成27.8萬標準箱,同比實現穩步增長。

建設與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世界級機場群──這是京津冀三地機場踐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發展目標。落在天津機場肩上的任務是:打造區域樞紐機場、中國國際航空物流中心。

天津機場五年來動作頻出:交通中心實現了多種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精心打造的30座城市候機樓,已將天津機場的腹地延伸至京津冀遼魯等五省市;巴士專線實現了機場與天津市內3座鐵路、公路客運樞紐站以及河北省廊坊市的無縫接駁……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2015年至2018年,30座城市候機樓共接待旅客超過159萬人次。2014年至2018年,僅北京地區來天津機場乘坐國際旅遊航班的旅客就達385.2萬人次。

一張小小的交通聯合卡,打通的是三省市間的公共交通,溫暖的是京津冀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心。

如今,交通聯合卡實現了天津市內所有公交、軌道交通線路全覆蓋,還可在北京及河北省主要城市京冀區域內接入省級平臺城市的指定公交、地鐵線路刷卡乘車,並享受當地票價優惠政策。

至此,京津冀“同城出行、同城優惠”出行模式初步形成。

道路連起來、平臺搭起來、人才轉起來、資金動起來、機制活起來……

協同發展中所釋放的“紅利”極大的促進了市民“獲得感”的提升。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天藍了,山青了,水綠了,

協同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藍天白雲。

三地更“近了”,人們“跑”得更快了,

“看病距離近,方便又舒心!”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由一件一件的事和一個一個的人共同組成的,這些人和事,讓我們體會到了京津冀百姓沉甸甸的獲得感和對未來的信心。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乘著春日裡的浩蕩東風,天津將繼續揮寫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華彩篇章!


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的“津”


喻滿意 盛書琪 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