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仙湖下神祕的古城

撫仙湖位於雲南澄江、江川和華寧三縣之間,距昆明約60公里。因湖中聳立兩塊仙人撫肩巡遊狀的石頭而得名,又稱大池、羅伽湖和澄江海。湖面海拔為1, 876米,面積212平方公里,在雲南省境內名列第三;湖水最深處157米,是我國境內僅次於長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水湖。白天,撫仙湖受高原風的影響,波濤洶湧,但到夜晚和早晨,卻又異常的深沉、嫻靜、柔美和秀麗。


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
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2000年底,雲南省一個名叫耿衛的業餘潛水愛好者在撫仙湖水底發現了大面積的“具有人工痕跡的水下堆積物”。這一發現引起了有關專家的興趣,他們根據耿衛提供的實物、照片和水下錄像推測,這裡有可能就是唐朝天寶年間突然消失而今仍然找不到任何遺址的俞元古縣城。

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中,註明俞元縣西漢所置,地點在雲南省澄江縣附近,現在的澄江和江川兩縣漢時都屬俞元縣。

地理位置的吻合,使撫仙湖水下的發現吸引媒體的關注。
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從耿衛提供的證據來看,經過幾十次單獨或有記者在場的潛水,他說這塊水下建築群的面積大概有七八百平方米,他在湖底陸續發現了石板狀的石塊、石條,寬大的石階、青石,形狀比較規則的方形石柱、紅砂石以及三角形的石體,這些石塊堆砌成道道牆體和大面積的石 砌平面,猶如一個斷裂下沉的廣場,被厚厚的淤泥所覆蓋。有些石板上還鑿有圓孔,圓孔中有類似“石釘”的東西。據耿衛講,1998年他還曾經在湖底發現了一道9米高、數十米長的石牆。他在水下撿到的惟一一塊陶片, 經專家證實為東漢所制。

北大教授、城市環境學專家於希賢先生說:“可以肯定,撫仙湖裡的石塊堆砌群,是人類古文明遺址。這一發現, 使撫仙湖古城之謎從傳說進人取證階段。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發現。’
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有關記者親往湖面察看發現,天晴風靜時,水下建築群縱橫的牆基顯影清晰可辨。憑肉眼可以看到水下兩道“石埂"平行排開,約有數百米長:有的石埂還有規則地交叉排列,彷彿地面上縱橫交錯的街道。一位多年在撫仙湖從事深水探測的科技工作者介紹說,數年前他曾經通過現代儀器發現湖底有大面積規則的方格圖形。他說,經過數千年的淤泥堆積,還能看見一些方格, 說明它們應該是距地面較高的人工堆積物。


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從當地群眾處得知,這裡早就有“水中有個澄江城”的傳說。按照祖輩傳下來的說“石埂”就是“一座城”或“城牆”與街道。他們說,“ 澄江”的“登”就是“沉沒”的“沉”,原意就是一座古城“沉沒”在撫仙湖底。

2001年5月,國家文物局終於正式批准對這處水下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中央電視臺還特別針對這一中國首次發現的水下古建築遺址進行了水下直播,電視臺和各宣傳媒體的廣泛報道,使撫仙湖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熱點。中國水下考古隊利用聲納探測技術首先繪製出撫仙湖的水下三維地形圖,確定出考古工作的具體實施方位。然後,利用專門用於考古的深潛器和小型水下機器人,輔助考古隊員們開始了這次神秘的探測之旅。經過近三個小時的水下作業,發現了令人振奮的陶籤、有人工加工痕跡的巨型石塊,以及一堵長30米,高約1. 5米的石牆。


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可以這樣說,這次水下考古初步揭開了因擾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三大歷史謎團,即神秘的撫仙湖水下遺址究竟是消失的古城,還是坍塌的水壩一類建築?它創建於什麼年代?又是因何沉人湖底的?

考古隊利用水下探測儀已經初步證實撫仙湖底遺址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200米,是總規模達到2.2平方公里的大型水下古建築遺址,從如此宏大的規模上推斷,這處水下遺址應當不是碼頭或水壩一類的小型建築,考古專家認為“不排除它是一座城市的可能性",認為很可能是一個古代的城市或較大的村落。


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從砌在石牆縫隙中的貝殼來判斷,古建築的年代至少應是東漢中晚期以前的建築。考古專家認為,這處古遺址應當是由於地震造成山體大面積滑坡或由於地層陷落而沉入湖底的,因為根據近些年的測量,撫仙湖確有逐漸下沉的現象和趨勢。

針對這次撫仙湖底的水下探測工作,有關專家一致認為像撫仙湖這樣大面積的水下古建築遺址,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都十分罕見,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但是,現在對這處宏大的水下古遺址下結論還為時過早,目前只能憑藉已經發現的實證做出推測,要想真正揭開罩在撫仙湖水下遺址上的神秘面紗,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細緻的探索和研究,本著嚴謹務實的態度去進行,決不能像傳奇故事那樣僅憑藉主觀臆測去推斷。


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我們相信,憑藉考古專家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先進的探測技術,撫仙湖水下遺址的判定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它所獨有的考古和歷史文化價值也即將隨著一層層神秘面紗的揭開而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

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撫仙湖下神秘的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