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研學旅遊: 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還有多遠?

  “以前書本是孩子的世界,現在世界是孩子的書本”。讓青少年走出去、走向廣闊的天地是素質教育發展趨勢。現代的中小學研學旅行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趨勢下發展起來的,而博物館因其資源稟賦和獨特魅力,已成為各類研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博物館和研學旅行的相互作用,如何從“物理反應”走向“化學反應”,也逐漸成為一個熱點話題。

  一場美麗的“邂逅”

  中小學研學旅行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將學生的所學、所遊、所思充分融合在一起,有“行走的課堂”之譽。事實上,近些年,各地一直不斷加強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的探索和實踐。


博物館+研學旅遊: 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還有多遠?

▲孩子們在博物館研學


  整體來看,研學旅行在國家層面真正獲得大力支持的標誌是,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原文化部、原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的主要任務就是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規範研學旅行組織管理,健全經費籌措機制,建立安全責任體系。

  旅遊業界將2017年稱之為“研學旅行元年”,這一年眾多研學旅遊企業獲得良好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的幾份標誌性文件都將“研學旅行”與“博物館”進行連綴和關注。

  2017年1月,原國家旅遊局發佈《研學旅行服務規範》,對服務提供方、人員配置、研學旅行產品、服務項目、安全管理等幾大類內容進行了詳細規定,其中明確將知識科普型研學旅行主要分為各種類型的博物館、科技館等資源。

  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也明確強調,中小學可利用歷史博物館、文物展覽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等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組織研學旅行,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德育體驗、實踐鍛鍊有機融合,利用好研學實踐基地。

  事實上,在美法日等研學旅行發展成熟的國家,博物館已經是從小學生到研究生必不可少的第二課堂,在教育功能上已能與學校相提並論,在研學教育理念、表現形式、手段方法等有著一套成熟的運作模式。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院長王勇超就提出,讓博物館更好地承擔起“大學校”的責任,進一步發揮好“大學校”的作用,是繼續加大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力度、實現顯著社會效益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

  目前,國家文物局已會同教育部將95家博物館及相關機構列入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各地博物館加強資源整合,推出一批研學旅行實踐項目和精品課程,如首都博物館等幾家博物館聯合推出的“燕國達人”活動、廣東省博物館組織的“自然海洋營”夏令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開展的“草堂一課”、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打造了“紅色小記者”研學旅行體驗營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從企業發展來看,處於研學旅行頭部企業群的有30多家,其中世紀明德、讀行學堂、知鴻股份、環球優學、明珠旅遊、樂旅股份等11家已實現新三板上市。

  難言輕鬆的“磨合”

  一方面,博物館的研學旅行獲得極大發展,另一方面近些年市場亂象不少。這是蓬勃發展中的“甜蜜”苦惱,博物館和研學旅行也在互相調試和磨合。

  武漢學知新教育研究及課程建設中心資深研發專員牛毅凡曾介紹,在該公司的研學課程中,博物館類課程之前所佔比重非常小,而現在這個比重增加到了30%~40%。

  事實上,隨著市場需求不斷釋放,博物館在研學旅行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問題也可能會更集中。

  據瞭解,當前,博物館研學旅行產品的主要供給方包括旅行社、博物館、相關教育培訓機構等,產品項目魚龍混雜,質量良莠不齊,價格由於不同組合也千差萬別。

  對此,2018年8月,國家文物局發文《社會機構組織博物館研學旅行應規範管理提升質量》稱,近日,國家文物局注意到有關媒體報道部分社會機構、個人以“博物館遊學”之名,開展粗放的、只遊不學、走馬觀花、名不副實的“研學旅行”活動,對於這種損害中小學生利益的行為,堅決反對。

  遼寧博物館耿雷著文表示,博物館遊學雖然與海外遊學項目數萬元人民幣的收費標準相比較低,但實際上也算是收費不菲,為期一兩日的博物館遊學起碼也要收費一兩千元,更有些收費講解聽兩小時就要四百至六百元不等。我國大多數國有博物館自 2008 年起便實行免費開放,所以培訓機構組織到博物館遊學的成本幾乎為零,卻要向學生和家長收取大筆的學費,可以稱得上是“一本萬利”,於是乎各種教育機構及個人趨之若鶩,蹭著免費資源“收費遊學”,至於他們是否具備相關的資質,是否通過師資審查等重要環節,卻無人問津。

  近年來,一些中小學研學團到博物館,只是隨著湧動的人群走馬觀花看一遍,缺少課程設計,遊而不學的現象比較突出,甚至一些學生參觀博物館時亂扔垃圾、大聲喧譁、追逐打鬧,本來應該通過博物館實現公民素養提升,反而在博物館裡將文明方面的陋習進一步放大。

  從供給側來看,博物館普遍缺乏專業從事研學教育實踐的人才;一些旅行社的導遊,並沒有深入研究中小學生特點,有的就是從網上摘抄點內容“現學現賣”,講解水平低下,內容枯燥甚至錯誤百出。博物館多年設置有社教工作,但面對新的研學熱,需要設計相應課程,也是不小的挑戰。

  研學旅遊產業鏈仍不成熟,偏遠一點的博物館周邊就餐、住宿等接待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導致出現博物館研學的“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弱者愈弱。

  同時,博物館研學當前也沒有真正建立一套多維、開放、科學的評價體系,研學效果缺乏專業評估和制度性檢測。

  如何修得“正果”

  針對市場亂象,國家文物局發文建議,廣大師生及家長在選擇研學旅行時,甄選教育、文旅、文物等部門審核批准的正規機構,保障自身權益。希望有關社會機構在依託博物館資源舉辦夏令營、遊學等活動前,主動與博物館聯繫對接,博物館也應加強統籌協調,做好相關安排和服務。

  事實上,一些博物館和相關機構摸索出的經驗和模式,亦具有較強的啟發價值和借鑑意義。

  對研學旅行人群做精準定位和市場細分。這方面,上海自然博物館針對不同年齡層青少年的分眾策略就頗有特色。該博物館建立了4個年齡段的項目設計:在幼兒段,通過遊戲和玩耍讓孩子感受自然的樂趣;在小學階段,通過啟發觀察讓孩子發現自然界美好的東西;在初中階段,通過科學實踐讓孩子分享自然界的神奇;在高中階段,通過研究讓孩子探尋自然的奧秘。

  加強寓教於樂的課程設計。中華航天博物館與世紀明德展開深度合作,共同開發課程,設計系列性階梯式覆蓋“中國航天科技”的大科技產品課程序列,比如打造出《博物館奇妙夜——流浪地球之剎車時代》等精品課程,甚至還組織學生深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專項課題研究。有些博物館還通過開發科普讀物、線上課程、教育資源包等方式建立移動博物館。


博物館+研學旅遊: 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還有多遠?

▲中華航天博物館“博物館奇妙夜”研學課程

  對此,明德未來聯合創始人、運營總經理蔡美玉認為,對於孩子們來講,不僅僅要讓參觀動線更豐富,觀感更生動,更重要的是在打造博物館課程體系及活動設計時,遵循博物館的功能主體,同時必須結合教育認知規律,與課標匹配,進行興趣引導、任務驅動、潛力激發、過程指導、反思總結的閉環設計,循序漸近。幫助孩子們身與心都做好準備,要確保為孩子設計以及孩子們參與設計的活動,目標明確,在愉悅中體會到課程及活動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注重講解隊伍建設。不少博物館都組建了博物館研學旅行的導師隊伍,而中國國家博物館尤其重視這方面的工作,該館組建了由專業講解員、學生志願者、退休老專家等組建的多元化講解隊伍,促其提供優質、專業的講解服務,獲得了中小學生的廣泛認可,有的講解員還成為“網紅”。

  充分發揮學校的課堂組織作用。對於博物館遊學,有些學校建立“預熱課—現場課—分享課”三課時制,取得良好的效果。預熱課是學生參觀前,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初識博物館,建立一定的形象認知;現場課主要有集體參觀、分小組模塊化探究等形式,在博物館中感悟歷史、現實和未來;分享課是回到課堂進行總結交流,建立對於博物館的系統深度認知,可以採取遊記、解說詞、PPT、演講等形式。

  圍繞IP延長產業鏈、加大產品開發力度。故宮博物院的文創、觀復博物館的網紅貓、建川博物館的紅色主題酒店以及主題餐廳等,深受參加研學旅行的中小學生好評,也有紀念和教育意義。

  毫無疑問,博物院研學旅行亟需加強行業指導和監管。據瞭解,國家文物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制訂博物館研學旅行相關標準,豐富研學旅行課程體系,不斷提升研學旅行質量。

  當前,文旅融合大勢下,博物館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場所,期待在研學旅行的脈絡下奏出“能融盡融、宜融則融”的美妙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