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從秦漢時的尚武民族,後來被少數民族吊打,為什麼後來不尚武了呢?

黑夜裡的花火


如果將古代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劃個分水嶺,我認為毫無疑問宋朝便是中國人民族性格的巨大轉變和代差的時代。

宋朝以前的中國古人崇尚重義守諾、悍不畏死,死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根本就是輕如鴻毛的事情。

因此,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說法,孟子在《魚我所欲章》中談道:“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孔子在《論語·衛靈公》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說法,而墨家則有:“赴湯蹈刃,死不旋踵”的俠義風範,足見中國古人自先秦時代的文化源頭裡內藏對死的輕視和對義的執著。

在這種情況下,先秦時代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人物,譬如專諸、要離、荊軻、豫讓等,而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在此氛圍中形成了以重義輕利為榮、以貪生惡死為恥的文化價值取向,可以說先秦時代的華夏族就是名副其實的“戰鬥民族”。

自先秦以降,中國古代漢族先民沿襲了彪悍的戰鬥作風,以俠義為精神紐帶的遊俠群體始終將儒、墨諸家倡導的仁義貫穿於漢民族發展的主線中,甚至在對北方異族的態度上,強烈尚武的遊俠精神驅動著漢族先民不斷殺伐草原蠻夷,故此,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原農耕王朝幾度馳騁於茫茫草原,對遊牧民族展開了血腥的追殺,以這層意義來講,宋代以前的漢族先民被譽為戰鬥民族是絲毫不過分的。

而這種情況到了宋朝,漢民族的性格發生了驚人的逆戰。宋前朝代的人們個性奔放豪邁,骨子裡流露出的俠義風範瀰漫於社會角落的各個層面,因此,初唐詩人楊炯就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感慨,而比至宋朝,國民性卻發生了180°大轉彎。

北宋開國前歷經了五代十國,在短短的72年時間內,居然一度出現了14位皇帝,其城頭變幻大王旗令人咂舌的速度簡直堪比大一統的唐王朝,而這些皇帝的出現往往都是伴隨著武將專權造反衍生出來的結果。

因此,北宋立國後,宋太祖趙匡胤實施了“強幹弱枝”、“重文抑武”的國策,百姓為了爭搶功名都紛紛放下手裡刀槍擠破頭的往大宋公務員序列裡鑽,而無業遊民的不穩定人員則被政府大筆一揮盡數收入軍隊。

北宋政府的這種做法造成了漢族百姓們絕大多數善於吟詩作畫而短於武力角逐,民眾體質呈現斷崖式下滑,一旦整個國家形成了全面徹底的重文輕武的風氣,那麼,這個國家也就岌岌可危了。

從後來蒙古人南下滅宋的慘痛經驗教訓來看,兩宋正是以這種弱化民族武力值的方式換來了三百一十九年的延綿國祚,但宋朝統治者卻因此而引發了雪崩式的大潰敗,最終在崖山海戰中南宋十萬軍民葬身魚腹,成為了時代之殤。

此後的漢族先民在經歷了元朝九十八年的殘酷壓迫後,再度武力值爆表將元室趕回了蒙古高原,然而,對於漢民族來說,這可以稱得上是漢族先民夕陽餘暉下的最後悲歌,承襲而至的滿清在明朝遺民的徒勞的抗爭中走向覆滅,滿族統治者為奴化漢族百姓而大肆強制“剃髮易服”,最終流淌於漢民族骨子中的錚錚鐵骨被銷蝕殆盡,餘下的漢族民眾徹底了淪為了滿族統治者的化內奴隸,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再難見到尚武成風的蔚然景觀了。


歷史偵查處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漢人並非不尚武,而是更重文,相比秦漢以前,自唐宋以後漢人的戰鬥力確實有下降的趨勢,個人認為原因有幾點:



一、自隋朝楊堅父子設立科舉制後,打破了之前的門閥世家制,讓底層平民百姓有了進階為官,改換階層的道路,而這條路相比以前用命去拼去搏的軍功制來說安全得太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轉而學文,到後世甚至有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



二、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其治政理念就是重文輕武,武人在宋之一朝中的地位始終處於低人一等的境地,甚至宋太宗時期的樞密使(現今國防部長)大將曹彬走在大街上,看到文官的馬車到了,無論對方什麼品級都會選擇避讓,終宋一朝民眾崇文抑武成風。



三、南宋程朱理學的建立和推廣將文人的思想禁錮,也隨之滅殺了文人體內的血性,導致後來同樣是面臨外族入侵的大明亡國之日再無崖山之烈。



四、滿清統治者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以奴隸制的方式進行統冶,愚化、奴化民眾,滿清一朝地位低的人見到地位高的人時必須下跪,口稱奴才,潛移默化裡消弱了民眾心中的血氣。



雖說漢人心中的血性經弱宋之後逐漸消減,但絕非沒有,只是隱藏得更深,更難激發而已,一旦被喚醒那份血性,漢人絕不比其他任何一個民族弱,抗美援朝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酒後看歷史


這個問題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對此,談幾點淺見,以期拋磚引玉。對一個民族來說,尚武精神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其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國家的制度設計。其中,傳統文化尤其是核心價值觀可以看作尚武精神的底蘊,而國家制度設計往往具有現實意義,更為直接和重要。

秦軍方陣

(一)從中華傳統文化看。中華傳統文化始終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等視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其核心價值觀說到底就是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民族利益、國家利益。這種價值觀,是民族尚武精神的基礎和核心。實際上,東方文化都具有這種價值取向,與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二戰印緬戰場,中國遠征軍在得到美國裝備、美式訓練後,戰鬥力立馬實現躍升,令美軍、英軍刮目相看。二戰後期美軍在反攻太平洋諸島作戰中,直接被日軍頑強抵抗打怕了,也因為日本人為了所謂的國家利益不惜玉碎。從傳統文化看,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一直都在,從未丟失。

霍去病出擊匈奴

(二)從國家制度設計看。戰國中期秦國進行了著名的商鞅變法,推出軍功爵制度,規定秦人無論出身高低,靠軍功就可以得到爵位,很快秦軍就被打造成令東方諸侯膽寒的虎狼之師。拿破崙有句名言:“ 如果一個國家的軍人還不如商人受人敬仰,那麼這個國家離亡國就不遠了。”從這句話也可以一窺拿破化橫掃歐洲的秘訣。斯大林有一句話說得更直白,他說:“一個在軍人待遇上精打細算的國家,是在為下次戰爭賠款做準備。國家假裝關心軍人,軍人也假裝保衛國家。”二戰中蘇聯能夠給予德國、日本陸軍毀滅性打擊,除了其廣袤的國土、強大的生產能力,恐怕也與蘇軍將士尚武精神密不可分。實際上,軍隊到底能不能打仗,大的方面取決於國家的制度設計,最關鍵的有兩條:一是物質支撐。國家能不能給強軍提供武器裝備等物質支撐,使其在軍事裝備、軍隊形態競爭中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人才保證。國家能不能從待遇上保證軍隊對社會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使大量的社會優秀人才服務軍隊。歷史上,我們有過漢唐盛世,漢軍、唐軍打跑了匈奴、突厥。只是到了宋朝為了防止再發生“陳橋兵變”,在杯酒釋兵權後對軍隊將領進行大力壓制,誕生了所謂的無兵文化。在宋朝,最吃香的恐怕是政治家、商人、藝術家,宋軍戰鬥力也是歷代裡面最差的,燕雲十六州都始終未能收復。小說、演義中那些奸臣對楊家將、岳家軍的壓制、迫害,雖然都並不是史實,但恐怕還是有一定現實基礎的。

楊七郎遇害


戰漢古玉


用兩千年時間

修改人民的認知、精神、氣節

以方便統治

有些強悍的直接誅殺

還要誅九族

消滅某些威脅千秋萬代的品種

因為目標高遠

所以用心良苦

與其說外族屠戮

不如說自我閹割

古往今來

放眼世界

哪個民族

那麼熱衷

閹割別人?

《商君書》歸納為——

辱民

通過侮辱

讓人失去自尊

方便奴役

當然還有

愚民

使人民愚蠢

閉塞視聽

外加四書五經

建設和諧等級社會的迷魂湯

四書五經學習考試1300年

1905年廢棄這樣的學習

竟然屁事沒有

你說不是浪費時間嗎?

如果能把人民變成畜生

皇帝會做的。

1%的敵人都可以來騎在頭上奴役了

說明人口素質極度下滑

這是兩千年來

中國的皇帝孜孜不倦的事……

為什麼要實現偉大復興?

復興什麼?

歌功頌德的詩?

聊以自慰的詞?

是尊嚴、勇氣、自由、正義、獨立、自由、追求、……

還有諸子百家那麼廣闊的思想能力!


透視線


這恰恰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細細看來,其實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為什麼秦漢這麼能打?

首先聲明一點,這個裡面的漢是單獨的指西漢。

評價一個封建王朝的社會層次,除了生產力之外,中央集權的程度也是重要的標準。秦和西漢,在這點上做的非常好。

都堅持了弱枝強幹的理念,中央對地方有著足夠的統治力。而且,秦漢採用的普遍兵役制度。一個男子只要成年了,就必須要為國家服兵役和勞役。說人人皆兵,並不誇張。

所以,秦和西漢,真的很能打。體量和制度在那裡,優勢太大。

但是從東漢開始發生了變化呢?

根本原因,還是和生產力有關。

1.解放生產力

秦和西漢的服役制度,雖然看著很好,但是有著本質上的缺陷——佔用了大量的勞動力。

所以,秦變成了暴秦,西漢在制度上基本就是對秦的復刻,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王莽篡位能篡位成功,社會矛盾的激化是重要原因。

所以,東漢對此進行了改革。

原本要服的勞役,可以用交錢的方式來替代。原本的普遍兵役制,變成了募兵制。

也就是國家拿著錢,去僱傭專門的人,去做原來制定分配的事情。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時也解放了生產力。

但是呢,雖然而來的,也有許多的問題。

1.由於採用募兵制,財政明顯吃緊,跟不上

2.全民皆兵不復存在,對於內部來說是安定了不少,但碰到外敵,又顯得軟弱了。

2.分裂和統一

除了制度外,對生產力影響最大的,自然是科技/技術的進步。

比如說在農業上,隨著科技的進步,水井越挖越深,犁車耕的越來越精細。更厲害點的,直接把江河攔起來,用於灌溉。直接可見的,就是糧食產量的提高。

生產力越來越高,財富積累也越來越多,也就意味著地方上私人的實力越來越強(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當實力積蓄到一定程度,足以和中央分庭抗禮的時候,出亂子也成了必不可免的事情。

這種亂象一直持續到了唐朝。

當新的朝代統治者意識到中央集權的重要後,就開始馬不停蹄的,削弱內部的軍事實力。

這樣一來,內部確實是前所未有的穩定了,但等於是將所有的賭注,全部壓在一處。稍有不慎,就是滿盤皆輸。

仔細想想,能抗幾百年,讓大部分地區處於安樂穩定當中,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還有什麼可說呢?畢竟世上哪來的十全十美。蒙古帝國那麼強,普通牧民不是照樣過得不如奴隸?國運又有幾何?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一個民族尚武與否是與這個民族的整體與個人生存環境和統治者的政治意圖相匹配的。中國在隋唐之前一直處於不斷的戰爭狀態,各個國家政權都一直在戰爭與準備戰爭。統治者在極力推崇整個社會的尚武風氣。而且男性I5歲以上必須要從軍征戰,許多人都有你死我活的戰鬥經歷,逐漸形成了勇武彪悍的性格風俗。還有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民眾生活苦不堪言,老百姓為了生活與不被餓死,必須要有能力保衛自己和爭搶不多的社會資源,而且好武鬥狠之人,在亂世中也容易出人頭地,甚至黃袍加身,成功讓人羨豔,自然而然尚武之風盛行。唐代而始,社會逐漸安定,戰事漸弱,人民生活富足安逸,實行了科舉制,學文之人更是向上層社會攀登的最好途徑。民間尚武習氣稍有減弱之勢。到了宋代,宋太祖出於維穩目的更是將抑武從文當作一項基本囯策而實行,武將基本不會有大的岀息,一時社會文風灼烈,文人受到尊敬,武人被認為粗俗與野蠻而被人鄙夷。再加上宋代實行了募兵制,普通百姓一般情況下不用服兵役,更是不願學武。形成了從上而下一派柔弱溫和之像。所以從唐始至宋,正是中國人尚武習氣從強而浙弱的一段時期。中國人(特別是漢人)從此被蒙,金,遼,夏,清等少數民族武裝吊打,基本上損失了反抗能力,直至如今終於變成了一個娘娘國度!


榮耀歸來008


吊打?提問者懂不懂歷史?中國幾千年歷史,蒙元滿清加起來不過三百多年?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漢民族吊打周邊遊牧民族。

漢唐雄風自不必說了,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鼎盛時期的遼、金、西夏、蒙古時期,即便是漢人朝代中最不注重武力的宋朝,在變態的重文抑武政策下卻扛了三百多年,蒙古人的確彪悍,把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的騎射優勢發揮到極致,不到十年時間橫掃歐亞,但是在打弱弱的南宋時卻用了近五十年時間,崖山之戰幾十萬軍民投海殉國,這樣的民族氣概只有漢民族才有,這就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而蒙古人在中國的野蠻統治不到一百年就被漢民族所滅,明朝打的蒙古人聞風喪膽遠遁漠北。而明朝時期的中國對外從不服軟,鄭和下西洋進一步發展了宋朝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漢家文明再一次遠播世界。採用各種策略打擊蒙古,使其幾百年一蹶不振。在末期走向衰落時期打敗當時西方海上強國荷蘭、葡萄牙、英國的入侵,在朝鮮,幾萬兵力打的日本二十萬舉國精銳滿地找牙,逃回日本的不足十之一二,至此三百年不敢窺視中國。

再來說說滿清這個朝代,滿清是歷史上遊牧民族中戰鬥力最垃圾的朝代,明朝在末期經過天災導致的人禍已經搖搖欲墜,小冰河期和瘟疫的橫行導致人民無法生存而紛紛造反,即便如此,極度虛弱的明朝直到被李自成滅亡,當時處於崛起強盛時期的滿清都沒有能力滅掉明朝。滿清靠趁火打劫竊取中國,白撿了一個極度虛弱的中國,入關後,這些打仗不行的八旗辮子兵,殺老百姓卻是毫不手軟,明末中國人口一億多,到了滿清竊取中國穩定政權後不足兩千萬,剃髮易服從精神到肉體徹底摧毀中國人的進取精神,用殘殺和奴化統治盤踞中國兩百多年,最終在簽訂一千多條喪權辱國的條約後,在世界藐視下無恥滅亡,甚至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抗日戰爭時期投靠倭寇建立偽滿洲國繼續他們對中華民族的罪孽。

綜上所述,中國幾千年歷史是漢民族一直不斷進取主導著歷史的發展,漢民族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共跳滴水線子


這個問題是一個值得中國人深刻思索和反省的問題!

從華夏文明的發展歷程來看,華夏民族就不是個任人宰割的懦弱民族!想想當初秦始皇的威武,以一敵六,而且獲得大勝!漢武帝幾次北伐掃平北方大地的豪情壯舉!華夏民族從來都不是個軟蛋民族!

華夏文明在漫長的過程中,經歷過幾次農耕文明融合遊牧文明的過程,規模比較大的幾次是遠古時代併吞了蚩尤,漢朝時期把北方遊牧民族遷回中原腹地,以至於西晉滅亡後南北朝對峙,形成了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大融合。起因是西晉皇帝開歷史的倒車,讓居住在中原地區的遊牧民族在一定的時期佔據了上風。最後依然是被農耕文明思想融合了。再一次就是唐末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掌握了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讓文明的中心北移。最後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擴展到了廣闊的漠北地區!讓蒙古族繼承了華夏文明尚武的精神!隨著蒙古統一神州,讓農耕民族和遊牧在神州大地大融合。這期間,北方遊牧民族繼承了華夏文明的尚武精髓思想,而南方的漢人繼承了華夏文明的情感文化思想部分。這一點其實是佛教思想的入侵引起的。

其實華夏民族從一個擁有尚武精神的民族,轉變為一個注重情感文化思想的民族,這裡面發揮最重要作用的就是民族的主體思想改變了!

華夏民族幾千年的延綿,主要思想是由黃老之學為主幹,附加以百家思想精華組成的思想體系維繫的。“黃老之學”其實就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就是不卑不亢,以勇力存活於世的生存哲學。這種思想本身就含有剛勇的尚武精神。看看在道家思想指導下的華夏文明各個階段,都不是軟弱無能的時期!

只有佛教思想在神州大地推廣之後,徹底讓中原地區的漢人成為了待宰羔羊!讓佛教思想在神州大地普遍傳播的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佛教思想其實就是一種健康身體的宗教思想,佛教思想主旨的善念,不殺生,以及輪迴和報應,等等都是在塑造一個忍耐和等待的思想。這種思想對於國家的管理是更加便利了,但是,對於處於自然世界的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來說 就是一種頹廢的思想體系了。

至於李世民為什麼會大力推廣佛教思想?也許是李世民獲得的皇位不正當有關!本來李淵是準備把皇位傳給李建成的,李建成是大唐朝的皇太子!也就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但是李世民通過計謀誅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並且威脅自己的父親退位!這種行為按照農耕文明的傳統禮法就是大逆不道之舉!李世民為了把這件事的影響力弱化,還有讓人民更加好管理,就開始大力推崇佛教思想,也就讓華夏民族特別是中原地區的漢族的民性徹底發生了改變,從此漢族人逐漸變成了信仰佛教思想的待宰羔羊!

看看佛教思想的作用多麼大吧,以前以殺戮侵略成性的蒙古族,在篤信了佛教以後,也慢慢蛻變成為了草原上的蟲!

在神州大地上,一些沒有受到佛教思想荼毒的部分少數民族,他們由於接受了華夏文明的核心精髓思想,反而變得越來越強大!比如滿族人,也就是之前的女真。他們只通過幾十萬人就徹底征服了神州大地。可見一個民族的主流思想的變化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了。




亙辰居士


很簡單,中國歷史上異族總體威脅不大,改朝換代都是內部問題造成的,所以每一個朝代的重點都是防內而不是御外。

看看歷史很多朝代都是對天下的武器進行收繳,菜刀實名制自古就有。老佛爺才會說出,量中華之物力 結與國之歡心的話,因為她知道外敵大多隻是要錢要物,內敵才是要命。

所以這是制度造成的,毛澤東回答黃炎培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


勇行萬里路


我也來趕個熱鬧吧,今天的大中華國還佔著世界五分之一的生靈,不是計劃生育政策今天的中國人口應該是世界人囗的四分之一還要多一點,怎麼中國人囗會這麼多,原因很簡單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知道怎麼保護人,王權規定,殺人者償命,偷盜治罪,.傷人都得抵罪,進入秦漢時中國在大統一下己經沒有了對外戰爭,在一個統一的國家裡殺人得償命,偷盜則治罪.,傷人得抵罪,請問誰敢幹殺人偷盜之事,你幹了這些事無處逃.,在王權管治下又有幾人敢幹這樣的事,幾千年的大統一下逐漸把尚武精神磨滅了,如果你不伏氣你今天去殺人試試看,偷盜試試看,尚武無用了,是王權為了保護人磨掉了國人的尚武精神,尚武只能保身,其它無用,所以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