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餘個“受傷”民生工程變暖心工程

■桑木周 記者 羅婷 張鳳蘭

4月3日,壤塘縣蒲西鄉小伊裡村村民瑪娜準備洗衣服,她打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就嘩嘩地流出來。“現在洗衣、做飯再也不用出去找水了。”46歲的瑪娜告訴記者,這得感謝駐村工作組的幹部,幾天前幫她家和村寨裡其餘8戶村民解決了用水不暢的問題。

每年冬春季是壤塘的冰凍期。今年3月,零下二十多度的氣溫,一度把瑪娜家的露天飲水管道凍爆,用水成了頭疼的事。駐村工作組組長陳志文和5個縣級部門的幹部在走訪中瞭解到情況後,連續花了2天時間,用熱熔焊接機修復凍爆水管18處。“這兩天,我們還要用保溫布把易凍的水管管道包起來,防止今年冬天再被凍爆,真正讓群眾用水不愁。”陳志文說。

針對飲水安全類民生工程,從2015年到2018年底,該縣累計拿出5100餘萬元資金,在平原地帶鄉鎮打井1200餘口作為備用水源,採購防凍水龍頭髮放給群眾使用。同時,在60個村分別設立1名水管員,每年進行安全飲水管道焊接、維修保養技術培訓,並不定期對取水池、沉澱池、蓄水池清渣清淤,以此解決群眾飲水不暢、用水難的問題。

作為我州的國家重點扶貧縣,受益於黨的惠民政策,這些年,該縣一大批民生工程落地生根,藏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然而,由於部分民生工程重建輕管,或受當地惡劣自然條件影響,出現不同程度損壞或存在問題隱患,發揮不出最大作用,慢慢成了群眾的一塊心病。

從2012年起,每年3月,該縣集中開展“群眾工作月”活動。一方面對幹部思想作風頑疾進行大體檢,要求各級領導幹部住牧家、聽民聲、解民憂;一方面對已建好的民生工程全面排查,開展“回頭看”,對損壞的民生工程進行大整改,著力解決群眾反映最普遍、最強烈的實際問題。

8年來,通過開展“群眾工作月”活動,該縣全面排查已建好的民生工程,分類建立問題臺賬,制定整改措施700餘條,對電線線路老化等500餘處損壞的民生工程徹底大整改,讓“受傷”的民生工程真正成為暖心工程。同時,制定出臺《農村小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村民自建項目管理辦法》《民生工程竣工驗收辦法》等政策,嚴把民生工程質量關。

“整改的民生工程發揮了作用,群眾的心也捂熱了,幹群關係也更親熱了。”壤塘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德發透露,今年,該縣還將在水、電、路、網、住房、活動室、公共環境等基礎類民生工程建設方面“查漏補缺”,著力彌補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缺失“短板”。

針對民生工程建設增多,今年3月,該縣還制定印發了《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暫行辦法》,要求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嚴格執行民生項目工程管理規程。對採取委託施工企業建設的,因項目推進緩慢、存在重大質量問題等“瑕疵”企業,堅決清理出庫;對工程中標後違法轉包、分包、賣包,施工中偷工減料、技術低劣的企業,將其列入“黑名單”和對企業進行徵信、經濟等相關處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