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國資股權轉讓背後有大謀局

格力電器國資股權轉讓背後有大謀局

格力集團轉讓15%格力電器國資股份,退出控股地位,引起社會熱議。這筆交易對於上市公司確實短暫影響不大,格力集團賣掉15%股份主要是國資資本退出格力電器。對於國資退出的思路是對的。僅從一個側面分析這是出資人從管國企到經營國資的改革轉變。

國資部門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代表責任,重點要轉變為管理經營國資,把國有資本盤活經營好。比如格力集團國資400億退出格力電器後,今後根據需要還可以再次殺個回馬槍投資格力電器,甚至控股。也可以投資阿里巴巴股份等其他優秀企業 實現國資的最大回報。這樣的話,國有資本就真正盤活了,也成為了經營資本,並且還能尋求包括民企外資回報率最高最好的企業投資,還能保持國資的流動性,隨時用於補充社保資金等民生項目。

國企改革的一個目標就是如何更好管理國有資本的問題。國企全部上市,實現全流通,給國有資本出資人代表管理國資即由過去直接管理國企轉變為管理經營國資創造了條件。這個意義是非常大的。

這個轉變或成為突破國企改革瓶頸的一個有效突破口。這個思路轉變確立後,國有資本在資本市場都是全流通的,給國有資本流動搞活、追求高回報提供了難得機會。國有資本就沒有必要一直“蝸居”在現有企業裡,就像格力集團掌控的格力電器國資股份一樣,隨時可以從現有國企中出讓股份,投資於更加迫切或者回報率更高的行業企業裡。

這樣的話,國有資本的控制力更大,領域更廣闊,影響力更大了。

盤活和擁有海量的國有資本後,想控制現有國企可以殺個回馬槍,而且可以控制包括私營資本的所有企業。想控制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時,就可以以機構投資者身份購買股份,甚至達到控股之目的。目前幾百萬億的國有資本,如果從現有國企中退出股份的話,這鉅額流動性資本是任何資本力量都無法抗衡的。

當然,由管理國企轉變為管理國資後的投資一般應該以財務投資為主,不謀求控股地位,只追求最高回報。全球範圍內,哪個企業經營好、回報率高就投資誰以獲取最大回報率。

一些牽扯國計民生的企業比如水電暖天然氣等公共資源屬性強的國企怎麼辦?國資退出後隨意漲價,侵害民生怎麼辦?可以借鑑英國的“金股制”,即國資股份退出後僅僅留下1股,這1股是金股:具有重大事項決策的一票否決權;國資管理者代表可以出任一名具有表決權的董事職位。以防止企業過度追求利益而忽視民生。

由管理國企轉變為管理國有資本經營投資後,必然帶來一個體制上的質的飛躍與轉變,即淡化了傳統所有制的概念,國企、民企和外資企業這些傳統概念或隨之漸漸消失。都成為上市的公眾公司了。這樣的話,所有企業自然而然都將成為平起平坐、平等競爭的市場法人主體。這樣的話,國有企業改革將平穩順利的基本完成到位。

龐大的國資退出國企開始經營管理投資後,帶來的問題是對管理投資能力的考驗。國外現成可以借鑑的經驗是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集團。

淡馬錫控股公司是一家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新加坡財政部對其擁有100%的股權。淡馬錫控股成立於1974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全資擁有的幾家公司中知名度最高的,卻始終保持神秘的一家公司。淡馬錫控股公司的經營方式被稱為淡馬錫模式。

淡馬錫控股有限公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主要由政府公務員兼任公司董事。董事會包括八名政府有關部門的代表:財政部常務秘書(相當於常務副部長)擔任董事長,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財政部總會計師、新加坡貿易發展局局長等都擔任該公司的董事。這種國有產權的管理方式體現了政府對淡馬錫人事控制的強度。

對董事會約束其中一項很有借鑑意義。淡馬錫公司章程規定:每年應有1/3的董事退休,退休的董事為任職年限最長者,在任職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將通過抽籤方式決定。

中國龐大的國有資本或分行業需要成立若干公司,建議採取聘請國內外專業投資公司與投資專才進行經營管理。專業的事情由專業團隊管理,才能管理好管理出最高回報最好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