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手“殺害”孩子的女子:你不配做一個“母親”!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則悲傷的新聞。

湖南新化一名年輕母親戴某花在其丈夫“失蹤”後,不堪周遭壓力,帶一雙兒女投水溺亡。

這件事的前前後後、是是非非究竟是什麼樣子,相信自有警方查個水落石出,只是可憐了兩個孩子,匆匆與這個世界打了個照面,就被自己的親媽剝奪了生存的權力。

戴某花在其遺書中說道,“人生苦短,但對於我來說卻不苦不短,我是幸福的離開,追隨愛的人兒離開,說好一起慢慢變老,一起離開,怎麼能捨得你單獨離去呢,所以寶貝,老婆來陪你了,我只想一家四口在一起。”

無論遺書寫的多麼傷感、動情,我只想說,作為一個妻子,也許你是痴情、專一的,但作為一個母親,你同樣是自私、懦弱的。

在你的眼裡,也許你們一家四口就是一個統一的生命體,但你忘記了,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們便擁有了獨立的生命、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當你選擇結束生命追隨愛人的時候,他們亦有權選擇繼續生活下去。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平等、尊重”的親子關係,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更不要肆意控制、命令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獨立於其他人之外,而不是依附或是附庸。

深以為然。

01

自私的父母從沒把孩子放在眼裡

知乎上有位答主在回答關於農村的現象之時,曾經說過這麼一件事。

朋友在鄉鎮高中教書,新學期開學,她發現英語課代表沒來上課,她以為女孩貪玩逃課了,就打電話給家長告狀。女孩的父親說:

“我把她嫁掉了。”

看似輕鬆的一句話,卻從此斷送了孩子的求學之路。

也許父親告訴女兒不用再去上學的時候,女兒心裡特別地難過,但她終究無力反抗,在成為獨立的個體之前,畢竟她還只是一個孤立無援的孩子。

曾有個視頻火遍全網。內容大概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被媽媽罩在了塑料凳子下面,由於空間狹小,他只能一會兒伸伸胳膊,一會兒伸伸腿,非常不舒服,滿臉委屈。

而他的媽媽,卻坐在凳子上,和另外三個人樂此不疲地打麻將。

雖然她也被叫一聲“媽媽”,但很顯然,她距離真正偉大的“媽媽”還差得很遠,也許在她心裡壓根就沒有準備好承擔起一個母親的角色。

在孩子最需要她們的時候,她們卻沉迷於自娛自樂之中,真的無法理解,當初她們為何要把這個無辜的小生命帶到人世間。

幸好,現在的年輕人,對結婚生子越來越謹慎,也越來越負責。

一個女性朋友30歲了還沒有要孩子,面對周圍人的嘀咕,她總是泰然處之。我知道並不是她身體有問題,而是她和丈夫還沒有做好生小孩的準備。

她總是說:“既然決定了要孩子,就要做好全身心付出的準備,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天使,我們有義務讓他茁壯、快樂地成長。”

都說“女本柔弱,為母則剛”,並不是成為母親之後女人就變得更強壯,而是作為母親,她們天然有一種責任,在她們眼裡,孩子就是一切。

02

有愛的父母會給孩子打造幸福的港灣

出生於2005年的源源,是一個自閉症女孩,她是人們眼中來自“星星的孩子”,本應在遙遠的仙境自行其是、自得其樂,卻一不小心落入了人間。

患自閉症的孩子一般都無法像正常人那樣交流,有時像個三四歲的孩子。她高興的時候搭理你一下,不高興時,任誰叫都不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

面對這個不幸的現實,源源的爸爸媽媽是堅強的,儘管家境普通,但夫妻倆毅然決定盡力給女兒最好的教育,堅持送她上特殊教育學校接觸社會,學習知識。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源源四歲的時候,老師發現“源源畫起畫來非常專注,眼睛不太受外界影響,甚至有些刻板,連顏色塗不好也會生氣。”她被發現在繪畫方面有著不錯的天賦。

後來,在父母的不斷鼓勵下,源源小小年紀就獲得了不少獎項。

今年8月,源源獲得了一次到國外評比的機會。按照參賽主題,她需要畫一幅和文藝復興三傑有關的作品,和幾千名小朋友畫的幾千幅畫一同比試。

於是,源源抓起了彩鉛和炭筆,勇敢地嘗試了世界名畫《蒙娜麗莎》。

就在前不久的國慶期間,源源的畫漂洋過海飛往意大利佛羅倫薩參評,並在最終入圍的百餘幅畫中脫穎而出,不但獲得了意大利藝術家們的廣泛好評,而且這幅畫還將被收藏在貝利尼家族博物館。

在我看來,源源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她的父母一直用無私的愛澆灌著她,讓她像普通孩子一樣能夠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在家的港灣,感受著來自父母愛的呵護,哪怕承受著命運的不公,她們依然能夠快樂地生活。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源源一樣幸運,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如源源父母般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愛意,他們只覺得“源源們”是累贅、是負擔。

曾榮獲最佳作品獎的微電影《第十七次拋棄》,就講述了關於自閉症男孩的悲慘故事。

4歲男孩奇奇不幸患有自閉症,奇奇媽辭去工作專職照看,但丈夫接受不了現實最終離婚,帶著孩子獨自生活的奇奇媽最終也因為生活的壓力,前後17次拋棄奇奇。

17次!多麼狠心的父母!不要說愛了,簡直是喪心病狂!

真的不想看到“來自星星的孩子”最終卻成為一顆轉瞬即逝的流星,在我們的世界一閃而過,來去匆匆。

有時候,父母的愛很平凡,但對孩子來說,那就是成長的力量;

有時候,父母的愛很渺小,但在孩子的眼裡,所有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將匯聚成愛的海洋。

03

盡職的父母會讓孩子盡情地釋放

每一個孩子,從他降臨人間的第一聲啼哭開始,就已經是法律意義上的獨立個體,只是我們經常被生活的表象所矇蔽,認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指指點點,甚至橫眉冷對。

記得小時候,自己非常喜歡彈琴,但父母卻認為,只有學習好了將來才會有出息,所以只堅持沒多長時間,最後還是被迫放棄,成為這一生最大的遺憾。

如今已是為人父,所以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方面是為提高將來的競爭力做準備,另一方面也算是圓自己兒時的一個夢。

所以,我像大多數父母一樣,打了雞血般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鋼琴、樂高、口才、畫畫、圍棋、舞蹈、英語……總之,只要聽說什麼“有用”,肯定會義無反顧第一時間給孩子報上名。

表面上我對孩子“盡職盡責”,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卻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從沒問過他是不是真的“感興趣”。

有一天孩子的狀態特別不好,最後崩潰地哭著喊道:“我不想去上課!不想去!”直到那時我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就不算是“稱職”的家長。

每天晚上,孩子最期待的不是坐在琴凳上練琴,也不是面對棋盤廝殺,而是跟我們講睡前故事、在床上打打鬧鬧;

每個週末,孩子最希望的不是像“趕場”一樣參加興趣班,也不是又學到了多少新技能,而是在家放鬆、休息,看看書、玩會兒喜歡的玩具。

曾讀過一篇文章,寫的很樸實:

無論孩子聰明還是遲鈍、活潑還是沉默、內向還是外向、膽小還是勇敢、凡人還是人才……他是孩子,就是生命賜予你的禮物;他是你的孩子,就堅定的牽著他的手,讓他溫暖、快樂、健康、平安,足矣。

至於,他是否能達到你的理想,這其實並不重要,就讓他成為他自己,讓他去觸碰那個他力所能及的高度,完成那個完美和殘缺共存的獨特的個體

讓孩子盡情釋放自己,首先父母要學會釋放自己,盡到一個單純的父母的職責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