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筆記︱關於音樂啟蒙的那些事兒02

這兩天利用上下班通勤的時間聽了二十多節關於兒童音樂啟蒙的課程,內心OS一直都是:“能早點聽到這個課就好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用我們認為正確的方法去懟孩子,稍有反抗便怒火中燒,殊不知作為家長也應該適時進行自我啟蒙和提高。

通過課程的學習,發現之前自己對於樂器的認知十分膚淺,對於孩子音樂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反思過後首先讓我的心態更加平和,音樂是快樂的,是用來享受的,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愛才能長久地堅持。

還是總結一下課堂收穫:

1、關於天賦。以鋼琴為例,對大多數人來說,練習遠比天賦更重要。一段時間內的抗拒和厭煩不代表孩子的內心不喜歡,堅持下去就會迎來不一樣的結果,而且哭著練琴和笑著練琴其實效果並沒有差很多。

2、關於選擇。

對於各種各樣的樂器,有機會還是應該帶孩子接觸,多感受,讓他自己選擇最喜歡的,家長儘量不要強迫。對於老師的選擇,一定要試課,瞭解老師的教學理念,育人更重要。只要孩子喜歡,老師專業性高低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沒有完美的老師,只有適不適合的老師

3、關於角色。老師是“引路人”,家長是“陪伴者”與“溝通者”,而孩子則是“學習者”,三者必須完美配合。優秀老師需要具備幾個條件:專業院校畢業;從小開始學習樂器,基本功紮實,對孩子學習過程更熟悉和了解;有師德,懂得溝通;對音樂的態度不僅僅是教會孩子演奏考級曲目,而是培養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創造和探索的能力。

4、關於學習方式。1對1學習效率最高,1對多適合大多數剛入門的孩子。如果家長想親子學習,那一定不能同時上課,要分別上課,課後家長與孩子進行平等溝通,切磋技藝。陪練課程不是必須的,家長的職業就是陪伴和溝通,而且陪練老師必須要跟教學老師的理念一致,最好還是家長做好陪伴的角色。

5、關於輔修課程。藝術修養課能夠幫助孩子瞭解音樂背景,社會背景,音樂家的背景,一般在學樂器的過程中都會涉及,但因老師而異。試唱練耳和樂理課對考級來說是有必要的,可以跟樂器同步進行,一般學習樂器的過程中也都會涉及。

6、關於小提琴。小提琴入門較難,在學棋之前不需要學習其他樂器,可以結合試唱練耳課程,與樂器學習同步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