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将迎来开发建设25周年:中新合作内涵提升再前进

从“一片洼地”到“创新之城”。25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承担了中外合作开发“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并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

今天,站在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开发建设25周年的新起点上,新机遇交织着新挑战迎面而来,不断赋予“园区经验”新的时代内涵。

苏州工业园区将迎来开发建设25周年:中新合作内涵提升再前进

借鉴是个动态的过程

园区有个“借鉴办”,全称是“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这在全国开发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对新方先进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的学习和借鉴,目的是形成“自己的一套”。

1994年,“借鉴办”伴随苏州工业园区诞生。自那一刻起,25年来,从规划建设到招商亲商,从人才引育到社会治理,许多贴上园区标签的“新”事物都出自这里。

“规划引领”堪称“园区经验”头一条。“无规划、不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园区上下形成了一个理念,有了规划,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春天的阳澄湖半岛百花争艳,步步是景。苏州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委员、阳澄湖半岛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蕾介绍,阳澄湖半岛,就是园区建设之初在北部地区预留的“白地”。按照规划,园区人花了20多年时间,从无到有、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在“白地”上建起了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亲商”也是“园区经验”中不得不提的重要内容。在新宁诊所院长蓉子眼中,这是她来园区创业成功的法宝。新宁诊所创办于2007年,是中新合作的又一成果,已成功挂牌新三板。

“因为土壤好,新宁诊所才得以落地开花,开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医疗门诊。这既是新宁的成功,更是苏州园区的特色,园区政府对行业创新的诚意支持,敢于先行先试,让我们成功塑造品牌。”蓉子表示,新宁的成长,也有赖于苏州园区的亲商精神,各有关部门常给予真诚的协助。“这些年,我没少给园区的领导写信,最快时候,六分钟就得到回复。”

提到“苏州工业园区”,它总和“优等生”、“学霸”紧紧相连。善于借鉴,更勇于创新。

2015年9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这也是国务院继1994年批复开发建设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之后,第二次专门为园区发文。这也意味着,园区再度承担起全国开发区改革试验、开放创新的探路先锋重任,“园区经验”也必将由此创造新的内涵。

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副主任张蓁表示,借鉴新加坡经验是个动态的过程,不断与时俱进。近年来,苏州也已经将借鉴的领域拓宽至服务贸易、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并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输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和经验。

从2006年开始,园区先后参与共建和援建了苏宿工业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苏滁现代产业园、霍尔果斯开发区等一批“走出去”项目。去年,园区中新集团还与浙江嘉善县签约共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一个区域合作的重大产业平台。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园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园区一直坚持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并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全面积极融入服务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中新合作升级带来新机遇

漫步环金鸡湖区域,几乎随处可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这里已成为国内楼宇与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2007年,星展银行落户园区,成为第一家在园区开业的新加坡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苏州分行行长徐嘉勇表示,星展银行刚落户园区时,客户企业以外资为主,现在则是外资、国有、民营企业各占三分之一。

2018年11月20日,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在新加坡成功召开。会后,新苏双方进行了13个重点合作项目的签约,其中5项内容聚焦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的金融创新合作,这意味着园区将再次承担起先行先试的使命,深化中新在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创新合作。

此次新苏合作重点项目签约中,包括星展银行在内的三家新加坡银行与园区签署协议建立协调机制,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的合作,促进资金融通与市场对接。

扎根园区12年,徐嘉勇认为星展银行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徐嘉勇的计划中,未来的星展银行苏州分行不仅会成为本地企业的业务服务中心,还将成为帮助境外技术“走进来”,帮助境内企业“走出去”的信息联络中心。

如今,星展银行所在的金鸡湖商务区已集聚金融类机构930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162家,是国内持牌金融机构分布最为密集、种类最为齐全的区域之一。

金鸡湖商务区是园区金融机构集聚的核心区域。金鸡湖商务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莉告透露,“请进来”仅仅是基础,下一步商务区将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的经济功能,朝着特色化的方向深化发展,依托金融与科技、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探索独具金鸡湖商务区特色的金融产业发展新模式。

对于经济发展而言,金融就像涓涓的水流,滋润产业土壤,助推产业前进的步伐。一幢幢高端楼宇的背后,“金色经济”仿佛一只“无形的手”,不断加速苏州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园区多年来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日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为此,园区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双集聚的优势,推动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同时依托金融科技帮助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打造独具园区特色的“科技金融+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新模式。

幸福是发展的最高要义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周末,我在图书馆阅读,妻子在这里练她喜爱的瑜伽,父母可以在乐龄生活馆打牌、下棋,3岁的女儿可以在少儿阳光吧跟同龄孩子玩耍。幸福就是一家人处于同一个空间,却能各取所需,各得其乐。”在园区人眼中,民众联络所无疑是一个幸福驿站。

借鉴新加坡的公共管理经验,园区于1997年首次把融合了社区公益和生活配套服务的邻里中心“引进”园区。2011年起,每个新建邻里中心都将辟出15%的面积用以同步规划建设民众联络所,标准化配备社区工作站、民众俱乐部、乐龄生活馆、图书馆等功能单元,并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

园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田太促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借鉴新加坡社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民众联络所也进行了本土化创新实践,通过“社情民意联系日”,让园区党工委领导与社区居民面对面,打造新型社情民意沟通,提高社区服务效能。

走进玲珑湾社区,园区的移民文化充分呈现。社区目前已有居民4703户、18000余人,其中有来自美国、德国等22个国家的外籍居民2200余人。

为增强“新苏州人”和“洋苏州人”对园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湖东社工委提出“新邻里主义”的社区公共价值观。以湖东联合大学、社企直通车等服务,打造社区共同体,形成了多元参与、多方受益、各方幸福的社会秩序。

和苏州其他区域一样,在园区,居民的幸福与教育、医疗密不可分。1996年,为解决参与投资建设的外籍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园区成立了苏州的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苏州新加坡国际学校。

校长Richard Bruford介绍,学校现在已有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外籍师生逾千人,并经常与园区其他外国语学校及公立学校进行文化、体育交流。

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表示,目前,园区的教育体系建设较为完备,已有近15万名基础教育年龄段学生和近9万名高等教育年龄段学生,是一个极具学习氛围的国际社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5年来,园区始终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累计投入卫生经费39亿元,年增长率28%。

如果说社会服务、教育、医疗是社会的地基,那么文化艺术则是代表了一个社会的审美高度。

早在2007年,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就让园区拥有了“对话世界”的高度和美誉。这座“鸟巢”建筑已经成为无数人心灵栖息的地方。这里孕育出两个令苏州人引以为自豪的艺术团体——苏州芭蕾舞团和苏州交响乐团。

苏州芭蕾舞团成立于2007年6月,是江苏省唯一的专业芭蕾舞团。现任艺术总监李莹透露,苏芭以古典芭蕾为基础,不断挑战新的舞蹈形式,始终坚持创作独具中国文化内涵与审美的芭蕾作品。

2016年11月18日,苏州交响乐团正式成立。乐团由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优秀乐手组成。短短两年多时间,苏交已经发展成为了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交响乐团。截止2019年3月,乐团自成立以来共完成演出120多场,吸引观众近10万人次。

如今,在苏州工业园区,无论你是不是苏州的“原住民”,也不管你的年龄处于哪个阶段,总能在自家附近的“文化客厅”里找到“诗”和“远方”,让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填满每一个平常的日子。

作者 周建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