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九鼎,隨侯珠,太阿劍……這些無價之寶極可能在同一個地方

古代帝王的陵墓裡通常都有很多奇珍異寶,但要比數量和質量,估計沒有哪個皇帝的陪葬品比得上千古一帝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的陵墓: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失,有所穿近者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即使司馬遷的這些記載也只是蒐集傳聞所寫,但可以肯定秦始皇的陵墓中一定非常豪華,奇珍異寶更是數不勝數。雖然受制於現在的技術原因,秦始皇陵還不能完全發掘,不過我們也可以推測出,裡面很有可能包含以下這幾個史詩級寶物。

夏禹九鼎,隨侯珠,太阿劍……這些無價之寶極可能在同一個地方

夏禹九鼎

大禹治水後鑄造九鼎,這九鼎象徵天下九州,分別是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梁州,九鼎就代表了國家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曾經向周王問九鼎的輕重,這就是問鼎中原的典故。

後夏亡國九鼎就到了殷商,商被周滅,九鼎到周手上,九鼎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傳國之寶。後來秦昭王滅西周,九鼎就到了秦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此後就再也沒有了關於夏禹九鼎的史料記錄,因此很多人推測,秦始皇很有可能把夏禹九鼎帶進了自己的陵墓中作為陪葬品。

夏禹九鼎,隨侯珠,太阿劍……這些無價之寶極可能在同一個地方

隨侯珠

一些朋友可能沒怎麼聽說隨侯珠,這個寶珠可是和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齊名的寶物,它們被並稱為“春秋二寶”,珠聯璧合中的珠就是指隨侯珠。

和氏璧是鳳凰帶來的,隨侯珠的來歷也是頗具傳奇色彩。春秋時期有個國家叫隨國,有一天國君隨侯出遊的時候看見一條受了重傷的大蛇,隨侯就叫人幫它醫治。後來一天晚上這條大蛇就帶著寶珠獻給隨侯,以報他的救命之恩。這個寶珠就是後來的隨侯珠。

隨侯珠後來落到楚國手中,到秦滅亡六國之後,六國的珍寶盡數被秦始皇收為己有,其中就包括楚國的隨侯珠。《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可見秦始皇還隨身帶著這個寶珠。

隨侯珠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明亮,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流懸黎之夜光,

綴隨珠以為燭”,秦始皇死後隨侯珠也不見了,應該也在秦始皇陵地宮中,秦始皇把它用來當作照明的蠟燭使用。

夏禹九鼎,隨侯珠,太阿劍……這些無價之寶極可能在同一個地方

太阿劍

太阿劍,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原本叫做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位鑄劍大劍師聯手所鑄。

這把劍同樣具有傳奇色彩。太阿劍鑄成之後被送給楚王,楚王把它視為鎮國之寶。晉國聽說這把劍後,就出兵攻打楚國,想要得到這把劍。晉軍圍困了楚國的都城三年,眼看就要被攻破,晉王派使者對楚王說只要交出太阿劍,就馬上退兵。楚王寧死不從,並說如果城破了,就用這把劍自刎,然後把它丟進太湖中。

第二天晉軍全力攻打,楚王登上城樓,眼看守不住了,準備拔劍自刎。沒想到劍一出鞘,頓時飛沙走石,劍氣縱橫,光寒九州,晉軍因此大亂,只好撤兵。

雖然這種傳說有點吹噓的成分,但這把劍的價值卻是不言而喻的。秦滅楚國後,這把劍也就成了秦始皇的貼身佩劍。秦始皇死後肯定也把它帶著。太阿劍和隨侯珠都很有可能就在秦始皇的棺木中。

夏禹九鼎,隨侯珠,太阿劍……這些無價之寶極可能在同一個地方

十二金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記載:“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秦始皇擔心天下的百姓起來造反,就收繳了全國各地的兵器,將其融化鑄造成十二個金人,放在宮門鎮守。

不過之後再也沒有了關於這十二個金人的任何記錄,項羽進入咸陽後,掠奪財寶,又放火燒阿房宮,他沒有帶走這十二個金人,火也不可能把它們燒化,而這十二個金人就好像是突然消失了一樣。

最大的可能就是秦始皇也把它們帶進了自己的墳墓中。

夏禹九鼎,隨侯珠,太阿劍……這些無價之寶極可能在同一個地方

依靠現在先進的科學技術,人們已經確定了秦始皇陵中的確有大量水銀,並且初步推測秦始皇陵面積有72個故宮那麼大。比起還未發掘出來的,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兵馬俑還真很可能不過是冰山一角,也許地宮中的兵馬俑數量更多,還會有王翦,白起,蒙恬,李信等人的傭像,文官的當然也可能會有。

有專家估計,要想安全發掘秦始皇陵,恐怕得等到幾十年之後,完全發掘那也許是數百年之後的事情了。子悠寫的一大堆也不過是猜測,只恨我輩無緣,沒有運氣看到那一天了。

夏禹九鼎,隨侯珠,太阿劍……這些無價之寶極可能在同一個地方

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一起留言討論。覺得子悠君寫得不錯的請幫忙點贊轉發~

關注子悠君看更多有趣內容,

最後感謝您的觀看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