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水縣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把“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作為重點來抓—— 讓好民風帶來好村風

“譚大哥,又在忙哦。”4月8日上午8點過,鄰水縣高灘鎮餘家坪村第一書記文放見村民譚欽軍在花椒地裡忙活,便打起了招呼。“嗯,我在除草剪枝,農技站的老師說了,只有做好了管護,花椒樹才不會長蚜蟲,花椒產量才不會受影響。”譚欽軍回答道。

譚欽軍家原是餘家坪村的貧困戶。由於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後,一家5口人全靠傳統種植業維持基本生活。2014年,鄰水縣開展脫貧幫扶工作,譚欽軍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逐漸消除“得過且過”的意識,樹立起“窮更需勤”的觀念,通過自學花椒種植技術,脫貧並持續增收。“如今,譚欽軍一家不僅住上了新房,他還以技術入股20%的形式,與另外一名村民共同發展起近100畝的花椒產業。”文放說道。

譚欽軍的變化,只是鄰水縣脫貧攻堅促進群眾觀念轉變的一個縮影。

扶貧先扶志。近年來,鄰水縣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堅持以實現“四個好”為目標,抓好“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同時,把“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作為重點來推進,讓好民風帶來了好村風。

“四個好”家喻戶曉

“村組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家庭和睦好,鄰里多關照;公共環境淨,雜物莫亂放……”近日,在御臨鎮石子村村委會,一支由該鎮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自發組成的老幹部義務宣講隊正以快板的形式給村民講述“脫貧攻堅四個好”的具體內容。通俗易懂的語言,搭配極富節奏感的快板,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有的甚至跟著節奏和宣傳員一起念起來。

在相距20多公里的城南鎮芭蕉村,村裡的黨員小分隊、婦女小分隊、青年突擊隊通過對貧困群眾開展思想教育,帶動了400餘名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通過發展林下養殖、鄉村旅遊等產業走上了脫貧奔康之路。

脫貧攻堅既是物質條件的改善,也是精神面貌的提升。為了引導貧困群眾形成勤勞節儉、清潔衛生、喜事新辦、厚養薄葬的新觀念,形成尊老愛幼、文明健康、遵紀守法的社會風尚,扭轉“等靠要”思想,調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近年來,鄰水縣充分發揮幫扶幹部、志願者、黨員等優勢,構建起扶貧扶志“特攻隊”,通過橫幅標語宣傳、入戶走訪交談、召開群眾會議等方式,重點圍繞“四個好”進行大力宣傳,築牢思想堡壘。同時,制定《紅白喜事管理制度》《文明習慣“十準十不準”》等23項行為規範制度,納入村規民約內容,把精神扶貧具體要求融入貧困群眾生產生活。該縣還利用鄉(鎮)、村廣播站、文化站、公開欄,大力宣傳《文明公約》《公民道德建設》《婚姻法》等知識。通過印發《倡議書》、宣傳手冊,發送手機短信、微信等形式,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使“四個好”的內容家喻戶曉,促進貧困群眾物質脫貧、精神脫貧與形象脫貧同步推進。

比學趕超“賽”脫貧

“去年底我們開展的星級表彰大會,增強了貧困村民“比、學、趕、超”意識,現在大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更高了。”石滓鎮曬金村黨支部書記包懷德介紹說,去年該村通過村民自己申報、群眾評議、幹部考察和公示等環節,對積極發展產業,自力自強脫貧致富的家庭進行表揚和獎勵,進一步激勵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我們舉辦評選活動,目的就是以點帶面,引導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包懷德說。

為了充分調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消除一些貧困戶“等靠要”思想,近年來,鄰水縣建立了《“好公婆、好媳婦、好丈夫、好家庭”評選標準》等19個先進典型評選辦法,利用縣電視臺、網絡媒介、“村村響”廣播等載體宣傳正面典型,製作“鄰水好人榜”和“鄰水善行義舉榜”,在貧困村文化牆公開公示。此外,堅持精神激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對評為先進、受到表揚的貧困戶、貧困村和鄉鎮進行獎勵。鄉鎮與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戶與戶之間,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去年以來,該縣評選表揚道德模範、法律明白人、務實先鋒等貧困群眾1200餘人,成功創建為省市縣級“四好村”180餘個,村風民風明顯改善,貧困群眾真正形成了好習慣、養成了好風氣,大家“賽”脫貧,依靠勤勞的雙手走上了致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