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80個城市正在“變小” 人們為何選擇離開?

中國這80個城市正在“變小” 人們為何選擇離開?

日前,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發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首提“收縮型城市”概念,明確提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

事實上,一份由首都經貿大學學者吳康更新的數據顯示,從2007-2016年,694個城市中,總計80個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佔比11.5%。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也表示,城市收縮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將成為城市發展的常態。

那麼,何為收縮型城市?在中國有哪些典型代表?當一座城市不再長大,是否意味著擺在它面前的道路只有遺憾“謝幕”?

收縮型城市有哪些代表?

作為東北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城市,上世紀60年代,錦州以“大慶式新興工業城市”聞名,創造了中國第一隻晶體管、第一塊石英玻璃、第一根錦綸絲、第一支人造塑料花、第一隻電子真空開關管、第一臺造紙精漿機、第一個電子轟擊爐、第一臺舉高消防車和第一部汽車安全氣袋……數十項第一。

而現在,提到錦州,許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直播界的“鼻祖”MC天佑……

作為城區人口接近100萬的中等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萬~100萬),錦州的城區人口從2010年的94.17萬人,降到2016年的83.9萬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似乎不願意再回到這座已稍顯沒落的工業城市。

而作為中國最早興辦近代工業的城市和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營口的人口規模也一直處於收縮態勢,城區常住人口從2010年的90.41萬人,降到2017年的77.06萬人,短短8年間,減少了13.35萬人……即便作為新興的冶金石化裝備製造工業基地,營口似乎都難以挽留住嚮往“外面世界”的人們。

通過梳理相關數據發現,在遼寧省,除了葫蘆島、大連等少數幾個城市人口仍處於增長態勢外,丹東、鐵嶺、本溪、阜新、大石橋……很多中小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的人口規模都在收縮。

而鞍山、撫順等Ⅱ型大城市也處於急劇收縮狀態,以鞍山為例,其城區人口數量8年間減少了15.65萬人;甚至作為省會城市的瀋陽,其人口近幾年也在急劇收縮,與2013年的城區人口相比,2017年的城區人口數量減少了85.82萬人……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表示,根據其研究團隊長期調查發現,中國有26.71%的地級/副省級行政單元發生收縮,且29.89%的收縮城市的市轄區出現了人口流失現象,集中分佈於中國東北和長江經濟帶地區。

在長江經濟帶地區,110座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52座出現收縮,約佔城市總量的47.27%;58座處於非收縮狀態,約佔52.73%;84個市轄區出現收縮,約佔市轄區總量的26.42%;393個市轄縣出現收縮,約佔市轄縣總量的51.98%。

以江蘇省為例,梳理發現,連雲港、海門、太倉等中小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都處於收縮狀態。

人口在下降,面積還在擴張

記者還注意到,在城區常住人口連續三年下降的同時,一些城市的建成區面積持續增長。這意味著,人少了,但城市建設的設施相對更多,一定程度出現資源錯配的情況。

這類城市中,情況最突出的是,開原市(遼寧)、吉林市(吉林)、通化市(吉林)、大慶市(黑龍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