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柳及其它

春,一個通體散發著詩意的字眼,總是很容易激發人們的想象和讚美。

徜徉在明媚的春光裡,沐浴著和風細雨,在經歷了一冬的單調與枯燥後,面對萌發的萬物,人也陡然間機靈起來,一個深呼吸,清徹心脾,兼有滿眼綠色,怎能不讓人覺得爽?感受春天,人們往往喜歡藉助於柳,因為它帶給人們的視覺感受是最直接最強烈的。“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早在唐代,詩人杜甫就已捕捉到這一靈感。的確,也唯有和煦的暖風與曼長拂披的柳這對完美組合,才能將春的魅力演繹得生動曼妙,讓人陶醉。

春,柳及其它

在寒風凜冽的冬天,我就默唸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農諺,呆呆的望著汶河岸邊上的那幾株柳樹,眼裡滿含著對春天的期盼。看著岸邊隨河流蜿蜒排列的柳,那鵝黃色的樹冠在悠揚的春風裡漸漸變濃,遠遠望去象中國畫裡的寫意,極富感染力和審美情趣。春天就這麼順著柳條滑落到人間。柳,成為最具展現春之魅力的形象大使之一。

春風翠柳能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催人奮進;也有“春風放膽來梳柳”的浪漫情調讓人回味無窮。柔弱嬌美,形態嫵媚的柳,處子一般引人注目,歷代文人騷客不惜筆墨的吟詠,更賦予了它靈性和生動。西湖有個景點叫“柳浪聞鶯”,單這名字就讓人產生“隔壁三分醉,開瓶十里香”的快慰之感,假如身處其中,定有一種置身仙境的感覺。在這裡,柳之魅絕非一個“柔美”所能概括的,它所營造的意境是那麼的曼妙、空靈、清新、雅麗,讓人品不盡,說不出。

春,柳及其它

柳與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既有柔情,又有悲歌。其中“清明插柳”就是具有悲壯色彩的故事之一。“清明插柳”各地傳說不一,在我們這一帶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臣介之推的。在上初中時,我就聽老師說過,相傳介之推當初力保國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湯,忠心耿耿,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卻把他忘了。介之推在朝野聞聽重耳昏庸無道,大失所望,故後來重耳念及他當年之功,再召其回宮一同享樂時,他堅辭不去,一心在家侍奉老母。即便重耳派兵強行讓他回皇宮,他也未能所動,背起老母逃進山林。重耳用放火燒山相逼,他誓不就範,最後和老母燒死在一株枯柳下。後人感念他不貪圖榮華富貴,進則盡忠,退則盡孝的風範,便在他被燒死的清明期間禁用煙火三日,俗稱“寒食”,並插柳紀念,一直沿習至今。想如今有些奸佞小人,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為了蠅頭小利不惜削尖了腦袋投機鑽營,恨不得將柳條擰成鞭子抽他,也難平心中之憤。

春,柳及其它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折柳送客”所表達的是一種柔腸寸斷的依依惜別之情。不過這個典故及其背後的寓意,也確實能體現人間真情,那份優柔,那份牽掛,那份難捨的眷戀,總是讓人刻骨銘心。“折柳送客”由來已久,相傳是漢代興起的一種習俗,據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古人借柳寄懷其意有三:一是“柳”與“留”諧音,以示挽留之意。二是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予人以生機勃勃之感,“折柳贈別”就表達了“春常在”的祝願。三是借柳的易於成活特性,喻意遊子離別故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後,很快地生根發芽,就像柳條隨處可活,隨遇而安。折柳送客最能體現國人的惜別情懷,即使就此一別,此去經年,也不忘借物寄懷,表達美好的祝願,讓即將遠行的遊子得以慰籍,雖是普通什物,足見用心良苦。

任何東西,具備了一定普世價值,才能被賦予一定的象徵意義。柳,便是一種,它是春天的象徵,也是抒發人文情懷的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