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教程|如何選擇咖啡豆?

選購咖啡豆的時候,打開商品詳情頁,看到眼花繚亂的各種名詞是不是會有點小茫然.

其實讀懂了以下幾個關鍵信息,就可以很輕易的瞭解這款咖啡豆的秘密.

咖啡豆的名字通常會告訴你故鄉在哪裡

上圖黃色區域代表咖啡帶,綠色區域代表世界上主要的咖啡生產國.

羊毛出在羊身上,同理,咖啡長在樹身上.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咖啡生產國都位於咖啡帶以內.咖啡帶(Coffee Belt)指的就是介於南迴歸線(南緯23度26分)和北迴歸線

(北緯23度26分)之間的一條帶狀區域.

為什麼咖啡樹偏偏熱衷於生長在咖啡帶而非動感地帶?原因在於咖啡帶各種特質完全是為高貴的阿拉比卡量身定製的.

全年降雨平均,日照合適,晝夜溫差大.白天適宜的溫度促進光合作用,加快糖分等有機物的合成,夜晚較低的氣溫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植株本身的消耗.

░░

土質方面,擁有富含有機質的肥沃火山土.

俗話說阿拉比卡高處走,羅布斯塔低處流,地形方面,海拔1000~2000米的陡峭斜坡才是阿拉比卡種的理想生長地.氣候土質地形可謂天時地利.

鐵畢卡、波本、瑰夏...宣告了咖啡豆的血統

按照主流的生物分類系統,類目從大到小分別為界、門、綱、目、科、屬、種.所有咖啡無一例外,都是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龍膽目茜草科咖啡屬的植物.

較真兒的話,咖啡屬下的所有植物豆可以稱之為咖啡,而實際上具有廣泛經濟價值的只有我們所熟知的兩個種.即阿拉比卡咖啡(Coffea arabica,風味優雅,精品咖啡主力)和羅布斯塔咖啡(Coffea robusta,風味粗糙,咖啡因高,不屬於精品咖啡品種).

阿拉比卡還有許多亞種,皆是由埃塞俄比亞最古老的鐵畢卡和也門的波旁移植中南美洲或亞洲變種衍生而來.比如我們常見的波旁、鐵畢卡、卡杜拉、卡杜艾、帕卡馬拉、瑰夏等等.

從紅果到咖啡豆,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咖啡果從外到內可分為果皮、果肉、果膠層、羊皮層(豆莢)、銀皮(種皮)和咖啡豆.所謂處理方式,就是要把咖啡果的果皮、果肉和果膠層除去,取出豆莢,在進行乾燥成熟,出口前再磨掉羊皮層.

常見的處理方式有日曬、水洗、蜜處理.

日曬法(Natural)

咖啡果實直接在陽光下日曬乾燥,這種處理方式的咖啡豆擁有較好的甜感和醇厚度,酸度有所降低.

水洗法(Washed)

咖啡果實在水槽中篩選後,移入果肉篩除機去除果皮和果肉,保留果膠層進行水洗髮酵,然後沖洗,進行乾燥.水洗處理法的咖啡豆風味潔淨,果酸明亮,口感清澈.

蜜處理法(Honey Process)

蜜處理綜合了水洗和日曬法,省去水洗法的發酵過程,保留部分果肉進行乾燥,乾燥過程中由於保留果肉多少的不同,造成顏色深淺的不同,果肉保留越多,顏色就越深.這種處理方式會增加甜感,使咖啡風味更為豐富.

隨著咖啡行業的進步,有越來越多新的高科技的處理法湧現出來,使咖啡的風味變得更為精緻,口感更符合人們的需求.

淺烘還是深烘,看看Agtron指數

從咖啡種植的區域、氣候、海拔、咖啡果實採收後處理的方式,到咖啡豆包裝時的含水量,咖啡豆出口時儲藏的溫度及溼度,都會影響咖啡烘焙出來的口感,而瞭解這些要素對於烘焙好壞的影響,正是咖啡烘焙所追求的烘焙技巧.

好不好喝,風味描述是關鍵

咖啡風味Flavor

是指一款咖啡香氣、酸度、苦度、甜度和醇度的整體印象,可以用來形容對比咖啡的整體感覺.

根據WBrC的評分表,分為Aroma(香氣)、Flavor(風味)、Aftertaste(餘韻)、Acidity(酸質)、Body(體質感)、Balance(均衡度)、Overall(總評)七項.

以粉紅波本為例:

衝咖啡其實很簡單

根據每款豆子的差別,我們日常會針對不同的手衝萃取方案進行測試,從中選取風味最佳的一個方案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

再此基礎上,可以根據衝煮器具、研磨度的不同進行調整,從而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杯中口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