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個人生命的需要


讀書是一個人生命的需要

全文字數:3365 字

預計閱讀時間:8.5 分鐘

北宋詩人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乏味,面目可憎。我還沒有到達這種境界。但一日不讀,心裡總有些忐忑,像是日子過得有些問題似的。

我的閱讀啟蒙來源於母親。20世紀60年代初,母親經常從縣圖書館借書回家。她習慣於晚上倚著床頭讀書。跟著母親,我也開始了自己的閱讀生活,那主要是在她放下書的時候,我就拾起她的書來讀。我因此認識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豐碑式的人物,如魯迅、茅盾、老舍、郭沫若、葉聖陶,還有張恨水等。美中不足的是,很多書還沒來得及讀到結局,就被母親還了。為此我那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自己也有一份借書證。當這個願望在初中一年級實現時,那種滿足感,現在已經很難體會到了。

剛讀完初中,“文革”爆發,學校停課,一切秩序都亂了,圖書館也關了門。百無聊賴之下,有同學撬開學校圖書室的窗戶,爬進去偷書看。被我發現了,我也偷偷鑽了進去。那真是書的世界,任意翻找書籍,讓我有極大的自在感。選好幾本書,我便把報紙鋪在地上,躺在上面看書。那種閱讀比較零亂,一本還沒讀透,就拿起另一本來翻,可見那時候的浮躁。那時讀得最多的就是前蘇聯小說,還有就是一部名為《沉浮》的當代長篇小說,作者是誰至今也沒有弄清楚。記得作品描寫的是建築工地的生活,作品裡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令我有點兒心動,所以至今依稀記得。

後來做插隊知識青年,我們有一個同學,他父親是縣裡的幹部,家藏了一些書,他經常拿書給我們看。於是我有幸讀到了契訶夫的小說、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讀到了中國四部古典長篇小說名著,讀過《物理學的未來世界》《宇宙之謎》《進化論及倫理學》等。還讀過德國民間流傳的長詩《尼伯龍根之歌》,長詩極長,我當小說來讀,在裡面尋找故事情節。

不過,這個時期的閱讀是分裂的。閱讀是在相對隱蔽的情形下進行,因為這是一些“封資修”的東西,不能在當時的陽光下進行。閱讀中接觸到的思想、理念、感悟我是不敢與現實生活對接的。一個人走什麼樣的道路、過什麼樣的人生、受什麼樣的教育,特別是如何看待社會,那時是不能與閱讀發生關係的。而且,自己還自覺地提醒自己,閱讀就是閱讀,切勿受到不好的影響,做出那個時代不能容忍的傻事來。那時更多時候是為閱讀而閱讀,讀了就很好,是一種純粹的閱讀。其實,那時肯定在閱讀中受到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是我所未知。直到改革開放,閱讀才跟我的人生、事業緊密相連,成就了我今天作為“作家”和“出版人”的職業,也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懷。

“文革”結束,我就開始真正的文學創作。那個時期文學創作的主題多與社會現實聯繫在一起,閱讀的也是與其相關的一些作品。

1981年,我參加廣西作家西北訪問團,同行的一位老作家帶了一本上世紀40年代出版的沈從文《湘行散記》,我借來讀了,有一種豁然開朗發現新天地的新奇感。沈氏筆下的湘西風情、風景、風俗和人情,以其美麗震撼了我。我原本很執著地以為文學就應該像魯迅的文字一樣成為揭露社會黑暗面的利器,至於一些風情文字,意義總歸是不大的,現在從文中那些勇敢而又和氣的兵士乃至於那些粗暴豪爽的土匪身上,我看到了樸實人生的莊嚴美麗。大師級作家也應當是各式各樣的。後來,我得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沈從文小說選》,它成為我的常讀之書。

再後來,我得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它成了我不離左右的第二本書。作品冷峻的機智,淵博的幽默,以其智慧震撼了我。“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婚姻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等關於婚姻的比喻,仍然是現在的流行語。我已搞了所謂的文學創作幾年,這樣的好作品竟然不曾讀過,使我稍感不好意思。儘管這部作品因為書寫知識分子的灰暗心理過重而受到詬病,但其細膩綿密,對人性、心理揣摩的準確,表達的趣味,讓我好生喜歡。

使我更感驚訝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嚴家炎編選的《新感覺派小說選》。以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為代表的新感覺派是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在他們筆下,表現的是都市發達的商業文化和成熟的歐洲生活方式,都市人在物慾誘惑下的內心世界,被生活擠壓、拋棄因而寂寞、悲哀的精神生活。他們把小說寫得如此縱橫捭闔,把人的心理描寫得如此細微,把分裂狀態寫得如此奇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我知道他們運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也知道一些作品搞了意識流,但讓我大開眼界的是,它發生在幾十年前的中國文壇。人們習慣說新時期文學有拓荒之功,當然這是不錯的,我們用了十來年時間把世界上近世以來重要的文學流派幾乎都嘗試了一遍,頗有些創新的勇氣。但得承認,20世紀最初30年,這些玩意兒也都有前輩試過,而且一點都不比我們現在差。對《新感覺派小說選》,我覺得很好玩。

我的閱讀史裡還有一本書不能不說,甚至可以說是我的文學生涯和職業生涯,乃至心靈的歷程中繞不過去的一本書,那就是《李健吾創作評論選集》,也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靈魂在傑作之間的奇遇”的文學評論準則讓所有評論家心嚮往之。李健吾的美文式、貼切感悟式的文學評論,讓我如痴如醉。這部書至今仍是我的案頭必備。

上述四本書在一定意義上彌補了我此前閱讀的遺憾,對我的文學修養產生了很深的影響。這些書讓我對20世紀的文化和歷史進程有了新的認識,讓我知道中國20世紀之初文學就有過很好的創新、實踐和書寫。過去,我們佩服魯迅式的深刻冷峻、巴金式的道德激情、茅盾式的社會分析、老舍式的市井幽默,並願意以他們為學習和借鑑的文本,接受他們的影響。在上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時,我發現許多同學大體如此。讀這四本書,當然,還包括後來接著讀廢名、蕭紅、胡適、林語堂、張愛玲、林徽因等,逐步完善了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認識。原來,文學這座大廈是可以有許多窗口進入的——這是一位大作家說的。

我從最初的《金城》文學雜誌到灕江出版社,繼而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再到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都時刻沒有忘記這四本書,我從作家到一個編輯再到一個國企高管,這四本書對我影響的痕跡隨處可見。

沈從文、錢鍾書、李健吾以及新感覺派作家是長達幾十年的歲月裡,文學史上幾近消失的人物,他們並不被大眾所熟知,當時的文學理念也很少提及。但在改革開放初始,人民文學出版社就鉤沉了現代文學的奇葩,這種創新的勇氣讓我佩服不已,也影響了我的寫作觀和出版觀,他們提醒我要始終保持一種創新追求。後來我在北京大學上嚴家炎先生的課,我特意向他表達了感激之情。

或許正因為我深切認識閱讀對人生的影響,所以一直在努力尋找並出版更好的作品提供給讀者,我以為這才是一個出版人應有的職業境界。我的出版文化觀的一個基點是“敬惜字紙,敬重讀者,敬畏歷史”。作為一個生產精神產品的出版人,要做到這“三敬”。現在有一些人是“三不敬”。“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要說,只要進入傳播領域,就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天下知”,我們要有為天下人做出版、替萬世人留文章的責任感。

我現在依然在讀書,再忙也得讀。只是現在的閱讀分成了三種:一是興趣閱讀,是滿足自己的興趣選擇讀一些書,文學作品自然為主,一些口口相傳的書籍也設法找來一睹風采;二是專業閱讀,主要跟我的工作有關,譬如出版研究和文化類、經管類等方面的圖書;三是涉獵閱讀,由於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是出版門類比較多的出版單位,各方面的書我都得涉獵一些,社科、文學、音樂、美術、歷史等方面的書都要翻看。

儘管渴望閱讀,事實上許多時候我無法長時間地悠遊從容地閱讀,時時要放下讀到一半的好書去上班,去解決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我總要讀下去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老社長樓適夷給出版社的同事們講過一個關於讀書的故事:在20世紀20年代,他坐過監獄,監獄裡難友們經常傳閱書籍打發坐牢的時光。一天早晨,有一本書傳到樓適夷同監室的一位難友手上。這位難友已經被判死刑,而且那天早上就要被執行,可他還是很專心地去讀這本書。樓適夷當時就想,他馬上就要結束生命了,讀書還有什麼用呢?後來他理解了,讀書是一個人生命的需要。這個故事很是讓我感動。生命不息,閱讀不止。在海量信息的今天,似乎要經常這樣來要求我們自己了。

作者簡介:聶震寧,男,江蘇南京人,作家、出版人,曾任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灕江出版社總編輯、社長,曾出版小說集《長樂》《暗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