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太短,別懂得太晚

米蘭·昆德拉曾說:“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我以前覺得這句話特別傷感,像極了我們短暫又忙碌的一生,路過,錯過,懂得,遺憾著。

可後來仔細想想,如果我們從來也沒有遇見過,那麼連說一句再見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即使最後你成了我生命的過客,我還是要謝謝你,只不過如果還能從來,我希望自己早一點懂得。


餘生太短,別懂得太晚


“以為來日方長,後來發現多是後會無期”


聽過一個笑話,講劉關張三人喝酒暢談,不知不覺已經深夜了。

劉備說到:“已經夜深人靜了,咱們來日方長。”

張飛說到:“大哥,你真的喝多了!二哥叫雲長啊!”

後來的後來,關羽敗走麥城死於東吳,張飛復仇中喪命,那次再聚後,三人再沒了喝酒暢談的機會。

慢慢的發現哪有什麼來日方長,多是後會無期。

好友維安曾和我講過自己和一個好閨蜜的故事,她說長大後突然就意識到承諾的無力感。

畢業後閨蜜要去留學,臨走的那夜,兩人聊了好久的天,喝了小酒,走到一個十字路口,閨蜜突然停在了十字路口抱了她一下。

維安嬉笑著調侃她太過感傷,安慰她又不是不回來了,總會見到的。

但維安心裡知道兩人再沒有可以約定的時間,即便她說英國見這樣的話,閨蜜也只是哈哈哈。

後來的後來,閨蜜留學談了當地的男友,已經準備好了移民,確實沒有了多聚的機會,但維安卻記住了離別那夜的擁抱,那句“沒什麼,就是想抱抱你”的短暫溫暖。

我們總是在成長中明白在乎的時候是真的在乎,變了也真的是變了,那個環境,那個時候的我們永遠不會停在原地,所有人都在向前,除了用力享受當下,用力地擴張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的其他,都是徒勞。

餘生太短,別懂得太晚



餘生太短,別懂得太晚


“以為時間很長,後來發現多是世事無常”


Youtude裡一個叫《時間都去哪兒了》的視頻告訴我們:“人生中最大的錯誤就是你認為你有時間。”

演講者 Jay Shetty給我們算了一筆賬:

“人的一生平均有78年,我們要花 28.3 年睡覺,佔據了三分之一的時間;

我們要花 10.5 年工作,電視社交媒體要花9年的時間;

家務要花6年的時間,吃喝4年、教育3.5年、化妝2.5年、購物和呵護孩子要用4年;

還有交通其他的時間花費,留給我們自己支配的時間,只有短短的9年。”

時間太短了,短到還沒好好珍惜,有些人有些事已來不及。

餘生太短,別懂得太晚


微博上看到過一個話題#你手機裡有什麼最捨不得刪的照片?#,幾十萬人參與,照片配上故事,條條淚目。

印象最深的是一張男孩和外婆的聊天截圖,截圖裡謝謝半躺在醫院裡,半睜著眼睛帶著氧氣,男孩在小小的視頻對話框裡哭到不能自己。

他說:“這是自己最後一次見到外婆,外婆已經不能說話,自己哭到一句也說出來,雖然視頻裡的自己好醜好醜,但怎麼也捨不得刪。”

我們一直以為時間是免費的,但也是無價的,慢慢的才發現,時間才是最寶貴的,你不能擁有它,但你可以使用它,你不能儲存它,但你能花費它,一旦它消失了,你就拿不回來了。

你不能讓別人一直等你,也沒有人真的會在原地等你,特別是親人。

餘生太短,別懂得太晚



餘生太短,別懂得太晚


“一生很短,別懂得太晚”


席慕蓉在《小紅門》中寫:“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以為明天一定可以再繼續做的;有很多人,你以為明天一定可以再見到面的,於是你暫時放下或暫時轉過身。”

結果很久很久之後你才知道,一個轉身便是永遠。

知乎上有個匿名的回答,看了好多遍,問題是#和朋友漸行漸遠是什麼感受?#

他說:“一開始覺得,你不找我,也別想我先找你,自己最酷。後來會委屈,很委屈很委屈,你怎麼就這麼走出我的生活了呢?

最後明白,原來人在風中,聚散不由我。

餘生太短,別懂得太晚


生活就是這樣,多說一句,很可能就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指不定就是最後一眼。

很喜歡張嘉佳說過的一句話:“如今最好,沒有來日方長。”

是瞬間即永恆的珍惜,虔誠的帶著感激之心,用力的去記錄當下的美好。

即便在一起的快樂只有一瞬,猶如乍洩的春光,很短很少,但足夠記住一輩子。

特別想在今天特別的日子裡和你們說一句:

別等了,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時間、等有錢了,等到最後什麼都有了,那個人卻不再了。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一生太短,只願我們都別懂得太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