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誰才是中國的創新之都?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各種文章也已經爭執很久。無論是關於上海和北京哪裡的500強總部多,還是新一線城市造詞“北深杭”,都透露出這樣的信息:這五座城市是目前一流大學最集中,優秀大中小公司最多,經濟最發達,互聯網等新經濟形式最完善,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最多,受關注度最高的城市,也是中國創新力最強的五座城市。那麼,這五座城市的創新能力是否能分出高下,誰才是優中選優呢?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誰才是中國的創新之都?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我想討論創新能力最強,而不是討論“最有錢”,“最宜居”,“最發達”,是因為,其他幾個維度,都或多或少帶有其他的非人為因素,以及主觀評判標準在裡面,如有人喜歡乾燥的氣候,有人喜歡江南溫熱,而發達的概念也可以包含殘疾人友好度,交通便利度,以及城市景觀建設等等,不能全面反應一個城市在未來5到10年的實力,而創新能力則不一樣。一方面,它幾乎完全依靠人為,擁有再多的政策優惠,再多的投資,也很難堆出一個創新能力出色的城市,另一方面,它還包含制度環境考量,高層次人才友好度等等考驗一個城市綜合人文環境的內容。我認為,能被稱作創新之都的城市,要滿足以下5個條件:

1. 國際專利申請件數(創新的直接結果)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今年3月份發佈的國際專利申請件數統計中,僅僅深圳一個城市,就佔到了全中國專利申請件數的52%。比其他所有城市加起來還要多,第二名的北京僅僅佔到13%。而且深圳的專利申請結果,不是那些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外觀專利之類的“水貨”專利,而是集中在5G,新材料,基因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等等高精尖的開發領域。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誰才是中國的創新之都?

為什麼深圳的專利申請能力能夠碾壓北上廣杭呢?尤其是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北京集中了國內最多最強的高校,研究所/院,卻被深圳甩開一大截。我認為原因是深圳的企業更加活躍,40年來已經形成了不創新就得死的競爭氛圍,深圳的高精尖企業甩開了北上廣一大截,隨便列舉,就有華為中興(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騰訊(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大疆無人機(最大的無人機公司),比亞迪,華大基因等等已經形成規模和產業的創新型公司,以及圍繞著這些巨無霸企業的一眾供應鏈配套企業,比如說做生物識別的匯頂科技,做芯片設計的海思,還有電池,光學鏡頭,3D打印。為什麼他們能夠存活?因為在深圳的華強北,每年要出售一億隻手機,無論你是淘寶,京東,還是家門口的專賣店,貨源都是在這裡。這些從巨頭到螞蟻的企業,參與全球的產業鏈銷售和競爭,才有如此強大的創新能力。

對比其他4城,就可以發現,北京的企業,最有代表性的如小米,聯想,百度,新浪,搜狐,京東,優酷,豆瓣,美團等等大家手機上不可或缺的這些互聯網APP,他們更多的是以內容,營銷,銷售為主,就算是小米和聯想,也極少以高精尖的技術研發出現在我們面前,這些互聯網公司,雖然擁有為數眾多的碼農,但是實際上真正高精尖的技術研發實在是不多,就算百度一直講自己以技術見長,現在也只是一個大的廣告商。而反觀真正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例如谷歌,亞馬遜,他們的操作系統,瀏覽器,雲服務,早已構成了互聯網世界的基礎設施,而不是廣告平臺。而且,國內的這些絕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只向國內提供中文服務。

再看廣州和上海,廣州擁有的最強的企業跟其他城市都不一樣,首先看廣州,廣州市中國最大的貿易城市,廣交會就不用說,每年從廣州輻射到華中,西部,華東的貿易訂單不計其數,但是很可惜,這些貿易訂單更多的是服貿鞋包,五金雜貨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你不可能指望一個指甲刀裡面藏著什麼專利吧?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誰才是中國的創新之都?

專利申請最多的地區

之所以要說廣州最強的企業跟別的城市都不一樣,是因為廣州集中了最多最大的地產企業。除了萬達之外,國內排名前十的地產公司清一色位於廣州,比如恆大,保利,碧桂園,富力。富力地產接了萬達的盤,碧桂園從拍地到銷售6個月搞定,而恆大的老闆是中國的首富。

上海則是金融立市,同時有汽車,鋼鐵,港口等等重工業基地,而現在這些企業的創新能力明顯不如市場裡刺刀見紅的華為中興們,最大的鋼鐵集團寶鋼,以及上汽汽車,一眾外企在華總部,銀行和保險證券公司總部,所以上海的城市精神更偏向的是風險控制,而不是冒險創新。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誰才是中國的創新之都?

跟深圳最像的城市就是杭州,民營經濟發達,工業門類一應俱全,而且周邊還有義務,金華,寧波等等產業配套,杭州出色的公司有:阿里巴巴,娃哈哈,萬向集團,吉利汽車等等公司,看上去好像很美好,但是無奈浙江省挨著上海,而且杭州太小了,到現在城市人口不過900萬,GDP也在五城中墊底,不過以這樣的體量能有現在的成績,已經殊為不易了。

2. 研發投入占城市GDP的比重。

這個指標全世界通用,道理也很簡單,你有更多的錢投入研發,你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保持領先,華為2018年的財報裡面就顯示,在收入7000億的情況下,拿出了1000億投入技術研發。作為對比,上海2018年全市的研發投入只有1200億元,這排在全國第六,排名第五的湖北省全省,研發投入只有700億元。所以單是華為一家公司,研發投入就要比全國的28個省市還要高。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誰才是中國的創新之都?

dji無人機

深圳在這項裡的比例只低於北京,高於上海和杭州。

3. 常住人口中大學生比例

我認為,在衡量一個城市的創新能力的時候,考慮它的高校數量是不合理的,是因為在深圳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深圳只有一家深圳大學,卻比北京創新力還要強,是因為一方面武漢和長沙給深圳培養了大批人才,武漢每年誕生百萬大學生,留在當地的比例極低,相當大一部分,都選擇南下深圳,長沙也是如此,所以你可以看到深圳最多的菜館不是粵菜,而是湘菜和湖北菜。

另一方面,深圳不惜花錢大力引進人才,直接發給本人的補貼、住房補貼、200平方米高檔住房10年免房租等,雖然這些補貼只面向博士等高端人才,但是架不住人家辦的早,在2010年深圳就開始在人才引進上大力下血本, 而這些高端人才的引進,又會吸引一大批碩士、學士慕名而來。所以,深圳一共沒幾所大學,但是卻吸引了全國最多的高校畢業生前來,北京光985高校就有9所,在這個數據上卻輸給了深圳。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誰才是中國的創新之都?

另外,北京一共2170萬人口,有1300萬戶籍,上海常駐人口2400萬,戶籍人口1400萬,而深圳一共1200萬人口,只有300萬人有戶籍,這是一個最激進的移民城市,深圳市在北上都還在嚴控人口的時候,一直喊的口號就是“來了就是深圳人”,對年輕人一直敞開戶籍大門。因為只有年輕人才會願意到處跑,像深圳這樣本地人佔比極少的城市,也就越有創新的動力和活力。反觀北京上海,卻一直嫌自己人多,實在是缺乏遠見和視野,否則就憑以前深圳的地位和體量,在搶人才這件事上,哪裡還輪得著深圳什麼事?如此,才有那麼多考上中國頂尖大學,來自天南地北,生活背景都不盡相同,彼此都毫無任何聯繫的年輕人選擇在深圳工作。

4. 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大家都熟悉中國製造2025,我們發佈的重點領域,有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技術,生物和醫藥技術等等,那麼意思很明確了:製造業才是我們的未來,我們要的是航母鋼鐵電動汽車,而不是娛樂至死。

在這個指標裡,深圳市一枝獨秀,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了整體工業增加值的66%,這意味著深圳市幾乎沒有什麼低端製造,這個指標接近了法國、荷蘭等等發達的西歐國家。而北京和上海,跟深圳完全不一樣的是它們都走向了第三產業服務業,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都達到了80%以上,更多的寫字樓拔地而起,更多的白領程序員們埋頭加班,點外賣,打車。而越來越少的空間和資源給了工廠。它們的高技術製造業佔比甚至還有下滑。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誰才是中國的創新之都?

所以,結論非常清晰了,深圳才是中國的創新之都,40年來,深圳從一無所有成長到今天的地位,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性格。從1980年到現在,10年一代,深圳不斷湧現出不需要補貼,不需要支持,自力更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企業,如康佳,創維,中興,華為。現在如日中天的華為,當年只是一個倒賣電子管的中間商。以及後來的比亞迪,步步高,騰訊,迅雷,從香港遷來的大疆。現在的深圳甚至能夠獨立設計,建造,組裝和發射衛星:開拓一號衛星A星 。

要知道,深圳在前30年,一直處於追趕者的地位,因為我們只能拿一些發達國家淘汰下來的東西賣,而現在則不同,深圳已經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製造業產業鏈,無論是智能手機,智能汽車,還是其他行業,我們終於有機會和硅谷一較高下。在深圳,無論是硬件工程師的數量,供應商的豐富度,都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媲美。只有在深圳,你才能在華強北逛一圈,就能完成從產品設計,到試產到量產,到銷售的全鏈條。而且,搞定這一切的成本非常低廉,這就是供應鏈集群的威力,也是華為任正非一直強調的,未來的企業競爭是供應鏈的競爭,深圳在這一點上已經遠遠將其他城市甩在身後。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現在中國市值最高的兩家公司,騰訊市值4700億美元,阿里巴巴市值4800億美元,都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巨無霸,而北京一眾互聯網公司,都值多少錢呢?百度,600億美金,京東,447億,新浪46億,美團和小米各400億,除此之外,都不值一提。為什麼呢?北京的互聯網公司,市值加一起,還不如騰訊和阿里其中的一家。

這是因為創新型的企業,他們渴求的是整個產業的基礎設施,那麼互聯網行業的基礎設施,包括操作系統,社交網絡,支付,搜索(以前算,現在不算了,畢竟你搜不到其他APP裡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有視頻,遊戲,圖片,電商等等服務。於是就很明顯了,阿里和騰訊,一家就抵了整個北京互聯網產業的總和,而且非常湊巧,也只有騰訊和阿里,擁有擴展海外市場,獲取海外銷售利潤的能力。PC時代的基礎設施是芯片,互聯網WEB時代的基礎設施是搜索,而北京的一眾互聯網公司,都錯過了這一輪輪的創新機會,是完全沒有能力嗎?我認為不是,可能更多的還是培育創新的氛圍,土壤和方法,現在的微信,也不是騰訊指令計劃強硬推行的,而是潤物細無聲地從公司內部成長出來,可能深圳的企業已經熟悉和接受了這種成長方式吧。

北京偏向政治文化,上海偏向金融服務,廣州偏向商貿和地產,杭州更像是小家碧玉的後花園,深圳才是目前真正的創新之都,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