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昆明徐霞客紀念館油畫:徐霞客與吳方生在昆明順城街頭

在幾乎所有的文章中,在寫到徐霞客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十一月初離開昆明的時候,基本都是這樣描述的:

徐霞客離開可昆明城到了筇竹寺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遊覽了西華洞(海源寺上洞)、妙高寺後到了沙朗,後經李子坪、頭村、二村、三村到達大營(大哨)、富民。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昆明筇竹寺一景

然而,雖然只是短短兩天的行程,由於徐霞客記錄得相當詳細,透露出大量的信息,細細研讀,還是很有意思。

昆明本土“骨灰級”徐謎吳叔,效仿徐霞客的足堪目測的做法,試圖還原徐霞客當年的每一步足跡,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筇竹寺古道(下山道路)

然而,經過幾個月的實地徒步細緻考察,隨著妙高寺周邊諸條古道逐漸清晰,徐霞客在妙高寺前的這一段遊蹤也已經很清晰了,精細化一點、稍微誇張一點,就是徐霞客這一段遊蹤考證可以達到“米級”了!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如今的徐霞客筆下的“妙高大道”一段


不信?來看看吳叔的細細解析:

先要來看看徐霞客一行的活動軌跡

注意這裡的用詞是“一行”,既然是一行,至少是三人以上。徐霞客的旅行,其實都不是他一個人在戰鬥,至少有僕人同行,還會在行程中臨時、短途僱傭挑夫、馬伕之類負責行李,人數不定,多數時候是一個人。

因此徐霞客的每次出行,特別是趕路、轉移地點的時候,算得上是一個旅行小分隊。

在離開昆明的這一段,“徐霞客旅行小分隊”至少是三個人:徐霞客本人、同行的僕人顧僕(有的版本寫作“顧行”)、“肩行李者”。

插播個趣事。

雲南山路多、道路狹窄,而且經常是上坡接下坡,因此很少直接用“肩挑”的方式,而是藉助工具(如揹簍、架子等)用“背”的方式負重。負重的時候,在肩上會有類似古代行刑、關押犯人那樣枷鎖一半的那種的東西來分擔力量。

因此徐霞客在這裡先用了一個“肩”行李者,可能覺得用“肩”不太合適,到了後邊的沙朗天生橋下,就用“負行李人”的稱謂。由此,可以看出雲南人、特別是農村,背東西的方式從那個時候就到了現在。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接上正題

徐霞客一行離開筇竹寺之後,才下到寺前的山箐之中,也就是幾百米的距離,就開始分道。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筇竹寺前山谷底,徐霞客/顧行在這裡與“肩行李者”分開

“肩行李者”首先分開,“逾南澗,仍來路出峽,往海源寺”,走的也就是今天的筇竹寺古道、到三碗水一段;徐霞客和顧僕則是穿過如今的郊野公園,“逾北澗,循澗北入,東向躡嶺”,然後遊覽海源寺上洞(西華洞)、中洞。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海源寺中洞:惟門左旁列一柱,又有二孔外透為異耳

遊覽完中洞,徐霞客和顧僕又分開了。“乃令顧僕下山招海源行李,餘即從洞嶺北行,期會於妙高。”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海源寺中洞前,徐霞客與顧僕在這裡分開,山下就是海源寺

後來他們是在哪裡匯合的呢?徐霞客一個人遊覽完妙高寺之後,“瞻眺久之,念行李當至,因出待於茶庵

側。久之,乃從坡下山(吳叔疑為:上)”。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妙高寺旁古道邊的“茶庵”今何在?

這裡的“茶庵”,是指在主要的通行大道上,供行人喝水、吃飯、歇息的房子。不同於路途中的飯館、客棧之類,寺廟附近的茶庵,茶水甚至食物都是免費的,由寺廟或好心人佈施。

徐霞客後來行程中,在大理賓川雞足山下、在翻越高黎貢山時都寫到茶庵。雲南著名作家彭荊風入選中學課本的《驛路梨花》,講述的也是這樣的情形。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古道上經常會有供行人歇息的“茶庵”

那麼,曾經的“茶庵”又在哪裡呢?吳叔推測,應該就在妙高寺附近的三華山古道邊上。

徐霞客到茶庵等待的時候只用了簡單的一個字“出”,相當的從容不迫,就是說離妙高寺應該很近,而且路很好走。

實地勘測妙高寺地形,不難推斷出茶庵應該在妙高寺側門旁邊的古道上的結論。

注意是側門而不是山門。如果出的是山門,要下一段路到達山箐中、然後再爬上對面的山脊,費時費力,徐霞客根本不可能這樣從從容容,就如同出自家院門一樣。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妙高寺東側的林間小道,走在上面,很是愜意!

至此,“徐霞客旅行小分隊”的軌跡就清楚了。

再來回顧一下前文對三華山四處古道的考證結論:

  • 最精華:妙高寺東側叢林-埡口-牛圈哨,古道的中間、妙高寺東側應該有茶庵存在,有稱作三華山古道上段。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妙高寺東側叢林古道

  • 最忽略:海源村上妙高寺埡口路段,也就是徐霞客在海源寺中洞看到的妙高“大道”,有稱作三華山古道下段。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妙高大道”的一段古道

  • 最無視:妙高寺山門前古道。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妙高寺山門

  • 最難覓:自衛村到妙高寺小道。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自衛村到妙高寺上山小道在這裡與筇王公路匯合

徐霞客在三華山古道上的蹤跡考證

把徐霞客一行的活動軌跡帶入這些古道中,就可以還原出當時徐霞客遊探訪妙高寺的情形和他走過的道路。

徐霞客一個人,從海源寺中洞,“餘行嶺半一里,有路自下村直上,西北逾嶺從之“,就是說徐霞客先走到了三華山古道的下段。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徐霞客朝著北邊“行嶺半一里”,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巨大的地質滑坡,讓本就是“細線樣”的小路都不存在了,遠處是海源寺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這就是徐霞客看到的“妙高大道”如今的上山路口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徐霞客通過小道來到這裡與大道匯合,然後“西北逾嶺從之”

接下來的各種所見及里程就對得上號了。就下來就來看著圖讀《徐霞客遊記》吧: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如今徒步上妙高寺的大道,風景絕好!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三華山古道下段路口處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三華山古道下段

《徐霞客遊記》原文:一里,逾嶺西,峰頭有水一塘在窪中。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塢口石峰東峙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塢口石峰東峙”換個角度看

《徐霞客遊記》原文:由塘北西下一里,山復環成高塢,自南向北;塢口石峰東峙,嶙峋飛舞,踞眾壑之交。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大山下的小道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停車場就是西塢,公路通向西南,徐霞客就是順著這個方向誤入歧途的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正中叢林深處就是如今上妙高寺的石階

《徐霞客遊記》原文:石峰北,又有塢自西而東,西塢重壑層疊,有大山臨之,其下路交而成蹊焉。餘望之行,半里,北下至石山之西。又半里,西抵西塢之底。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西塢南崖,岡上有一塔,正與寺門對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岡上有一塔,正與寺門對,妙高寺後從西向東看

《徐霞客遊記》原文:路當從西塢北崖緣峽而上,餘誤從西塢南崖躡坡而登。

一里,逾嶺脊而西,即見西北層岡之上,有佛宇重峙,餘知即為妙高,而下有深峽間隔,路反折而西南,已覺其誤。

循之行一里,以為當截峽北渡,便可折而入寺。乃墜峽西北下,半里涉底,復攀峽西北上,以為寺在岡脊矣,而何以無路?又半里,及登脊,則猶然寺前環峽之岡,與寺尚隔一坑也。岡上有一塔,正與寺門對。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妙高寺石階盡頭,轉彎又是一段古道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妙高寺山門前古道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一個轉彎,凝集著悠悠歲月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妙高寺山門

《徐霞客遊記》原文:復從其東北下坑,半里,由坑底再上北崖,則猶然前塢底緣峽處也。北上半里,岡頭有茶庵當道,是為富民大路,庵側有坊。沿峽端西循坡半人,半里,是為妙高寺。

後來,徐霞客出了妙高寺到茶庵等待,走的應該是妙高寺側門: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妙高寺側門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側門林間小道

顧僕和“肩行李者”的蹤跡很簡單

顧僕和“肩行李者”從海源寺北行,然後走徐霞客先前走過的妙高寺“大道”(三華山古道下段),然後走三華山古道上段到達茶庵,這樣徐霞客才能看到他們“久之,乃從坡下山(吳叔疑為:上)“。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三華山古道下段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三華山古道上段

一行人匯合之後,“遂更上坡“,奔著沙朗而去

接下來還是看圖說話吧: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嶺頭

《徐霞客遊記》原文:三里,逶迤逾嶺頭,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盤崖山道

《徐霞客遊記》原文:即循嶺北西向盤崖行。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山道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牛圈哨?

《徐霞客遊記》原文:又二里,有小石峰自嶺北來,與南峰屬,有數家當其間,是曰牛圈哨,東西之水,從此分矣。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古道情深

結束語

四處古道,無論是徐霞客,還是顧僕及肩行李者,都沒有走過的一段古道,就是自衛村到妙高寺小道。

原因徐霞客也交代了:

餘因執途人詢沙朗道,或雲仍下坡,自普擊大道而去,省中通行之路也,其路迂而易行;或雲更上坡,自牛圈哨分岐而入,此間間捷徑達之路也,其路近而難知。餘曰:“既上,豈可復下?”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通向遠方的古道


至此,徐霞客在妙高寺附近的這段遊蹤細節就梳理完畢了,不知道這樣讀《徐霞客遊記》是不是很過癮?或者說探訪這些古道時能帶入徐霞客走過這裡時的情形,是不是更有趣、更有古意?

還可以這樣?!對照實景閱讀《徐霞客遊記》離開昆明的最後這段

徐霞客遊記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吳叔這段時間的辛勞也就值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