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整個國民教育而言,漢字有恢復繁體的必要嗎?

竹籬茆舍墨客


記得我小學時第一本課外讀物,就是繁體豎版的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倒不是我天匯聰明,只是學前大人逼著學書法,字帖臨碑都是繁體字,所以認識很多,再加上聯繫上下文字,不認識的也猜出個八九十,另外還可以查有繁體標註的字典。

初中時寫篇作文,全篇顯擺了繁體字,語文老師給我打了個一百分還加個“好”字。

對繁體字從小不陌生的我,看到繁體字有種親切感,這是中華文化,不能丟棄。但是作為國民教育我覺得沒有必要,恢復繁體字更沒有必要,簡體字確實更方便快捷(初中那篇文章我特麼用鋼筆都寫了好久)。

我覺得可以結合書法,國學這樣的拓展興趣學習進行傳承。

特別是國學,要學就得拿古裝豎版繁體字的書學,才有那個味道。就好像毛筆書法,基本沒有簡體字帖。

另外,如果恢復繁體字就代表有文化,那這文化也太low了吧?文字的形式在表現上可以是種文化,比如書法藝術。但對大部分人來說,文字的應用上,則不是表現形式決定有沒有文化,而是其組成的內容決定有沒有文化!比如26個拉丁字母,歐美人沒文化?日本人用更簡化的偏旁部首做音名書寫,日本人沒文化?


愛游泳的柳


誰又要出“么蛾子”、“餿主意”了?社會上總有一些“欲圖不軌”的“牛鬼蛇神”不時地出來“興妖作怪”發表一些“混淆視聽”的言論,在社會上颳起一陣“陰風”引發騷動,這些壞人“唯恐天下不亂”。關於要不要“恢復繁體字”的爭論形成兩派,一派堅決反對,不同意“廢簡用繁”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也是國家的共識。另一派主張回復使用“繁體字”他們的理由很牽強,這是很少人的淺薄看法,我認為這些只會胡亂“呱噪”的人,都是一些“圖謀不軌”的“牛鬼蛇神”總是攪的天下不太平。我使用繁體字,但我竪決定反對恢復繁體字,如果一旦恢復了繁體字,就是開歷史倒車,復古併且是“作繭自縛”,這與我國實施文字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馳”不相符的。21世紀的今天,世界發展得如此迅速,中國的變化和強大具有“巔復性”令世界震驚,令美日同盟“寢食難安”,中央政府制定的基本國策都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所以,一部分人叫囂要“恢復繁體字”的使用,併要求“繁體字”進課堂,完全是一種看似正當訴求,實則是在兜售自己的“私貨”,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們的古人在生活生產和人際交往、交流中不斷地製造出新的簡化字,如:與、群、萬、後、於、電等,舉不勝舉,很多。我們今天的人有必要恢復“繁體字”嗎?為什麼非要去“自尋麻煩”走老路和“自討苦吃”?明明有便捷的道路不走卻偏偏要走“迷宮”簡化漢字有什麼不好的?我就不明白了,他們究竟要幹什麼?








西漂族


(一)繁體字更有文化的說法可笑

有人說繁體字更有文化,這種說法是幼稚可笑的。

文字,只是記錄人類語言的符號,比如漢字、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

文字,又是語言的書面形式,比如漢文、英文...

而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同時 她又特指精神財富。比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

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對文字的運用能力。

繁體字並不是開天闢地就有的,文字在歷史的長河裡,是不斷經歷演變,不斷淘洗,不斷增加,一些文字的意義和結構也是在不斷地演變中。簡體字也不是什麼人隨便瞎搞搞出來的,她是無數學者經過許多努力,是科學合理的一個工作過程所取得的成果。文字改革並不只是把字簡省幾個筆劃,有好多重複的異形字,也統一選擇一個字。比如窗,有窻、窓、牎、牕、窗...還有的字根本沒有儲藏在文字庫裡,這麼多寫法,不該簡化嗎?難道這些字都使用就是有文化?

有的人口裡說繁體字有文化,實際上他們自己往往鬧笑話,把頭髮寫成了頭發,把鐘錶寫成了鍾錶,把發展寫成了髮展。

下面有一幅照片,上面把“影后”寫成了“影後”。後字一是指方位,如後門,村後,二是指時間的早晚,如先來後到,後來人,三是指落在後面,如後進,四是指後代。如後主,後代的君主...怕還有好多好多,盡鬧笑話。而影后的後,一是指皇帝的正妻,二是指君主,三是指諸侯。影后和影帝都是借來指最高的榮譽和獎項。結果不懂這些,把影后寫成了影後,鬧了大笑話。

你能說這些冒充風雅的人更有文化嗎?由此可見,繁體字並沒有讓這些人更有文化,反而鬧出了笑話!可見,繁體字並不是神聖的,同時也幫不了這些可憐的自封風雅的人的忙。

(二)為什麼有人總是鬧著要恢復繁體字?

繁體字在一些人眼裡,認為是一種有文化的表示,剛才說了,這其實是個誤解。

古人是不是比現代人更有文化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是不是要恢復到更老的甲骨文、金文呢?或者更古更古的結繩記事呢?那樣不是更古,更讓一些人顯得有“文化”嗎?我們是不是同時要恢復文言文呢?那樣不是讓那些附庸風雅的人更得意呢?不是讓他們更顯得有“文化”嗎?更可以傲視別人嗎?

社會是不斷前進的,有些人總是想拉住歷史的車輪往後退。這種人只是螳臂當車不自量而已!

(三)我並不是想禁絕一切繁體字,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考古,古代漢語和古代文獻的研究中,需要掌握使用繁體字的,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那是特殊情況,並不是提倡人人那樣。一般人,你又不搞考古,不搞古代漢語研究,你搞那麼難的繁體字有必要嗎?



梅月竹風


商鞅說過一句話“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文字的價值和作用是記載內容的,不是說好看難看的。所謂的文以載道,文字是記載,保存,傳承道的一個工具。所以,上古沒有文字的時候,結繩而治,畫地為牢,足以正是非,理萬民,定民志。自史傳黃帝造文字以至今天的簡體字。中國文字的演變,何止一個繁體,簡體那麼簡單?

自始皇帝大一統,首先統一文字,度量衡。結果呢?到了2000年後的今天,還十里一方言,八里聽不清呢。共和國始建首先推廣普通話,統一文字。這實在是所謂的王政之始,治國之要。

其次,說繁體比簡體好的人們。我請問繁體之前是什麼體?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才幾個字兒?今天又有多少個字兒?你們說恢復繁體?你們怎麼不主張恢復篆體字兒呢?甲骨文兒呢?

我認為:簡體和繁體,最大的優劣不是好看難看?而是它的效率。很簡單,一篇一千字兒的文章。你用繁體書寫得多浪費多少筆墨?時間?你用簡體書寫呢?

文字的功用,只是記載,傳承意思的一個工具。你要是說繁體好看?那你怎麼不把文字,往畫的方向發展呢?古今還分什麼字和畫呢?字的根源,是八卦。八卦就是以畫代字。可是,今天語言描述和表達的東西,能用幾個符號清楚說明白嗎?

古今王朝大臣,議論“恢復井田制”的不少,王莽篡位,一切按照《周禮》參引六經,結果呢?說復古?說恢復繁體?簡直就是弱智愚昧行為,搞不懂整天腦子想什麼呢?你認為繁體好,就繁體好?

我的結論:簡體優於繁體,簡體是文字發展史的必然。也是新時代和舊封建不同的重要標誌!在字意,沒有任何區別的情況下,在文字功用相同的情況下,我必須承認:簡體字的發明和推廣使用,是大大的有利於國民和子孫的千秋大事業!好比2000年前秦始皇統一文字那樣的具有偉大意義!繁體字的歷史和使命已經完成了,它太累了,應該退休到博物館休息了。後代想要知道繁體字,就去博物館吧。或者留一本商務印書館的《康熙字典》自娛自樂去吧。


烏有村人


當然是沒有任何必要。

我就問一句:恢復繁體字後要幹什麼使?

你總得先說出個目的吧,繁體字有什麼不得不恢復的理由?如果不恢復是不是就要天下大亂了?

漢字發展的總體方向是沒問題的。

漢字簡化,極大地提升了普通民眾的識字率。新中國的掃盲運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著簡體字實現的。

最早的一批簡體字出現於1956年。國務院批准推行了日常生活常用的285個簡化漢字,並且規定除翻印古籍以及特殊材料外,印刷品上的繁體字都應該停用。這項決定對消除當時中國80%的文盲人口有很大作用。

我舉個例子吧。

看上面圖中的兩個字:衛生。

以前說中國人的體質弱,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衛生問題。所以國家號召老百姓要講衛生,這個概念如今深入民心。

但是,如果衛生不能簡化成衛生,面對如此繁瑣的筆畫,還會有那麼多人能記住這個詞語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當然,你可以說現行的漢字簡化方案並不完美。

有些異體字是不能互相替換的,因為他們的意義不同,這需要在以後提出新的方案。但是,這只是局部、零星的修正,而不是推到簡體字、提倡繁體字,兩者有本質區別。


HuiNanHistory


全面恢復繁體字不必要。

簡化字並非一無是處。易於書寫、易於打印、易於辨認,這是其優點。

有些繁體字筆畫過多、字形太複雜,例如”鬱”(簡化字是鬱)。



這樣一來,筆畫太多、字形太複雜的那些繁體字書寫太繁瑣,打印時、印刷時,如果字比較小,打出來印出來是黑乎乎的一片,根本看不清是哪個字。

但是,一小部分繁體字可以恢復:

例如,“後”字(表示後面)可以恢復,與“後”字(表示皇后之意)同時存在,使得詞語分工更加清晰。

再如,”餘“字(表示多餘)可恢復,與“餘”(表示姓餘)並存,以增強字的意思準確性。

順便談一個花絮。余光中先生晚年收到一份來自我國內地的邀請函,邀請函裡,余光中的姓名被誤寫成了“餘光中”,余光中接到邀請函,哭笑不得,戲言自己是個多餘的人。顯然,寫邀請函的內地人士不懂繁體字,以為餘字只是簡化字,而不知道餘字一直就有,是表示姓餘之意,於是乎,附庸風雅,鬧出寫”餘光中先生”的笑話。

我贊成“識繁寫簡”。

對於一些常用詞語的繁體字,至少應該能夠認識,而不是像看天書那樣。

自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楷書以來,一千多年裡,楷書形態的繁體字長期流傳,字形基本穩定,只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才退出我國大陸的文字流通領域。巨量的繁體字文化資源,不可能都“翻譯”為簡化字,能夠“翻譯”為簡化字的,只是其中的極少數。如果當代中國人看不懂繁體字,那就連並不遙遠的民國時期的圖書、報紙文章都看不懂,陷於尷尬。

由於日語中的很多漢字保留著繁體字形態,日本人普遍能夠認識、書寫很多繁體字,我國大陸大多數人反而不能。有些人是藉助於學日語,才從日語中學到繁體字,這豈不是令人頗有些哭笑不得麼?

為了中華文化傳承,也為了增進每人自己的文化素養,我國內地民眾多認識一些繁體字,是很有必要的。


曉帆輕舟


不管人們賦於漢字何等的歷史和文化的內涵,但歸根結底,漢字最大的本質屬性是它的工具性。

既是工具,就應首先考慮它的實用性,文字作為記載,交流,傳達信息的工具,就應讓這種工具使用的過程中,易學,易識,易記,讓每一個使用者在使用時感到操作便捷,更富效果。

可以肯定的說,簡化字在這方面大大優化於繁體字。

當然,作為表意的漢字,造字者用象形,指事,會意,形旁加聲旁等造字法給漢字賦於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而簡化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種功能,這確實是一種遺憾,但有所得也必有所失,權衡雙方,還是得有所取捨。

好在我們還保留一門獨有的漢字書法藝術,諸多書法愛好者仍可保留漢字的繁體書寫,讓漢字的本有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一代一代,傳承永遠。


飛鳥留痕2O16


其實當初為什麼要棄繁從簡,原意為中國文盲太多,簡化漢字有助改善教育云云,但果真如此嗎?這個決定會否像百多年前那些以為要廢黜漢字的人一樣,一時衝動,結果並不如此,有些什至是文學大家。說到底,教育是否普及,跟繁簡可能沒大關係,跟國力和經濟反而掛勾,說到底就是一窮二白,沒錢讀書。這個是非常容易證明,縱觀其他仍然以繁體作為中文字的地區,例如臺灣和香港,你能認為他們的普遍教育水平低嗎?並不能,反而幾十年前比大陸好多了,現在大陸的教育能普及化,完全是因為國力增強了。現在說是否恢復繁體或者保護粵語,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傳承古文化,當發現簡體字和普通話並不能很好傳譯古詩詞時,又發現那九音六韻和繁體字原來是那麼美的時候,為什麼要強行取諦它們呢?什至乎有一天中國人會認為懂得繁體字和粵語是一種特殊的身份之後,可能反過來恢復它們。說得不好聽的,簡體字不是為了文盲而設的嗎?那就是沒文化的像徵。


BoscoLeung656


字是表達語言的工具,當初為了普極教育,掃除文盲,方便文字用語經國務院批准和文字語言專家的研究考證,決定使用漢字簡化字,可以說這是一個便利學習方便掌握節省時間,節省腦力資源的一個好舉措。我剛上學時就是用繁體字,改簡化字後感覺容易多了,所以沒必要重新使用繁體字。但國家在一些重要領域或特殊文字資料中仍保留使用繁體字。|很多偉人的名字本來可保留用繁體字,但他們為了推廣簡化字,把自己的名字都改用簡化字了。比如毛澤東,(毛澤東)劉少奇,(劉少奇),鄧小平(鄧小平)賀龍(賀龍)江澤民(江澤民)胡錦濤(胡錦濤)周恩來(周恩來)等等。


敬墨304


這個問題表面上一本正經,實際上非常搞笑。

什麼叫恢復繁體字?現在全世界除了港澳臺在,其它地方的漢字都是簡體字,你以為是中國一聲令下的結果?

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古往今來早就有了,並不是新中國的發明,看看古人寫的碑文字帖什麼的,經常能發現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使用簡體字在國內外都是大勢所趨,新中國只不過把它法定化而已,除了新中國,其它國家也是如此,也把簡化字法定化,為什麼到了現在,有些人開始鼓吹要用繁體字?如果說傳統,如果說悠久,那用篆書,用甲骨文,用竹子代替紙張,為什麼不用呢?說到底,還不是為了否定而否定,而且還要為自己掛上一塊遮羞布,這和婊子立牌坊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歷史在發展,中國的文化在發展,中國的文字也在發展,漢文從甲骨文到今天的簡化字,經歷了幾次大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在大變動大統一的激盪的歷史中完成的,簡化字可以說順應了歷史潮流,也標誌中國的崛起,一個更加統一的大中華因為簡化字而正在逐步形成,可有人在大中華面前瑟瑟發抖,用各種套路否定中華文化的發展,而有些人根本就沒寫過繁體字也跟著起鬨,罰他每天寫五百個繁體字,看他還反對簡化字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