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是否應該得到推廣?

朱佑煜


漢服運動之漢服重在其功能屬性。即漢服是現代人基於某種需要而構建出來的一個概念。但是漢服運動風風火火快二十年的歲月,始終未能建構起一套嚴謹的理論來作為自己的話語體系,其中有很多的原因,筆者就目前的認知做簡單的分析,以享諸君。

首先是漢服一詞的定義,目前很多人普遍解釋為漢族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從皇帝迄宋明為止,又稱漢裝,漢衣冠,華服。另一種解釋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這兩種解釋一是站在狹義的角度,帶有民族色彩,第二種解釋是廣義的角度,帶有政治色彩。無論何種解釋,我想要對漢服有個較為全面客觀的定義,都必須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漢族是什麼?二是中華民族是什麼?只有弄清楚該名詞的修飾性主體,我們的定義才能算完整和客觀。

就目前民族史和民族學學界的研究來看,不論是漢民族問題還是中華民族問題,都沒有一個定論,因此放諸民間的文化愛好者而言自是無什麼可以讓人信服的結論,中間還飽含著大漢族民族主義情緒的陳詞濫調就更是氾濫成災了。

其次是漢服的形制之爭,我個人認為此問題基本已經在沈從文先生的書中說清楚,一是大多數漢服者不喜讀書,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而亂不清楚罷了。從目前的考古來看,最早的實物當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紗衣了,但是其他更早的時候的服裝我們是不是僅僅憑藉零星的古文記載就想象出來呢?我想僅從文字本身來說並不完全可取,近年來也有些人根據出土的傭和一些畫像磚復原了一些可能的服飾,但是總體來說,先秦以前的服飾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般只從漢代開始用漢來指代中原內地的一大原因。從記載觀之,漢人,漢服的少量出現基本是隻有中原內地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打交道時說的,放置於整個南方和西南地區,貌似並不具有普遍代表性。我把這個特殊現象解釋為有威脅性的政權交鋒下的自我地位凸顯的本能反應,其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這是很多人忽略的。

今人言形制時多稱某朝漢服或者以朝代冠之,再複雜點還要把具體款式加上。從我個人角度而言,我只主張說款式,而不加其他修飾詞。因為漢服這個詞既然是今人構建的,那麼放在歷史時期是不能代表當時的時代的話語的,如果強加名之則是一種文化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即顛倒歷史的時間和空間。就如道袍就是道袍,不會再是道袍是漢服的一種或其他雲耳!

第三是有關漢服的內涵問題。目前的漢服者基本是想希望痛過漢服運動來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我個人覺得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我想僅就漢服而言,其承載的傳統文化還分量太小了,甚至可以說是滄海一粟而已,衣服最開始不過是人類文明進入到一定的高度,人們為了遮住身體的而採取的一種方式。後來的衣服演變雖然內涵不斷的豐富起來,但是衣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器物而已,做個假設,沒有這件衣服的存在,我們還是不是中國人和中華民族,那肯定還是。因此你是不是中國人或者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學習者不取決於衣冠,而是更多方面的文化表現。

今天的漢服為什麼站不住腳,為什麼官方沒有正式推動,那很大的原因就是它真的太小了,相比於每年大量資金投入的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而言,如果誰去拿一個漢服的項目申報,我想被看好的幾率當不太大。

再說道統問題,能夠貫穿始終的一門思想和學問我們稱之為道統的傳承。當然很多人經常將道統和正統分不清楚也是不奇怪的,與王朝掛鉤,那是正統之爭而非道統的問題了,因此不管是談及元朝和清朝時,很多人都太願意去接受它們的統治地位,因為他們覺得只有宋明這樣的才是正統的延續。但是想一想趙匡胤和朱元璋他們是怎麼從武將和平民做到皇帝寶座的,我想當他們還是一個普通人的時候肯定不會大喊要恢復正統自己去做皇帝,所謂的口號和一些文教措施,是他們在權力上升的過程中出於統治需要而構建起來的,中間起最大作用的就是身邊的儒士。因此真正延續下來的可以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儒學。而儒學伴生的其他產物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結局。

自漢迄清,儒學作為治國之重要思想,一直得到延續,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還在提倡。因此所謂的漢服話語體系與道統掛鉤是有一些站不住腳的。《大學》裡面說“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即所謂一個朝代的覆滅,當是推行的道義已經不能維持其統治而已,道之不存,焉有再繼承之理乎!當由新的政權重新樹立天道,以續正統耳!

誠如我所批判的祭祀明末皇帝之行為,當是歷史車輪往後退之舉,其人口中所謂道統延續不過自我無法走出文化桎梏的囚籠而已,在眾人看來不過是譁眾取寵罷了。

日本人所說“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不過是為了實現侵略中國的陰謀而霍亂中國人心。今人多不識近代史事,而以此話來虛化元朝和清朝的統治,實才是中了日本人的下懷,若在近代當險淪為日本亡我國滅我種之文化罪人乎!


雲南國學網


不應該,不知道怎麼了,這段時間老是喊著復興漢服,沒毛病吧一個個的,老是喜歡做這些表面東西而不不是從骨子裡提高自己,這就是日子過得太好了,近百年的屈辱可算讓自己揚眉吐氣了,一個個土包子開花不知道咋嘚瑟好了,我們現在不是復興什麼漢服,千年前的服飾了為啥淘汰?再說漢朝的服裝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初期漢朝和中期,末期的都多少不一樣,你要復興哪個?可算有個悠久歷史,你咋不復興周朝的啊~~秦始皇統一六國,復興秦國服飾不是更霸氣?估計都不知道啥樣吧?都是人云亦云,跟著起鬨架秧子,讓人賣了都不知道,假設真的恢復漢服,你一上街滿大街漢服,樣式大同小異,肯定有人又說,我們太落後了,你看某國人家怎麼怎麼樣,你看某某國怎麼怎麼樣~~然後噼裡啪啦說一大堆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話,就是穿上漢服了我們除了衣服換個樣子,我們還有什麼變化?沒變化~~~該啥樣還啥樣,一點實際用處都沒有不說,而且穿衣脫褲到費勁了(漢服穿戴可比我們現在衣服複雜多了)。我們的衣著服飾都是隨著時代變化去變化的,幹嘛非要逆向發展?我們實際應該復興的不是漢服而是精神和優良傳統,復興那種自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那種霸氣精神,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十六年而不忘初衷的精神(是十六年吧?記不清了),是漢武帝犯我中華雖遠必誅的精神,是恢復即使經歷五胡亂華和元朝黑暗時期仍不服輸的精神,還有幾千年的優良傳統,而不是什麼表面化的狗屁漢服


日照大漠孤煙直


當然應該大力推廣。而當前最應該推廣的是慶典正裝,您認為哪個款式更適合呢?


有一個人,他為恢復華夏衣冠做出了努力。他是誰?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從中或許能給我們更多的啟迪和智慧,因為我始終相信,古人的智慧總是有因果的,我們遵循古人的智慧就可以找到更好的答案!


在我們每年的高等學校畢業典禮上,學士服已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每個穿著學士服的同學臉上無不洋溢著幸福的學業成就感。


大家注意到了嗎?這套服裝和我們的傳統漢服有相似度嗎?答案,必須有!

學士服作為畢業典禮上的慶典服飾,其“學士帽”其實和漢服中的冕服是有極高相似度的呢!相似度90%!看起來,就是一脈相承嘛!

如圖,這是老祖宗的冕服形象,像不像極了學子們的畢業大典照?難道,外國人也是從我們老祖宗那裡受到了啟發嗎?原來我們有發明專利的呀!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可是,問題來了!既然我們有這麼優秀的衣冠,為什麼沒有傳承下來呢?原來,清軍入關後實行“剃髮易服”制度,傳承數千年的“漢人衣冠”被強行終止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民間普遍認為,我們的冕服具有“莊重大氣”的服飾特徵,數千年來,一直是歷代王朝都極其講究的隆重服飾。

《周禮》有云,“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而備受歷代帝王推崇,無論改朝換代,都不會改變,一直傳承到明朝。


但清代以後,難道,這麼重要的一款隆重漢服就要消失了嗎?



可是,有那麼一個人卻想方設法恢復漢家衣冠和制度,他這麼想,也這麼做了,而且做到了!還真的當上了皇帝,恢復了漢家衣冠,雖然時間很短暫,卻讓無數因失去傳統衣冠而報憾的人垂淚而欣慰!

沒錯,這個人就是袁世凱!


上個世紀初,他登基稱帝,國號“中華帝國”,年號為“洪憲”。這一年是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在位83天,他於1916年3月23日被迫退位,於6月6日病逝。他的一生,後世褒貶不一。有人說,“他一生建新軍,促共和,行帝制”有功有過,有人罵他是國賊。


說起來,民國初年,袁世凱欲恢復帝制,當時是逆潮流而行,遭到各方反對,最有名的是因“知音”而聞名的蔡鍔將軍,他反袁護國,一個聽起來“高大上”的明日帝國——“中華帝國”在一片反對的聲浪中,最終失敗了,但是袁世凱,他要建立的中華帝國卻恢復了失傳300年的漢服制度!

這也許是這場鬧劇最有意義的一面!


袁世凱在登基加冕現場,就是穿著的這套冕服登基祭天,告祭列祖列宗,華夏傳統回來了!這其中,最重要的登基慶典正裝——冕服,和我們今天的學士服竟然是驚人的相似。


大家說,這是不是穿的“學士服”哦?冕服,竟然也這麼高大上啊!我們的漢服就是棒棒噠嘛!


(袁世凱穿著冕服祭天地)


(網上很多人誤把這個人當袁世凱,大錯特錯!他其實是被袁世凱封爵的張作霖,身著冕服,這裝扮你打幾分?反正,看他們力挺漢家衣冠,我是路轉粉了!)

冕服,是漢服的傳統慶典、祭天地的正裝。

(為了紀念袁世凱登基,他的冕服形象上了銀元,這是當時的登基紀念幣)

在中國歷史上傳承了數千年,直到清軍入關後才被強行中斷!如果恢復冕服衣冠搞慶典,你喜歡嗎?贊同嗎?袁世凱復闢帝制,我們固然要反對,但他在恢復華夏衣冠方面做出的努力還是值得點讚的!你說呢?

最後,艾米認為,我們應該恢復在重大慶典祭祀場合,統一著冕服的傳統!寄希望於匠人們,進行改良,體現與時俱進的精神,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和發展,易穿易用,易推廣!

推廣漢服,請從冕服開始!支持這款漢服嗎?


一段歷史記錄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

追尋祖先的足跡,找尋祖先的榮光。

始於漢服,達於博遠!

我是艾米,你的點贊,是我創作的動力!

動動手指,為復興漢服一起吶喊!


卓爾艾米


最討厭那些長篇大論說反對的~說的理由沒一件讓人信服~批評實用性的,請參考日韓,多了不想廢話~批評應該傳承精神而不是衣服的,請問衣服和精神是一回事麼?精神能穿在外面展現漢族民族風貌麼?穿漢服阻礙了精神傳承了麼?批評款式繁多沒法恢復的,還是參考日韓,人家也並不是只有一個款式,哪個民族沒有平民和富人,農民和商人,哪個民族沒有歷史變遷?批評長袍大袖好看的漢服是貴族的專屬的人,你們智商真的在線麼?古代平民不用過節,不用祭祀祖先的麼?誰沒兩件正裝呢?你重要日子穿T恤和下地幹活的筒靴合適麼?還有批評說平民穿不起綢緞的~人家日本古代人人穿得起綾羅綢緞不?現在生產力那麼發達,農民都穿的起綢緞,就愛穿綢緞衣服怎麼啦?批評沒有照顧其他民族感情的更是腦殘中的腦殘~別人哪管你那些閒事,你是強迫別人穿漢服了,還是不準穿自己的民族服裝了?說話都不帶大腦的~


Fish136290113


漢服,中華文化也;依禮著服,弘揚我中華文化!

漢服,乃禮之用也,依禮著服,彰顯我禮儀之邦!

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文化節目,傳統音樂和舞蹈等仍能看到漢服元素。

傳統節日:元宵,春節,端午,中秋等等

重要祭典:祭拜軒轅,祭拜孔子,祭拜老子等等

中華文化類活動節目:頌詩,讀經,辯論,傳統音樂和舞蹈。

社團協會:漢服社,國學社,文學社等等。

禮服:成人禮,學士服,婚禮,喪禮等等。

(注:漢服,禮之用也。非禮非節便不宜著正式漢服出門,如心存漢學喜愛漢服,可穿著適應現代社會的“改良版”漢服)

漢服是華夏禮儀的必要組成部分。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漢服是中華文化,“以禮著漢服”就是傳承中華文化,同時也彰顯我國是禮儀之邦!所以“毫無疑問”,漢服是非常值得推廣的!

同時,漢服除了“禮之用”,我們還發現新時代中,漢服寫真,在現代社會和很多年輕女性中很流行,並且很多優雅動人,作為一種特有的漢服審美和展現方式,其也不失一種古今結合的漢服推廣方式。











新國學堂


應該推廣

漢服:交領、右衽、繫帶

禮服寬袖、常服窄袖

漢服不是古裝!不是復古!漢服是漢族人的民族服飾!






淼淼151002002


推廣啥呀?推廣,老百姓都還在水深火熱當中了,還有心思折騰這麼個玩意,就算國家推廣了,我也不會穿的,過節可以穿?現在過那個節,不就是吃頓飯就算過完了節啊,吃飯穿這個吃啊?年輕人喜歡湊熱鬧可以理解,玩就玩行了,還推廣,怕不是腦袋裡長了個泡!


路過的吃瓜群眾丶


有那閒工夫,還是多讀兩本聖賢書吧!



吹不動的菸灰


傳統漢服

華夏樂章

衣冠上國

禮儀之邦

漢服文化

主導思想

獨特風格

上祖炎黃

漢唐宋祖

至高無上

精巧設計

穿著時尚

要講推廣

可無必要

因人而宜

可作禮裳


吳氏製衣Fntian


誰愛穿誰穿 又沒人攔著 花力氣去推廣有點小題大做不務正業,生活節奏那麼快 壓力大的人沒心思穿那個 也不是人人都能穿出韻味美感來的 再說現在很多人穿的都是戲服滿滿的劣質感 有點弄巧成拙 不倫不類。有閒功夫的索性弄精緻一點 免得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