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的可能是最好的 ——學習的功利與不功利

不經意的可能是最好的 ——學習的功利與不功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親身經驗,“書到用時方恨少”,有些時候,為自己在某特定領域的知識淺陋而大呼悔過;而一種相反的情況是,往往在某些特定領域的關鍵啟發與突破又並非來自本領域。

這要提到分科。“科學”大行其道,而這個詞本身最早從日文翻譯過來的時候,本義就是“分科之學”,回應了18世紀最早在歐洲建立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分科,是它的特點之一。分科有助於在特定方向一門深入,做大做強,不過值得深思的是,仍然還有很多基礎學科起著基底或粘連各個分科的作用,譬如哲學、數學等,它代表著分科之學的內在精神。如果說,分科之學偏向於一些實在的功用,而基礎學科卻因為向著純粹知識自身而顯得“無用”。

我們的陽明創新班,據我所知,一年級並不分科,而當分科之後,有人跑向了數學、物理,有人跑向了計算機、機械,有人跑向了法學、外文……總有一段時間並不直指目的地的非功利教學,大家更能明晰自己的方向在哪裡,包括綜合自己的興趣、能力以及社會需求等各方各面。

在一些課件的準備中,我同樣發現,就某個特定主題的素材往往來自於曾經的無心之舉,學習的時候純粹覺得好玩,而現在用上了;反而是有些經過刻意習得的知識,想用,卻不夠自然。

對於知識的內化程度,大概可以用是否能夠自然使用作為一重衡量標準,我聽過最好的課程,無一例外是教授者達到了一種化境,隨手拈來,旁徵博引,自由發揮,當話到嘴邊不得不出的時候,不會因為斷片、梗阻或遺忘而掉鏈子,洋洋灑灑,學生則如沐春風,享受之至,深有啟發。

今天要聊的主題即,學習之功利VS非功利。

在分科的思維定勢下,我們很早便將自己的生命做了分類管理,隨著對類別的選取而上升為“專業”,我們當中出了很多“專家”。關鍵是,有的時候,對於專精的過分強調卻可能讓我們覺得非專精的營養並不需要汲取,問題在這裡,這是一種學科化的功利。但人的需求是多樣的,對於“人”的成就而言,專精是必須的,同時,圍繞這條主線,廣泛吸收多方資源,成為更立體、更有趣、更有生命力的人也同樣很重要。

再者,如哲學、數學等這些基礎學科,研究和探討的是關於人本身、關於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如此,具備一些哲學思維、數學思維對於專業之提升也有深遠的影響,這是一種由上到下的滲透和統攝,無用有大用。

總之呢,求學路上,功利和非功利需要有機結合在一起。

今天面向大家的問題是,除了你的專業,你對哪方面知識比較感興趣?比較擅長?這些知識對你的專業有什麼助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