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照亮理想——讓行動帶你飛

現實照亮理想——讓行動帶你飛

陳先發在復旦大學2018年新生開學典禮上演講,題目是“不做‘空心人’”,當中引用了英國小說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兩句話:

一句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

另一句是“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

說得真好。

抬頭看月亮,是內觀那精神性的、穩固的座標和燈塔,是直接感悟到抽離事物之上的普遍定在,是我們稱之為理想和信念的東西,是哪怕有內容上的階段性調整,但內心始終錨定著的、對人本身的普遍認同。理想主義大抵如此,是要那光照進現實,是要現實如藍圖一樣——往往,這是一種確定的直感。

理想主義本身有什麼問題呢,獨立地進行審視與闡釋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作為一個完整且存有無限發展潛能的人而言,這只是一種視角,過於沉浸在被給定的寄望或自我建構之中,將失去一個巨大的實踐空間,即來自現實的規約、回應與共變,從而成為一個優美而靜態的靈魂,像是掛在牆上的風景畫。

要有願景,毋寧說要有“願景意識”,要知道我們無法擺脫動態發展的進程,一旦停滯,良知自會扣問。這就是說,確實有一種隱約的、本真的價值主線在牽引人的發展,讓我們成為越來越好的的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保有這點意識,但不執著它本身。

要有現實力的輸送,要腳踏實地,要勤懇。客觀事物的發展總在其緩步前行的過程之中,對於光的長養,是一件慢慢、慢慢的事。這不是說說而已,嘴上得來終易逝(嘴上跑火車誰不會呀),這是要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你要做,要力圖現實的反饋,要改進,要動態調整自己理想的形態和狀貌——注意,這並非對“理想”的背叛,而是實現之。抵制虛無主義或不可知論或靜態發展觀最好的方式,是帶著自己的身體,在現實中打磨。做,做,做!知行合一。

對生命的無惑是挺進的結果,生活節奏的建立亦然。我們最終,可能都想在現實中兌現一種“心安理得”罷?心能安定,然後事理、天理了然,生活像開了外掛,自運行、自發展,進入其良性軌道,自洽、他恰、續恰(這是一位老師告訴我的,有感)——輕鬆、高效、自然,哪裡有那麼多焦慮,哪裡有那麼多揀擇,哪裡有那麼多苦呵呵的被動承受…..一種光照成為常態的生活,是高貴且美的平凡生活,人到,光到,做行動中的光源——只有這時,審美體驗才來臨。

我深信一點,徹底的理想主義者亦是徹底的現實主義者,要同時兼有心力和行動力,讓現實照亮理想,大家想想喬布斯是不是這樣,這就是傳說中的“現實扭曲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