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討好型人格嗎——談一種隱形的傲慢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談一種隱形的傲慢

直至看到劉導對人無情的挑戰性支持,我才感慨,原來所謂的“有情”,背後隱藏著極端的傲慢,而傲慢,本身也是一種慾望。人情的本質,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糾纏。

就這個話題,今天來談談討好型人格,讓我們看看一種所謂“有情”的情況。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呢,我們先來界定一下,是指那些以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認可為內在目的(甚至用算計的方式)、以放棄自身自由為代價、以討好的方式獲取好處的應事接物的基本姿態。薩提亞體系中有對“討好”的一個塑像,就是人雙膝跪地,雙手捧圓上舉,可憐巴巴地期求他人對他的施捨,自我價值感碎了一地。

討好型人格的身影時刻都在,由於根本沒有自我確認的自覺和體驗到內在價值感的能力,他們幾乎所有的焦點都在外界,以他人對他們的關注和看法為活著的準繩,用他人的眼光來全權塑造自己。尤其是,我們的文化語境中就有這種傳統,我們都喜歡乖孩子,什麼是“乖”,就是討人喜歡......打住先,你看,“討人喜歡”,不做自己喜歡的,而是,要通過“討”的方式成為被喜歡的。這難道不是一種很奇怪但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起點嗎?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談一種隱形的傲慢

討好型人格的隱性邏輯,讓我們再來深度剖析一下。討好型人格是最讓人覺得好相處的了, 他們特別隨和,對誰都笑面相迎,慷慨大方,先用自我犧牲的方式把自己奉出去,然後等待他人回報(甚至帶著精細的算計,只是很隱蔽,不想讓人知道)。這種奉出自己以求關注、求愛、求財......的種種方式,本質上是一種很深的期待和渴望,再往深裡說,是一種不露痕跡然而慾望強烈又不能自我全然接納的控制慾。

討好人格看似無私地為人付出,然而,跟真正無私付出的差別,就在於他們起心動念的起點。討好人格看似沒有一個“我”吧,但“我”最強了,他們把對他人好當成裝點自我的一種手段。本質上呢,還是自我價值感太低了,要把確認自己價值的權利交給別人,毫無自由的人格品質可言(順便一提,自己不認為自己有價值的,是自由的,也往往不會同等地看待他人,把他人作為跟自己一樣的人,把人作為目的自身)把他人當手段呢,又不敢承認,只能悄悄地用討好的方式先行平衡一下自己忐忑的心,彷彿站在了一個想象中的道德高點上,能夠稍微在期求他人方面聲稱一些主權,但,底層的恐懼心理是抹不去的,恐懼求而不得(而事實上,我們這個世界本身就求而不得,幾乎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源於太追求完美,只是他們更加不願意承認了),往往會轉化為一種憤怒(為什麼得不到呢,越用力越錯呢),進而轉化為一種受害者心態——我付出了啊,別人還不滿足我的期待和渴望,別人就對不起我!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談一種隱形的傲慢

這是不是一個死循環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電影《被遺棄的松子的一生》,多麼好的一個人啊,但她通過把自己全部奉出而換回了什麼呢?越來越悲慘的人生!難道人們真的會因為她這種狀態而真心對她嗎,只會覺得她沒價值而更加不願意跟她交往了(人自己沒價值,只會招致別人討厭),或者是,好啊,反正你自己奉上自己,那我就不客氣了,用完拉倒唄......唉,說來無奈又心痛,低價值感的討好型人格,出發點是算計、利用且控制別人,結果最終自己也得了這個悲慘的下場,讓人不懂得珍惜(人們怎麼會珍惜沒價值的人呢?沒價值的人,最主要的就是因為讓渡自己的自由而沒有價值感),且,人們也不會覺得你很靠譜,

因為你沒有真正強大的自我,你對誰都作手段觀,不能跟你玩兒。

一個以讓渡自己的自由而達成旁的目的的人,是焦點在外的人,是不珍視自由的人,是忘了自己真正價值的人,唉,嘆嘆!

在此引用蘇格拉底的話,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確實呢,未經反思,就相當於把人生都交給了外面的世界。

還記得我們都熟悉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現在看看,為什麼自由最重要的呢?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曾經寫在清華大學的校訓裡,這是因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才能全然為自己負責,才能完全活現出自己的價值而不為旁的所動,才能充實生命的意義(不只是活著),也才能榮耀愛情的光輝(因為你們相處的前提是獨立且彼此尊重)。沒有自由為前提,生命會因成為別人的附屬品而惶惶不可終日(因為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愛情會因你低劣的控制慾而令對方和自己都窒息(那將不是愛情,而是愛情的墳墓)。

注:本文主要觀點來自“鴻運家族”首席專家劉昱誠導師,以及夥伴們的集體研討。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談一種隱形的傲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