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不同的信息焦慮和一種可能的出路

三種不同的信息焦慮和一種可能的出路

信息焦慮提得多了,今兒結合自身體驗,談三種不同的信息焦慮和一種可能的出路。

第一種,只能輸入,不能輸出。特定時間內暴露在特定類型的信息之中,發現有種呆板的感覺,可能正經歷著一個大腦被強行格式化的過程。就好像跟著教材備課或跟著他人思路行進的時候,所謂的自由發揮就會退場。不知大家有沒有感覺,往往修改別人的文章比自己現寫一篇要難很多,在兩種思維軌道上跳頻且做出權衡利弊的最優解要耗費更多腦細胞。此種情況,是外來思維比你固有的思維強大很多,你乖乖地被動學習就好了,如果想跳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會發現前後碰壁。所以,此處的焦慮表現為無能為力。

第二種,只能輸出,不能輸入。在一種自我表達的慣性中,你被一股動能推著往前走,好像一個充滿氣的皮球,圓滾自洽得周遍無礙,最怕突然打斷,像給你刺了一針似的馬上就洩氣,然後就再難接續那種流暢的感覺了。譬如寫文章到了佳境就很怕停下來,譬如講課到了精彩處就很怕被提問。這些情況看似流暢,可仍然是一種固化的流暢,好處在於自足,壞處在於過分自足以致難插一針,所以,此處的焦慮表現為敏感健忘。

第三種,輸入、輸出紊亂。在輸入和輸出之間有了一定的切換意識,但還不夠自如。譬如,平穩的輸入過程中突發奇想,遂而趕緊切換到輸出頻道,這一來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抬頭一看卻發現忘了來時路,已跑題千里,更是隻能收拾精神重新續接前話;譬如,一段時間內以輸出為主,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現牙膏皮捲了又卷還是沒料,遂而只好暫停去找尋素材,但這才發現根本不知從何下手。這是輸入、輸出差距偏大造成的,前者可能表現為思維活泛,但難成焦點,輸入效果一般;後者可能表現為自信滿滿,但可能封閉,輸出持續性堪憂。此處的焦慮表現為思考和積澱之間的矛盾。

一種可能的出路在於,輸入、輸出像呼吸一樣配合起來。我目前經歷過的最好的學習節奏——能將我帶到忘境、思維靈活且高產的學習節奏,是小幅輸入、小幅輸出交替進行的節奏,載體是一種像對話般自然的讀書筆記,既是在讀,又是在講,兩者互有推進,最後還能圍繞某特定主題形成文脈,或在不刻意的配合中發現主題,總之,像呼吸一樣貫通成信息輸入與輸出的良性循環,每次循環都會增添一些新的內容,或者書上沒有的,或是自己從未想過的。如此,你便在下一回合知道該增進怎樣的書了,也發現多了很多新的思考點。

如果信息輸入和輸出配合好——當然,最好以成果為導向,最後拿出個讀書筆記或是論文來,豈不是好上加好?別說焦慮了,開心都來不及。

今天面向大家的問題是,請基於信息輸入、信息輸出及其配合的節奏,反思你學習狀態最好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