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被公然忽視的生活根基

聽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被公然忽視的生活根基

課上問過大家:“成功的經驗可以被複制嗎”,大多數同學認為不可以。我自己也覺得“經驗”不可複製,但或許成功背後的底層邏輯可以借鑑學習。不過現在突然發現,此處仍然有陷阱。

底層邏輯這回事,看得怎麼說,先澄清一下。

底層邏輯自身的“真假”問題。當我們看到某人成功了,便會放大他的光環,他說什麼做什麼都覺得很有道理,容易產生盲聽盲信。而從一些成功者自身的心理出發,當被眾人追捧的時候,則可能傾向於抹掉過往那些不太光彩的經歷,只給我們一個較為完美的印象。這是一種斷章取義,他倒是沒有造假,但下意識的選擇造成了另一種被人為建構的真實,這種真實並非全然的、歷史中發生的真實。而恰恰可能是被忽略掉的細節,在一種經驗的發酵中,神奇地將他推向了成功,造成了一個破局點,而這些關鍵信息,恰好被剪裁了。

底層邏輯中蘊含著的知行關係。正因為人為切割的可能性,使得很多被呈現於我們面前的“底層邏輯”只是看上去很美,但不接地氣。由於它來自“知”層面而非“行”層面,很多時候變成了一味的“你應該怎麼做”的教條,而非“我究竟該如何做”的規程。分析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過:“哲學家眼裡老是看見科學的方法,並且不可抗拒地受引誘去以科學那樣的方法來提問題和回答問題。這種傾向是形而上學的真正根源,它把哲學家引進完全的黑暗。”哈哈哈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忍俊不禁,想到很多嘴上跑火車的人煞有介事地說著道理,但可能一個語境外的人會打斷他,說:“能不能說點人話啊”,就是這個窘境,因為他談的,真的只是道理而已,當道理不是從經驗中抽象而來(從一堆“象”中抽取出普遍有效性及其規律,最終還是要回到跟“象”的關係中來),那真的只能抽離了——抽身而離開——除非是玄學,不然它的定位和價值呢?對此不加警覺還要繼續說啊說,可能真的會讓人憤怒吧。

並不是要打消道理本身,而是,要分清楚講道理的運用場景——你是要基於研究地純思辨,還是要基於實踐的智慧?當我們問道“成功的底層邏輯能不能借鑑”,其實想說,可以借鑑,尤其是對一些思維模型的掌握,目的是為了經過刻意練習而終有一天融會貫通,能讓我們為自己架構具有情景靈活性的、屬於自己的底層邏輯,擁有能夠指導生活的實踐智慧,為了知行合一。

在這個層面,切忌,只是知了,但跟行沒有關係。道理再是好聽,不能切實地對自己有啟發、有領悟、有應用,只能當擺設來使了。

今天面向大家的問題是,在實踐層面,你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