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這樣嗎 ——“勵志小咒語”系列四

真的是這樣嗎 ——“勵志小咒語”系列四

有本書的名字叫做“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聽上去很拗口,稍微簡化一下就是“真的是這樣嗎”。這句話作為勵志小咒語,用於破除一切偏見和執念。

語言所具有的結構能力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當下,一些人面臨的問題是,跟著一些被給定的規則、習慣用語、社會輿論等等跑掉了,思維被語言死死地拿下,已然沒有空間反思了。是你在說語言,還是語言在說你?這個問題可能很奇怪,但想想看,當你和語言貼得近到你和語言之間沒有空隙的時候——兩種情況:

一種是,你很清醒,你彷彿乘著語言這條巨龍在飛,你是主人,語言是你的坐騎,你們合而為一,語言助你在意識的疆域內劃出最美麗的航線,所到之處無不勾勒出精巧的邏輯;

另一種是,你不太清醒,語言內嵌在你的意識中恣意生長蔓延,你不能控制其長勢,你只是為語言提供注意力資源,語言在說,你只是躲在“說”的裡面,借用語言本身而逃避意識本應具有的責任。

心理學上有很多防禦機制,有一種防禦機制是“坦露”,說起來很奇怪,大家都覺得防禦應該跟躲避、遮掩或扭曲有關,為什麼“坦露”也算防禦呢?原因正在於,你以為“袒露”是種真誠,對於外界沒有秘密,殊不知你只是被語言俘獲,成了它在說的工具,一切“說”都未流經你的自主意識。這種“袒露”在外人看來,有時顯得很高明,覺得此人口若懸河,有時顯得怪怪的,覺得此人嘴上跑火車,總之語言很溜,但總覺得差點什麼。滔滔不絕、不懂裝懂等等,也在最廣義而言,屬於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背後隱藏著的感受和體驗,除非在一種將語言進行懸置的意義上加以自然的明察——讓真正的自己顯露,否則很難真的認清。

一句話,我們很容易被語言帶跑,人云亦云、盲目決策、曲意逢迎等等情況,都可以找到我們自己居然成了語言之奴隸的影子。好了,今天的主角登場了,面對疾風驟雨或密不透風的語言圍剿,問自己一句,真的是這樣嗎?……腦補的場景中頓時風平浪靜很多。

“真的是這樣嗎”,打破你慣性的思維和意圖跟風的衝動,斷裂,然後冷靜。反思,抑或探究,總之找到語言流之外的另一條思考進路(事實上,更深層次而言,找到另一條存在進路),如此就多了至少一重看問題的可能性。“一個人的世界觀決定了他的世界”,所以,多問一個為什麼,視域就深廣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嗎”,也打破你想要以主觀意念強加於外界的衝動。表達欲來臨時,往往覺得自己天下第一,掌握了至尊真理,世界都是聽眾呢,此時也別忘了輕聲說一句“真的是這樣嗎”,注意力便會內收回來,發現必然存在的餘量,凡事不宜滿溢嘛。

在此,借用我最喜歡的專欄作家和菜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請相信,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